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张舟
毫无疑问,能够进入全球500强是每个企业的亮点。作为行业的淘金者,几乎所有的商品企业都能杀出一条血路。因此,在年度榜单上,大型金融企业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近日,《财富》杂志公布了2019年全球新企业500强榜单。在这场财富盛宴中,来自中国的企业有119家,其中大型和金融企业有70家,占上榜中国企业的大部分。
在大规模领域,普通企业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才能占据行业头部。然而,在今年的全球500强榜单上,一张脸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据官方介绍,这家企业的业务是“有色金属之开采、冶炼、加工及贸易,此外跨领域投资半导体晶圆制造”的全球公司.
与大多数老牌公司不同,郑伟集团成立于1994年。19年后首次跻身财富500强,排名387位,之后逐年增长。今年,它排在世界第119位,略低于去年的第111位。但依然排在大众熟知的腾讯、阿里巴巴、恒大等前面。,
[图片]连续七年蝉联财富500强的郑伟集团(来源:郑伟官网)
在如林的强势手中,要“火箭式上升”并不容易。荣誉虽等于身,但这家公司的名声似乎与业绩不成正比:虽然2018年营业收入为763.631亿美元(约5251.41亿元人民币),利润为14.83亿美元(101.98亿元人民币),但并未上市,内部人士也很少接受外界采访,这让这家公司变得极其神秘。创始人王甚至被称为“,
然而现在,郑伟集团也频繁地涉足a股市场。7月17日,a股上市公司九鼎新材料宣布“实际控制人将由顾庆波变更为王”,使得该股连续五日涨跌。由此可见,“天下铜王”的威力真的是没盖。
实力雄厚,作风低调,又有上市传闻,这么多“意想不到的材料”,以产业金融平台为己任的扑克财经,绝不会错过探索奥秘的机会。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索一下,的“魏”在哪里。
1
从0到2000万,
第一桶金是如何炼成的?
正如“皇帝也有草根亲戚”一样,很多世界知名的企业家往往都有极其悲惨的童年。王的童年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1968年,他出生在安徽省潜山县的一个小山村,是著名的现代作家——
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654286" qid="6543207459962492164" mention-index="0">张恨水的同乡。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文银的童年,绝没有现在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环绕,更没有月薪3万撑起来的寒暑假,而是一放学,就要帮家人做家务,干农活。
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他发奋读书,终于在1989年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全国最好的天文系之一。

【图】南京大学的代表建筑——北大楼(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四年的大学生涯过后,王文银被分到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月薪400元——和当年的上海市人均工资不相上下。如果想要安稳生活,这个工作再好不过,可满怀创业梦的王文银,没熬几个月,就辞职去了深圳,加入了书写“春天的故事”的大军行列。
当时,已经建立特区14年的深圳,满大街的淘金客和打工仔,个个怀揣发财梦,可惜能成功者终究只是少数。
很多年以后,王文银都深刻地记得,初到深圳时,他手上的钱很紧张,情不得已,就把水泥管子当家,睡上一夜——堂堂985天文专业的高材生,此时此刻和“盲流”,失业者为伍,此时此刻,老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谆谆教诲的声音,还回响在莲花山的上空。
对已经25岁的王文银而言,找到工作,养活自己才是最大硬道理。不幸的是,每到一家公司面试,对方一看到他亮出的南大天文系毕业证书,就以“专业不对口”为由,将他拒之门外。在深圳,名牌大学学历,并不能成为工作的必然通行证。
万般无奈之下,他干脆“横竖横”——收起自己的大学毕业证书,用高中毕业证去找工作,这一招还真管用,不出半天,高中生王文银,就被一家叫恒都的港资企业录用,职位也和学历非常匹配——仓库管理员。
对于恒都这样的电线插头生产厂,缆线、插头、连接件,足有几千种,所涉及的物料编码也就有几千种。不过,这对于王文银来说太小菜一碟了,他只花了一个星期,就把几千个编码,库存、销量全都记在了脑子里。
1994年春节后的第一天,香港的大老板过来发利市。来到库房例行检查,随口问了仓库的总经理“我们的S415线缆还剩多少?”总经理哪里记得,忙说去查查账本。
一旁的王文银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报告老板,还剩1252个。”老板上下打量王文银这个愣头青,他又问了几组数据,王文银还是对答如流。大老板惊叹道“他根本不是来打工的!”之后,他一年内连升七级,直至成为总经理助理。
随后,王文银又被日本日立公司以年薪百万加2个点提成的条件挖走。在这家公司的1年里,他积累了日后创业的第一桶金——2000万。
靠给别人打工完成资本积累后,王文银开始谋划自己创业。1995年,王文银创立深圳携威电线制品厂,从熟悉的行当干起,专做电源线买卖。
凭借出色的商业天分,他的工厂发展的风风火火,生意蒸蒸日上,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尽在掌握:工厂第一个月就实现盈利,第三个月的月销售额,更从头一个月的200万元猛增到1000万元。
但就像近年来流行的话:“没有在深夜里哭过的人不足以语人生,没有经历过绝望的企业家不能称之为创业”。一个大打击,正在向王文银袭来。
一个潮汕客户下了一个很大的订单,但当货发过去,对方却连人带货消失不见,这让王文银损失数百万元,这对于一家销售额上千万的初创企业而言,等于直接宣判了死刑,王文银被逼到了破产的悬崖上。

【图】悬崖边上的绝望(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他不得不开着卡车挨个找供应商,讲公司遇到困难需要分期还上货款。人脉关系发挥了作用,合作伙伴们相信了他,他也很小心地每次都提前几天还款,才死里逃生,渡过难关。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度过这道难关的王文银,往后的人生宛如开了挂一般,在每一个时间点上,都能精确踩准。
2
从下游到上游,
正威全产业链的布局
1. 作为大宗商品的铜产业链: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铜是最知名的有色金属,也是和国计民生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金属之一。它的产业链包含了从矿山开采、铜矿冶炼、加工成材、终端消费的整个过程。而王文银之前的创业,主要是在铜材加工阶段,属于下游产业。

【图】铜产业链全景图(图片来源:兴业证券)
和大宗商品的普遍规律一样,铜矿的生产,也遵循勘探——建设——投入生产——供应过剩——矿商利润缩减(倒闭潮)——开垦——勘探——建设——供应过剩……的周期律。

【图】全球铜矿产量变化(图片来源:东证衍生品研究院)
世界金属统计局数据显示,消费区域分布方面,中国铜需求占比全球第一,占比接近50%,欧元区占比约为14%,美国需求占比约为8%。在需求比例方面,铜消费结构方面,全球铜消费以建筑及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占比达到45%;国内精铜消费结构以电力及相关设备投资为主,占比达52%,家电及汽车领域合计占比24%,建筑占比低于海外,仅为8%。

【图】2018年中国精炼铜消费结构(图片来源:中国报告网)
回顾上半年,全球经济集体下滑。中国制造业徘徊于荣枯线附近,除地产投资、地产开工等数据相对较好外,地产销售、社会消费品零售、出口均表现不佳;欧元区制造业显著收缩,德国PMI连续数月低于45;美国制造业逐渐步入收缩区间;新兴市场国家制造业保持温和扩张,但来自外部的压力增大。

【图】近年来全球制造业步入紧缩区间(图片来源:五矿期货)
房地产行业也是用铜大户。近年来,在政策引导下,房地产市场基本稳定。国内房地产市场进入平稳运行状态,后市房地产行业对有色金属需求支撑力度不足。

【图】2010—2018房地产开工及销售(图片来源:弘业期货)
正因为需求和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铜被称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铜价往往会大跌,因此能够在铜产业界游刃有余的,绝非等闲之辈,而是需要独到的眼光。而王文银,就是这样的一位先知先觉者。
“我们不是在跟一个天才对话,就是在跟一个疯子对话。”接触过王文银的人士如是评价。
也许,天才和疯子表现极为相似。正如他所言,“当危机和机遇来临的时候,能看到危机和机遇的人有70%,能看到危机和机遇变化趋势的有10%,而能把握危机和机遇变化趋势拐点的只有万分之一。”
达到2000万身家之后,王文银面临着重要的选择:是小富即安,还是星辰大海?他选择了后者。

【图】信任,是连接陌生人的纽带(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2. 三次危机,逆势而上
(1)1998亚洲金融危机:小试牛刀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袭来,铜业大跌,众人惶恐,纷纷收回投资以图自保,而王文银如同狮子嗅到血腥一般,迅速地展开谈判。迫于库存压力,供应商们最终答应以分期付款,以支付10%定金的方式把设备卖给他。
金融危机过后,电源线进入了旺销期,王文银很快赚得盆满钵满,也在行业内彻底打响了名头,奠定行业翘楚地位。1999年,王文银将旗下几家工厂整合起来,正式成立了“正威国际”,总资产在10亿左右。
之后,他在电源线的基础上,又逐渐拓展开办了电缆厂、塑胶厂和铜材加工厂等关系紧密的业务。但正如上图所言,这些业务依然围绕着下游产业,面临着很大的局限性:没有自主定价权!

【图】2016—2019年现货铜价走势图(图片来源:我的有色网)
众所周知,铜价的波动是难以预料的,以2016至2019年为例,铜价一路从35000元/吨,扶摇直上至2018年初的55000元/吨,说明铜的价格总是忽上忽下,难以控制,而作为最重要的原材料铜,价格的波动意味着产品的市场和价格几乎完全掌控在客户手中,他的处境一度十分被动。
摆在王文银面前的问题再清楚不过了:要实现超额利润、增强市场控制力,就必须控制某种商品的供应,同时控制产业链的上游。
但是商海的沉浮,不但给了王文银行走江湖的底气,也给了他在下一轮危机中逆势而上,大举扩张的勇气。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就是这个道理。
(2)“从石头到插头”——SARS危机,助破百亿级产值
2003年,“非典”席卷中国,这一事件直接导致国内经济下行,大量资本迅速撤出,各类资产价格也应声下降。
王文银再次反其道而行之,他看准资源价格陷入低谷的机会,“如果世界毁灭,要钱何用?不如买矿!”一句话之后,正威正式杀入了上游的矿业资源产业。不断追加投资,在海内外多个地区购买了大量矿产资源,大举进军铜、钨产业,将原先的产业链延伸到了最上游的采矿、冶炼领域。正威也由此成为业内较早开始发展“采矿—冶炼—加工”全产业链模式的企业。
时势如其所料,“非典”过后,国际铜价、国内铜价、连创新高,王文银低价买入的矿山价值翻了数番,正威在“简单”的收购间产值直接翻了数倍,实现了百亿级的突破。
除了买矿,正威还在危机期间以5000万元的低价拿下了深圳园区30万平米的地块,并开发成了精密控制线缆产业园,对此王文银曾说,深圳寸土寸金,如果没有“非典”,正威不可能顺利拿下这块地,即使可以,代价也会大得多。
而在从十亿到百亿的过程中,王文银打下的最著名一役,就是拿下安徽铜陵铜线杆的项目,这也是他商业生涯中最大的一笔赌注:他顶着老婆、合伙人的强烈反对,坚决用28亿资金拿下30万吨铜陵铜杆线生产项目,取名为“全威”。而当时正威的年销售额才50多亿元,铜杆需求量每年不过3万吨。
王自有他的道理:该项目能有效依托铜陵的开采、选矿、冶炼资源和阴极铜板产能大的优势。当时铜陵一地的铜板年产量达到55万吨,但大部分要运往南京、常州等地才能加工成铜杆、铜线,而本地的电线生产企业又要折返拖回,如此一来,仅一项运费就不菲。国内的需求数字亦支撑这一切:当时,全国铜杆年需求量300万吨,产量却只有百余万吨,缺口巨大。

但冒的险也是很大的,这是一场破釜沉舟的战争,要么生存,要么毁灭。
曾经的九死一生,给王文银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教训:信任,比黄金更为珍贵。特别对于大宗产业而言,下游企业一旦认定某家铜业的铜制品符合要求,一般就不会随便更换供应商。因此取得下游企业的信任,就成为王文银的当务之急。
为了打造出最顶级的产品,王文银引进了来自全球顶尖机械制造商——德国西马克的设备,这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设备,价格比其他同业者常用的美国南线公司的设备足足贵一倍,这也是当时中国引进的第一套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设备。在王文银看来,“这就是别克与奔驰的差距。
同时,王文银还选用了最好的材料——全球最高等级,经过伦敦金属交易所注册和监管的A级铜板,并提供行业最高的薪水,在全球挖掘顶尖人才,其中包括台一资深人士,后来成为正威二号人物的巫冠逸。
“最好的设备配最好的人、最好的原料,才能生产出最顶级的产品。” 王文银的产品品质达到了业界一流,价格也是一流,每吨比行业平均高出几百元。
尽管如此,产品依旧供不应求,工厂大门口每天都排满等候拉货的卡车。最终全威的这个项目于2009年8月正式投产运营,当年的营收就突破了百亿,成为安徽省首个年营收超百亿的民营企业。正威,终于实现了“从石头到插头”的蝶变——从原材料到最终制成品的全产业链,尽数囊括其中。
(3)2008金融危机,成就千亿帝国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王文银王文银这头冷静又疯狂的狮子再次向前猛扑。,在铜价暴跌至每吨2万多元时,连续出手并购了一系列贬值的欧美铜加工企业,买入了几十万吨现货铜,一下子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图】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铜价暴跌(图片来源:金瑞期货)
不仅如此,他还以更低的成本,在日内瓦、美国和新加坡设立了三个海外总部,将一批全球顶尖的行业人才收入囊中,大举扩张。其大胆的做法,再次令很多正威管理层捏了把汗。
随着危机阴霾的逐渐消散,铜价开始回升,当王文银以每吨4到8万元的高价将铜出手时,所有人心里的大石终于落地,并为之欢呼。这一幕,与“非典”时期的情况简直如出一辙。王文银,终于笑到了最后。
仅几十万吨的现货铜,正威就实现了百亿级别的营收,也自此开始千亿级资产的裂变。2008年后,在全球行业中越发强势的正威,年营收呈现出连年翻倍上涨的态势,从2008年的116亿元,3年内一路涨到了2011年的1280亿元。2013年营收破2000亿,首次跻身财富全球500强;2014年营收达到3400多亿元。
虽然王文银敢于冒险,但他并不是一个红眼赌徒:在正威,他一手建立了风险体系。他成立了期货部门,以套期保值的办法规避风险。简单地说,当客户买进100吨铜,期货部门就会卖出同等数量的铜,即使涨跌也能实现价格稳定。通过严格的风控,正威躲过了多次铜价的大波动。
与此同时,正威国际又遇到了新的瓶颈:在铜开采、精加工链条已经做到全球最大,产值已经做到了数千亿美元,而全球的铜产值在万亿美元左右。单单做铜,已经无法实现十倍、百倍的增长了。
王文银当然并不满足已有的产业版图,他已经开始在新的领域下注——半导体。
3
多种经营,
彰显正威雄心
在铜业的布局逐步完善、成熟后,不甘于已有产业版图的王文银,开始寻找新的发展领域。“从制造的基因转变为科技的基因”,指的就是正威从2011年开始进军半导体和高新材料等产业链。现如今,正威在这两个产业链方面的建设都已初具规模。不但成为了正威铜业生意的战略补充和营利补给,也昭示着正威隐隐若现的“野心”。
众所周知,中国的半导体行业长期面临“缺芯”的困扰,王文银已深刻地洞察到:要在芯片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只有两条路径,其一是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其二是打破目前的游戏规则,在商业模式上进行颠覆性的创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正威在全国多地设立了半导体工业园区,并与海内外多家消费电子厂商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除了半导体产业外,高新材料是正威国际近年来发力的另一产业。
聚酰亚胺是一种综合性能最佳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之一,其薄膜被称为‘黄金薄膜’,是挠性覆铜板的核心材料之一,是聚合物新材料‘皇冠’上的明珠。
已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微电子、纳米、液晶、分离膜、激光等领域,并认为"没有聚酰亚胺就不会有今天的微电子技术",也是今年曾大热的柔性折叠屏的核心材料。

【图】智能手机用的柔性折叠屏,是聚酰亚胺的下游产业(图片来源:站酷)
虽然需求如此广阔,但聚酰亚胺在中国市场却面临需求高速增长、国内生产企业技术水平不足的窘境。市场长期被发达国家所垄断。
为了打破这种垄断,正威进军非金属新材料产业,主要以聚酰亚胺材料为突破口,先后成立了营口华威聚酰亚胺有限责任公司、广安宏威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四川广威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正威新材料研究院等生产、研发基地等。
据公开资料显示,营口华威聚酰亚胺一期已经建成投产,计划年产聚酰亚胺单体1.1万吨、聚酰亚胺及多层共挤出薄膜3.2万吨、高性能复合材料1.305万吨;而从招聘信息来看,正威广安项目一期可能已经投产,二期也已经开工但建设进度未知。总之,在高性能材料产业上,正威集团同样秉承了其一贯的低调,神秘。
除了“从制造转变为科技”,正威的最后一个突变,是“从科技转变为互联网”。
2015年开始,正威先后成立了贵州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河南金属交易中心和湖南国际矿产资源交易中心,围绕地方名优特农产品、银、锡、铜等有色金属及矿产资源开展线上线下交易。基于大数据管理,这些平台解决了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实体企业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率。
在王文银看来,“如果说铜业代表过去、高新科技产业代表现在,互联网大数据则代表着正威的未来。”
4
把产品做成“毒品”,
正威的经商之道
逆风而行,是王文银和正威的标志性套路。但这个“逆”字所包含的,远不止“抄底”与“低买高卖”,更在于相关延展与布局。
通常情况下,企业都是沿着产业链条自上而下展开延伸,而王文银却恰恰相反,他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的“逆袭”之路。先从下游起家,在具备相应的实力后,逐步向上游推进,逐渐完成产业链的全布局,在生产过程中大大保留了每个环节的价值,实现效益的稳步提升。
实际上,中国的大宗巨头在从弱到强的过程中,很多都走的是这条路。以石化产业为例,恒力石化就从下游的纺织起家,经过三次产业的升级,终于进军上游的石化行业,书写了又一段产业蝶变的传奇。

此外,在王文银的经商哲学中,还有一条独特的逻辑:要把产品做成“毒品”,让客户上瘾。
王文银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渴求“拔尖”。他总结了一个“神秘的第一法则”:人们只认识冠军,没人会记住第二名,所以做企业一定要做行业领袖,哪怕是在最细分的领域。这种对极致的追求,就是他的产品逻辑。
正如王文银所言:
“我们企业的产品是排队经济,别人都会先付款后提货。怎么才能做到这样?你得把你的产品变成‘毒品’,让别人‘吸’了之后戒不掉,这就是成功。如果产品不能出现排队的情况,还不如不做。”
与他高调的做事风格看似矛盾的是,正威的企业文化信奉“隐忍”,“我们不要做那个‘出头鸟’,我们的目标就是‘隐形冠军’。”这是正威的生存法则,也是它成功的基础。
其实,这种心理可以用短短五个字的一句俗语来概括——“闷声大发财”,这已经成为正威的文化基因。
参考文章
1. 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财富》中文网,20192. 排名超阿里、腾讯,一度徘徊在资本市场之外,如今“世界铜王”一只脚已踏进A股?武占国、刘哲;野马财经,20193. 王文银:中国最神秘的富豪;叶超群,插坐学院;20184. 低调的世界铜王王文银:身价900多亿,只用了24年!BOSS商业智慧,20175. 大宗商品的超级周期;灰岩金融科技,20196. 20年从0到3300亿,从不借助资本力量、身家900多亿的“神秘人;高璇,华商韬略,20177. 【半年度报告——铜】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曹洋,东证衍生品研究院;20198. 一文读懂最新铜产业链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我的有色网,20199. 铜:去库周期,价格渐获支撑;吴坤金,五矿经易期货;201910. 新国标能否改变铜供需格局?张天骜,弘业期货,201911. 2008年金融危机下的铜市场回顾及定价逻辑解析;金瑞期货,201812. 王文银:“铜巨人”的传奇人生;关天之窗,环球企业家;201613. 正威半导体:全产业链造“芯都”;安徽新闻网,201214. 山东国惠与正威集团投资150亿元发展半导体产业链;新华网,201815. 这家低调世界500强公司或将借壳A股,创始人号称“世界铜王”,曾在2008年大举抄底伦铜;王基名,e公司,201916. 正威国际集团:谋实业报国新篇 树脱贫攻坚表率;蒋光忠,丁双凤,庄雪金,中国经营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