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人才引进待遇汇总官网截图
为了吸引人才前来任教,位于皖北的淮北师范大学近日发布“大招”:为“教授”到“院士”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年薪50万元到200万元不等的“安置费”和80万元到400万元不等的“安置费”。
根据官方数据,淮北师范大学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成立于1974年,是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1978年更名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隶属于原煤炭工业部,面向全国招生;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淮北师范大学,现为省级重点大学。
“我们非常渴望加入人才。”6月3日,淮北师范大学人事处教研室负责人周先生对本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各个城市都在大力招聘人才,而学校地处皖北,区位优势不够明显。“为了吸引人才,必须提高工资和待遇标准”。
周老师介绍,目前学校只招收最高层次的“C型人才”。招聘公告显示,他的工资为“年薪80万元,安置费120万元”。
为纳人才,开出“百万年薪”
5月29日,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网公布《淮北师范大学2020年人才招聘公告》,公开招聘44个岗位曝光,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其实招聘是从今年2月底开始的。根据该校2月25日在官网发布的《招聘启示录》,在待遇方面,该校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给出了不同的标准。
其中,A类人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成员,学校全日制引进后,将给予不低于200万元的年薪,以及400万元的安家费用。
b类人才包括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负责人、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这类人才全职入校后,年薪120万元,安置费200万元。
c类人才包括国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如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或国家名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等。这类人才年薪80万元,家属津贴120万元。
D类人才选自省部级人才计划、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教授、海外名校副教授。而且有年龄要求,一般不超过55周岁。这部分人才每年工资50万元,安家费80万元。
除工资和安置费外,学校还将为全日制人才提供科研启动费,标准为理工科200-500万元,人文社科100-200万元。此外,在学校为他们的配偶或孩子安排工作(每人一份)。对于不能全职入职的高层次人才,学校支持“弹性引进”,采用月薪制,其中A类人才月薪12万元,B类人才8万元,C类人才5万元。
对具有博士学位的一般学术骨干,学校引进后,按有关规定发放工资,并额外提供安置费60万元。
“上半年完成往年整年招聘人数”
“与往年招聘待遇相比,今年提高了不少。”6月3日,该校人事处教工处处长周先生向本报表示,上述年薪制制定流程符合相关规定,是“经校长办公会讨论后报省人社厅审批的文件”。
据介绍,这一举措得到了t
“往年全年引进的高层次医生只有30名左右,今年上半年已经完成了30名左右。有些医生本来准备去几所学校(找工作),但他们可能来找我们,感觉很好。他们直接签了,受疫情影响,没有再折腾。”周老师说,向学校提交简历的申请者数量和质量都比往年高。
;">但在更高层次的人才方面,学校依旧难得一人。“招聘公告里门槛定得很高,包括A、B类人才,实际上(最高)就只能招到C类人才。”周老师称,部分A、B类人才投过简历,“跟学校进行接洽,我们也进行了努力,最终可能还是因为学校地缘劣势的原因,人家没有过来。”不过,“百万年薪”仍然发挥了作用——学校同其中一部分人以外聘或来校访谈、讲座等形式,建立了合作。待遇标准“属于中等偏上”
薪酬的上涨,对地处院校而言压力不小。“近年来各个城市对于人才招聘力度不断增大,我们淮北相较而言是个‘小地方’,为了吸引人才,可能就要加大这方面(薪酬)的标准。”周老师坦言,该校开出的待遇标准,同周边地区同层次院校相比,“属于中等偏上”。
澎湃新闻注意到,该校给出的“待遇”,即便同部分发达地区高校相比,也不算低。比如,东莞理工学院今年5月发布的引才计划显示,对于高层次人才,“院士级”顶尖人才薪酬待遇“一人一议”,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或相当水平的杰出人才年薪达100万~130万元,购房安家补贴200万~250万元;青年博士中,拔尖青年博士可享50万~60万元购房安家补贴;优秀青年博士可享26万元购房安家补贴。
对于学校为何难以吸引更高层次的人才,周老师分析,皖北地区薪资福利标准不高,尽管该校工资在淮北市算是中等偏上,但在全国范围,尤其跟江浙沪等发达地区高校相比,差距很大。
此外,“淮北师范大学本身是高校,对教职工子女,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全部都有完善的教育体系,但跟上发达地区学校相比,教育水平不高。”周老师称,对高层次人才开出的年薪、安家费等较为丰厚,“有一定吸引力”,但在子女教育等配套方面,“对层级越高的人才,吸引力还是不够”。
负责教师招聘工作多年,周老师能够感受到,如淮北师范大学一样,近年来各地高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院校,对人才“极度渴求”。“(抢人才的)竞争很大。”周老师称,同发达地方的高校相比,“坦诚来讲,我们的竞争水平不高,只能采取其它一些方式来慢慢提升;更为关键的是,竞争压力不仅来自发达地区的高校,更多的是来自同层次高校。”
对此,贵州省一地级市高校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学校在人才引进方面的压力的确很大。“水涨船高,条件比较好的学校提高人才引进待遇,自然能够吸引人,我们为了竞争,也只能匹配他们的标准,否则根本赢不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