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3日16:26:01作者:徐鹏
近日,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区)正式公布《中关村街道发展规划》,将“中关村创业街”从现有的200米延长至7.2公里,并计划在未来3-5年内完成改造,逐步腾出15万平方米的传统电子卖场。这意味着“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将彻底转型为“创新创业一条街”,传统的电子卖场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从“买电脑去中关村”的全盛时期,到“假货横行”的经营困境,再到如今迎来“全面转型升级”,中关村已经成为整个科技产业十余年发展的缩影。
见证“中关村”的转型之路
从辉煌到衰败 栽在自己手里?
上世纪80年代末,海淀区成为中国第一个高科技园区的发源地,也是科技创新品牌中关村的发源地。1999年,海龙电脑城开门迎客,拉开了“中关村电子街”的序幕。百一路更名为“中关村大街”,开始进入“中关村时代”。
当时海龙一天最多能接待5万人,“买电脑去中关村”成了流行趋势,商家组装一台电脑的利润都是几千块钱。2003年后,鼎好、科贸相继开业,电子卖场的繁荣刺激了中关村的IT产业链和周边商家,甚至有来北京的游客把中关村当成了必去之地。当然,这背后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2007年热闹的电子卖场
2006年后,e-World、鼎豪二期开业,中关村IT门店面积达到32万多平方米。虽然营业面积迅速扩大,但商家苦于缺乏差异化发展模式,只能靠“低价薄毛利”来竞争。后来产品的利润被压制到无利可图,商家开始绞尽脑汁求生存,强行拉客,价格欺诈,假货,这些都在这个时候出现。
几年后,JD.COM等电商平台的崛起和苏宁国美等传统零售商的3C战略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电商门店的“坏名声”让后者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谁还去那里买东西,都是骗子。网上买不到,在家等。”一句话,大部分消费者的观念都变了。
2014年多数商家已经搬走
政府也第一次看到了产业转型的紧迫性。2009年7月23日,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的通告》。通知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中关村西区定位于打造成为创新要素聚集的功能区,不鼓励在区域内发展电子卖场、商场、购物中心、餐厅等业态。
政策出台后,太平洋广场、e世界、鼎豪、海龙等做了相应调整。与此同时,一股等待产生的创业潮开始涌动。
传统模式被淘汰 转型创业先锋
原海淀区区长孙曾表示,中关村的定浩、海龙等电子卖场将转向以企业孵化器为代表的写字楼。根据《中关村街道发展规划》,传统电子卖场也将正式退出舞台。
其实中关村的“创业基因”很早就已经埋下了种子。1998年6月,刘凭借工作挣来的两万多元现金,在中关村创业。开始时,他担任柜台代理,销售磁光产品。短短两年,他就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磁光产品代理商。他的柜台叫“JD”。COM多媒体”,这是“京东”的前身。COM商城”。
从一个小小的柜台到市值近400亿美元的美国上市公司,刘董强用17年时间证明了自己,让许多带着“第一桶金”来到中关村的“刘董强人”看到了创业的诱惑。除了JD.COM、新浪、爱国者等大公司,3W、I黑马、36Kr等快速成长的新兴企业也为中关村注入了活力。
2014年6月12日,海淀书城步行街正式更名为“中关村创业街”,点燃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热情
这条200多米的街道上,日均孵化创业企业1.6家,每天平均有一家企业获得融资,平均每家企业融资500万元。在中关村创业大街,“融资”、“上市”、“新三板”早已成为高频词。作为全国科技创新的核心地带,尽管中关村经历了低谷和被质疑,但是其转型之心也是异常坚决的。3W咖啡、车库咖啡、Binggo咖啡、创业邦、创业家、洋葱投、联想之星、天使汇、i黑马、36氪等数十家新型创业服务机构,覆盖了早期办公、投融资、商业模式构建等领域,为创业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截至去年,天使汇平台已经有15000个创业项目入驻,900位认证投资人,130多个项目完成3亿人民币融资,包括众多知名公司,例如滴滴打车、黄太吉、面包旅行等;3W也吸引了徐小平、沈南鹏、陈大同、孙陶然等近200名著名天使投资人、投资家和企业家,帮助创业者成长;黑马全球路演中心则提供了项目展示、融资并购、资源对接、创业培训、创业沙龙、宣传推广等一系列全方位服务,增加了练兵机会,提升创业的成功率。诸如此类的机构,创业大街比比皆是。
今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访中关村创业大街,喝了一杯带着泡沫的、浓浓的“互联网+”咖啡。李总理后来说:“我去中关村考察的时候,一个学体育的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帮人们找打球的球友,还搭配提供医疗健康的信息。还有义乌一个做电子商务的网店主,在网上拿到订单后,直接拿到工厂进行个性化定制,相当于用互联网推动了制造业升级。”
科技产业升级的里程碑
有人说,传统电子卖场输给了电商和自身的诚信问题。的确,电商平台的价格、诚信、配送等优势对实体销售造成了冲击,但更重要的因素是产业升级。最初的组装销售电脑,算是“中国销售”的缩影,从传统零售转向互联网,让中国的新兴企业为国际所熟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曾经作为互联网和科技创新领头羊的中关村,势必将引领这一趋势。
根据“中关村大街发展规划”,“中关村创业大街”将从现有的200米延长至7.2公里,中关村大街南起白石桥、北至清华大学西门,将规划“源创功能区”、“金融核心功能区”、“专业创新服务功能区”、“科技金融创新功能区”和“特色创新功能区”等5大功能区。同时,还会对沿线的六个节点地区进行功能优化和环境设施改善。
未来,鼎好、海龙等中关村电子卖场,将整体转向以企业孵化器为代表的写字楼。到2017年底,中关村大街形成一批创新创业、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集聚区;突破部分大院低效用地等存量空间的改造工作。到2020年底,中关村大街及周边地区将持续产生具有中关村原始创新、技术服务能力及商业模式创新优势的创客群体和企业集群。
从“中关村创业大街”到“中关村大街”,多元化的产业革新一路伴随而来,保驾护航的则是政策导向的升级。创客、众筹、共享经济等全新模式汇聚了大批人才,遍及创业孵化、智能硬件、互联网+等领域。目前,海龙大厦二层已经开设了智能硬件体验厅“硬蛋空间”,汇聚了7000多个智能硬件创新创业项目、3000多家供应商和400万智能硬件粉丝,进一步拉近了与普通民众的距离。
为了推动“中关村大街”升级,海淀区还推出了以“创见未来”为主题的首届“中关村创新创业季”(10月11日-27日),为期20多天的双创周将举办主题演讲、专题讨论、全球路演、科技竞赛、展示体验、信息发布等活动,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
可以说,中关村的转型是整个科技产业升级的重要里程碑。这里,走出了京东、新浪、爱国者,并且仍在涌现着影响行业规则、挖掘创新商业模式的初创企业。政策的扶持加上市场的选择,让中关村的产业升级迎来了又一次机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在这里开始。
—————————————————————————————————————————————
重磅热点预告:
ZOL推出中关村创业季特别策划——《初创企业云计算应用调研》,精彩的创业故事不容错过。
第一期:O2O类创业企业云应用调查
《让创业更专注:淘会场的初创云之路》
《从CEO到CTO 一个创业老手的炼成记》
《e袋洗岑永洪:云服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云”让公益更加美好》
《想让生活“有如神助”?还得靠云计算才行》
《云端滴滴:享受大数据时代下的饕餮盛宴》
第二期:云计算助力企业信息化
《借云而变,让跨境物流变容易》
《风向标科技:云上构筑物联平台与智慧生活》
《用程序员的方式招聘 扔掉纸笔来云上练练》
《北大创业梦之队谈创业:积极拥抱公有云》
《销售易CEO:互联网时代创业要看云》
《社交营销品牌新渠道 尽享云服务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