记者王可欣
一旦你在春天醒来,一切都很清楚。随着气温的升高,雨水开始增多,田地和大棚里忙得不可开交。近日,记者走访京郊春耕现场,惊喜地看到,科技让重农变得简单科学:一部手机就能控制蔬菜大棚的滴灌、施肥和温度……。而且,农民不再只知道埋头种田,而是跟风,琢磨新流行的小玩意,搞直播,开网店,提前预售.秧苗刚埋好,收成已经卖了。
“宝宝们好,欢迎来到直播室。今天我们去了郝大姐的黄瓜棚。现在,我们将预售并下订单。最新鲜的白黄瓜最快下周就会直接送到你家……”黄瓜苗中间支撑着一部手机和一个三脚架,家的主播史正在进行淘宝直播。棚主郝淑英也被拉到直播镜头前,介绍自己的农产品。她的黑脸大姐郝一点也不紧张,用简单的语言向网友们打招呼、致谢,还与观众交流种植心得。不一会儿,预售订单已经卖了几十英镑。据悉,密云有12家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电商公司,7000多万级规模,直接带动2000多户农民。
在郝淑英的温室里,生菜、芹菜、菠菜等绿叶蔬菜的幼苗。长出了嫩绿色的嫩芽,几个月前种植的黄瓜和西红柿爬上了支架,蓝色的果实点缀其中。与土地打交道大半辈子的郝淑英直言:“现在种地容易多了!”她的温室与众不同,拥有滴灌、施肥机、自动开膜机、卷帘机等“尖端”设施。只需要按下控制面板上的开关,所有的种植过程都可以在手机上自动处理和控制。近年来,密云区农业农村局整合资金,支持农民建设改造日光温室,全面提升农业设施。仅去年一年,就完成了300多栋建筑。
河南翟镇地势平坦,是密云区农业种植面积最大的镇。不仅实现了蔬菜大棚的智能化管理,还实现了大面积裸露农田的集约化机械化耕种,现代农业景观初具规模。在平头村,3000多亩麦田挺立,麦苗高到人的脚踝,大片的绿地更加生动,看不到边。大机械臂上喷着细水雾,南侧条状麦田喷出的水滴形成透明的伞状,将阳光折射成七种颜色。李润富是村里的“农田管家”。他主要负责管理和保护麦田。他告诉记者,小麦种子蛰伏了一个冬天,清明前后就该吃水了。目前村里的麦田主要分为7个地块,其中安装了3个方形麦田。“大转盘”,长长的机械臂就像一个时钟,在陆地上走了一圈就倒出来了。用水量仅为原来的70%,其余狭长地块均采用埋管喷淋。
在坪头村,全村的耕地全部由村委会耕种、管理和收割。种子、肥料、公用事业、害虫控制等。都是村里的责任,而收成属于村民。如今,传统上需要大量人力的浇水、除草、施肥、播种和喷洒药物被各种机器所取代。从整地、播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都是机械化的,3000亩麦田只需要10个人就能管理好。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现场管理更加科学严谨。无论是深度和种植量的精准控制,还是指针式喷雾机和拉式喷药机,都直接带来夏粮丰收,实现绿色种植,提质增效。“去年小麦亩产增加了300公斤,今年仍有望继续丰收。”李润夫很自信。
记者笔记
北京是“大城市,小农业”,是“京郊小城市”。乡村振兴必须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其中“大城市带动京郊,京郊服务大城市”。守住首都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京郊“近水楼台”率先应用农业科技场景;背靠大城市的消费活力,农产品出村进城的“互联网”越来越快。新兴产业落地生根,农民增收致富,人才回流,乡村更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广阔的领域大有可为。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