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5 11:33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孔通讯员倪文黄琦摄
孩子们制作泥塑。
去文化馆跳鱼灯,画年画,塑泥人;去石楠老家听国学,赞美经典,学习民间艺术.随着农历新年的临近,一个丰富多彩的寒假正在我市青少年中开启。
上周,翁阳街道启动了2018年春泥计划“多彩冬季”未成年人寒假系列活动,为孩子们的寒假生活增添了各种色彩和风味的“寒假文化大餐”系列。
非遗文化进礼堂
河西文化礼堂鱼灯起舞。
“半蹲、慢跑、小步……”昨天下午,在翁阳街道河西文化礼堂,河西女子鱼灯队队员手持鱼灯杆,后面跟着一群小朋友,在礼堂的院子里慢跑、跳舞。天井旁,几个老人敲锣打鼓招待孩子们。
这是今年冬天翁阳街道“春泥工程”河西文化馆少年鱼灯培训班的活动现场。今年,翁阳街道办事处结合自身优势,以传承非遗、学习国学、体验民俗为主题,借助文化礼堂硬件设施,开展了6期“春泥计划”培训班,成为乐清地区积分较多、内容较为丰富的镇(街道)之一。
河西文化馆的少年鱼灯培训班是翁众多“春泥班”中最受欢迎的一个。
2月1日开学那天,伴随着锣鼓声,20多名青少年在“领衔”老师的带领下,踏着稳健的脚步,手里灵活地舞动着五颜六色的鱼灯。它们忽上忽下,忽快忽慢,时而跃入龙门,时而飞翔,时而翻身,时而盘根错节,玲珑有致。一套训练持续十几分钟。拿着沉甸甸的鱼灯的孩子们头上都是汗,但孩子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位置,因为他们知道鱼灯队是一个整体,不能没有任何人。
“跳鱼灯的关键是要流畅整齐。这就需要每一位舞者相互配合,让孩子们参与到跳鱼灯的活动中来,既能让他们近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又能让孩子们懂得团结协作。意义。”翁艺女子鱼灯队队员余梅在接受《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翁艺女子鱼灯队成立于2007年。这几年,他们都在央视跳舞,让全国人民都欣赏到了精彩的翁弋鱼灯秀。为了传承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河西文化馆专门开设了少年鱼灯培训班,吸引周边孩子接触精华。
陈是翁一二小学的学生。今年寒假,他和同学报名参加了少年鱼灯培训班。他说他从小就喜欢看鱼灯表演。以前他只觉得鱼灯好看。他不知道,看似优美简单的舞步,需要每一位舞者的默契配合。比如跑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前后两个搭档的距离,不仅要追上前面的搭档,还要想到不能离后面的搭档太远,适当的等后面的,这样才能保证队伍整齐,舞步流畅。
陈和他的朋友们迷恋于这些“无形的精神”中的关注。他们经常练习几个小时,甚至忘记吃饭。短短几天,原本零基础的鱼灯舞者现在已经跳得恰到好处。据悉,翁洋街将根据鱼灯班青年舞者的表演,评选出最佳表演者参与明年的元宵节,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魅力。
小小孩童学国学
学龄前儿童参与“春泥工程”,感受“孝文化”
与往年的“春泥计划”不同,今年翁一街将服务群体扩大到学龄前儿童,并
80224565073159" mention-index="0">南怀瑾故居、河西文化礼堂等处开设了针对幼儿园儿童的国学特色班,吸引了近两百名学龄前儿童报名参加。就在少年鱼灯队的孩子们在河西文化礼堂天井里挥舞鱼灯时,该文化礼堂二楼的市民讲堂正在开展一堂名为“让爱不孤单”的孝文化主题活动课,40多个孩子在这里共同感受中国传统孝文化的魅力,学习成为孝文化的小小传播者。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也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千百年来代代相传,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学习孝文化也成为了孩子们的必修课。”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授课老师们以情育德,扬孝行,别出心裁地以画故事线为主要形式,让孩子们一边听故事,一边以画“福奶奶”一家的幸福团圆故事为主线,把家人的分离与团聚贯穿始终,将孝道的内涵融入到故事中。
孩子们仔细地听着故事,用彩笔绘出内心对故事的理解,因为整个故事设计取材源于生活,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容易引发孩子们心中的情感共鸣,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还发表自己的“孝”故事。
最后,授课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诫孩子们,时间稍纵即逝,孝与爱不应该等待,关心家人,孝敬长辈要从现在开始。
同样精彩的国学课,在南怀瑾故居亦有上演。
2月1日下午,60多名学龄前儿童欢聚在南怀瑾故居,开展以“少年中国说”为主题的国学课程。
来自翁垟花蕾幼儿园志愿者林秀雅通过精彩的视频让孩子们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时刻,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国人的自强不息,让孩子们从小学会自立、自强,树立责任意识。接着,林秀雅带领孩子们朗诵《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朗朗读书声响彻南园,国学精髓渐入童心。
“往年‘春泥计划’的受众多是小学、中学等大一些的孩子,今年翁垟街道在往年基础上,对‘春泥计划’予以创新,新增了幼儿园孩子参与项目,让学龄前的孩子们也能参与到这项计划中,更早的接触传统文化,非常好。”活动现场,一位学生家长如是说。
塔山学堂传孝声

孩子们朗诵 《少年中国说》
除文化礼堂之外,今冬翁垟“春泥计划”还多了个授课平台,即于今年元旦正式开课的翁垟街道塔山学堂。
众所周知,翁垟走出了国学大师南怀瑾,工艺美术大师王凤祚、叶润周等名人。而塔山寺作为翁垟文化的发源地,被后人敬仰,故将此公益讲堂命名为塔山学堂。
在塔山学堂,村民每个星期天下午1时30分至3时许,均可享受免费公益课,课程内容于每月初安排、公告,主要发于该街道微信公众账号,方便村民自主选择。接下来,还将以翁垟文联为主力,组建讲师团,为村民提供点单式教学服务。
在今冬“春泥计划”活动中,翁垟街道借助塔山学堂的品牌,邀请名家,为周边孩子开设包括饮食与健康、法律知识、心理健康等内容的寒假公益课。
“健康是自然所赐予人类最公平、最珍贵的礼物,真正的健康则包括身体、心理、社会功能都有良好的状态。”2月1日下午,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到此采访时,正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叶莲娣为孩子开展心理课堂。
课上,叶莲娣开门见山,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孩子们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其重要意义,还精心设计了小游戏——《猜成语》,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巩固新知识。最后,她告诫孩子们,一般常见的心理问题,如考前焦虑等,可以找学校的心理老师进行疏导,而一些长期未解决的严重的心理问题就要找心理咨询师进行治疗。
在故事中收获,在游戏中学习,在欢笑中健康成长,通过这样一堂精彩的课程,孩子们和家长们都受益匪浅。
“春泥”背后故事多

“春泥班”的孩子们做灯笼迎新春。
据不完全统计,今冬翁垟街道的“春泥计划”班有300余名孩子参加,吸引如此众多的人参与,除了丰富的课程设置外,“春泥人”的尽心尽责亦是关键。
2月1日16时许,“春泥班”下课已有半个小时。后桥文化礼堂总干事陈琼微带着几个孩子在礼堂大院里晒太阳,一辆面包车开来,一个孩子边挥手边说:“陈老师再见。”钻入面包车。
陈琼微挥手致别,从兜里摸出一张皱皱巴巴的纸,低头在上面打了个勾。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发现这是一张花名册,上面注有孩子、家长姓名以及家长联系方式,令记者不明白的是,多数人名后面画了三个勾。
“为什么要画三个勾?”
“第一个勾是昨晚我跟家长们核实今天到课情况,来的打个勾,不来的话,我就把名额留给别人。”陈琼微说,今年寒假,后桥文化礼堂开设了非遗主题公益课,请来陈铸林、郑小红、郑小裕等名师为孩子们授课,因此该公益课的近40个名额在网上报名仅半小时就满额了。
但是陈琼微心里清楚,免费的东西,有些人会不珍惜。于是在开课前一晚,她逐一给报名的家长打去电话核实情况。最终有5位家长表示临时有事不能到场。她连夜联系,将这5个名额转让给有需要的孩子。
“第二个勾是孩子到课情况,第三个勾则是家长来接情况。”陈琼微说,只有每一个孩子都被家长接走后,她的任务才算真正完成。个别孩子家长有事要晚些到,她就将孩子带到自己家中等候。
“春泥班”下课半小时后,班里还有一个小男孩的家长未到。陈琼微手机已经没电,她让孩子到屋里等候,自己则站在院子里伸长脖子张望。
终于孩子的妈妈风尘扑扑赶来,电瓶车后面已经坐了个小男孩。原来这位妈妈为两个儿子都抢到了“春泥计划”班的学习机会,上小学的大儿子在后桥文化礼堂感受非遗精神,幼儿园的小儿子则在南怀瑾故居聆听国学精华。
“你家老大很乖,别的孩子都走了,他一个人安安静静的。”未等这位妈妈把车停好,陈琼微便开启汇报模式,告知家长其孩子课间表现。
最后一个孩子被接走后,陈琼微返身上楼收拾教室,却见教室已经被收拾干净。原来,几位家长知道她忙,便帮忙将教室收拾了。陈琼微感动地说,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春泥计划”中来,众人拾柴令这个寒冬变得温暖。
扫一扫 看视频孔丽琴 拍摄 汪洋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