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JD.COM大数据研究院、杜南消费者研究院联合发布《2018京东食力消费趋势年度报告》(以下简称《食力报告》)。上游记者了解到,零食餐饮调配是网络消费者最喜爱的餐饮品类,地方特产和茶叶品类增长迅速。同时,高价值食品继续热销,男人爱消费,女人顾家。
此外,重庆美食家更偏好购买坚果、炒货坚果、奶及乳制品、米、花、果、茶等食品品类,消费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两倍以上。
18至35岁是食品饮料消费主力
《美食力量》报告显示,随着全国消费市场的推动,享受美食不再只是一日三餐的需求,而是更加日常化、娱乐化。休闲零食消费成为这一趋势的典型例子。在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休闲食品在没有任何竞争压力的情况下获得了第一名。其中,坚果炒货、饼干蛋糕和休闲零食最受美食家欢迎。
此外,除休闲食品外,数据显示,2018年本地特产、茶和饮料成为销量增长较快的三大品类。同时,月饼券、粽子券、烘焙卡券等食品礼券也很受欢迎。
从不同年龄段的食品消费比例来看,18-35岁是餐饮的主要消费人群,其次是36-55岁。与此同时,18-35岁的年轻人群体今年已经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吃货能力,在茶、休闲食品、粮油调料等各种餐饮品类中的消费比例也有了明显提升。在餐饮群体中,中等收入和一般收入群体较高,其中饮料酿造和茶饮料的中等收入群体比例高于全站,而休闲食品的比例低于全站,一般收入群体在休闲食品中的比例远高于全站。
“高单值”食品备受追捧
面对吃,大多数中国人不会亏待自己。数据显示,“高价值”食品销售增速逐年稳步提升。比如,高值奶及乳制品销量同比增长近70%,高值食用油销量同比增长50%以上,高值大米销量同比增长90%以上。
健康当然是近年来食品消费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词。据悉,新半糖主义相关产品增速加快,2018年JD.COM商城半糖/无糖食品销量同比增长70%以上,如无糖茶饮料、苏打水、无糖植物饮料等成为新一轮热销产品。
另一方面,IP、新奇口味、网络名人食品的销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新品也在逐年增加。比如可口可乐纪念罐、小猪佩奇棒棒糖、X我的皇万沉睡辣酱礼盒等,都成为了美食家们的新宠。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它总给人一种年轻人更喜欢买IP和新奇食品的印象,36-45岁的中青年对这类食品也有不错的印象。
重庆食品消费金额同比增长2倍以上
从全国各省市的餐饮消费数据来看,广东、北京、上海成为吃美食最集中的地区,而西藏、宁夏、福建的餐饮消费大幅增长,福建、辽宁、上海的本地消费占比明显更大。从食材选择的特点来看,广东消费者更喜欢牛奶和奶制品,北京消费者更喜欢坚果和炒货坚果,上海消费者更喜欢购买饮料。
根据中国不同城市的餐饮消费数据,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在食品消费上不遗余力,在食品消费力和消费增长方面排名第一。从各城市各种食物类型的比例来看,一线城市更倾向于购买饮用水,二线、五线城市更倾向于购买无糖食品,三线城市更倾向于购买有机食品,四线城市更倾向于购买膨化食品,六线城市更倾向于购买特色食品。
重庆吃货的实力不容小觑。从消费金额来看,美食家更喜欢购买坚果、炒货坚果、牛奶奶制品、大米、食用油、饼干蛋糕等。同时山西特产、食品卡券、湖南特产、花卉、水果、茶叶等消费金额。去年同期增长了两倍多。食客也对IP食品、高价值食品、DIY食品、半糖/无糖食品情有独钟。消费量是去年同期的17倍、10倍、5倍、2倍,如无糖核
桃乳、恋与制作人合作款藤椒牛肉面、烘焙原料等商品都深受消费者喜爱。男性偏消费,女性更顾家
两性话题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内容,而男女在食物的选择上也显示出相当明显的性别差异。从男女食品消费占比来看,男性吃货主要偏爱消费茗茶和地方特产,女性吃货则更顾家,偏好粮油调味类食品,而休闲食品和饮料冲调类食品上女性吃货占比也是略高于男性。
此外,妹子们的吃货力绝对不容小觑,今年各类别食品的消费中,女性的占比均得到提升,提升最多的则是茗茶和休闲食品。
得益于抖音等短视频的兴起,网红食品应时而生。女性对网红食品会更没有抵抗力,而男性则青睐新奇好玩的东西,怪不得总有人说男生是长不大的孩子。
■新闻多一点
老字号品牌消费者忠诚度更高
《食力报告》显示,老字号品牌多年来销售实现稳步增长,2018年更是销量同比增长近70%,其消费者忠诚度高,有望成为下一轮的消费“风口”。充满新鲜口感的短保食品也有着同样的趋势,今年销量同比增幅超200%,如好利来北海道蛋糕甜品糕点点心、榴芒一刻榴莲千层盒子蛋糕等食品销量同比增长都超过250%,年轻消费者对于线上购买短保食品的接受程度正在快速攀升。
此外,从历年的变化中来看,吃货们的消费也更加重体验、重品牌,为喜好买单。食品饮料TOP20评价关键词中有8个评价词与吃货们的体验相关,毕竟吃货们最关注的还是食品的味道、口感等,其次为食品质量、价格等。另从11.11全球好物节期间的食品饮料相关搜索来看,排名前十的搜索词中有4个关键词与品牌相关,说明越来越多的吃货们产生品牌依赖。
上游新闻记者 杨野 实习生 黎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