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不败”的神话逐渐褪去,无风险新套利时代已经远去。
9月10日美昌(300861)收盘价。在创业板注册制下上市的新股SZ跌破发行价。继尚锋文化(300860。SZ)9月9日,另一只在创业板注册制下上市的新股破发。
同日,众望布艺(605003。上市仅三天的SH),开盘后一句话就跌了。前一日,中望布艺在首个交易日跌停后,于上市第二个交易日开市,收盘价为37.08元,与前一个交易日收盘价持平。
新股破发频现
瑞联新材料9月2日在科创板上市后几天内也跌破发行价,较截至目前的发行价已下跌17.23%。
最近,新股频频破发。8月和9月上市的新股中,有6只已经破发。
截至9月10日收盘,科创板173只个股中,仍有5只破发股,其中化工股4只。创业板注册制下新上市的股票中,尚锋文化和美昌两只新股已经破发,捷美特离破发只有一步之遥。
这可能与近期的市场环境有关。
9月10日,a股市场情绪再度低迷。三大股指全部收绿,3350只个股下跌,仅有498只个股上涨。尤其是创业板的恐慌性杀跌已经到了极点。
9月10日,创业板有50只股票下跌了20%左右。前一个交易日只有一家安全控制技术公司,接下来几天都没有。如果跌幅进一步放宽至10%以上,超过跌幅的创业板公司数量将高达343家。相当于每10只创业板股票中,就有4只股票跌幅超过10%。
“主要原因是最近市场环境一直在下跌,加上以市场为导向的询价,破发是正常的。”9月10日,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打新生态临变
事实上,尽管近期市场低迷,但随着注册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股的股价表现越来越分化,破发现象越来越普遍。市场人士认为,这是市场化询价发行机制下市场调节机制正常运行的体现。
破发在美股、港股等成熟市场非常普遍。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指出,比如HKEx一、二级市场差异很小,多数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略高于或低于发行价,破发比例一般高达30%左右。港股一、二级市场的投资风险和收益基本一致。因此,HKEx的“创新”也是高风险投资,与a股市场的“零风险”创新完全不同。
2018年HKEx主板IPO公司有128家,其中上市首日上涨的有65只,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的有47只,上市首日收盘价与发行价重合的有16只。2018年,上市首日HKEx主板新股破发比例高达36.7%。如果加零增,破零增总比高达49%。换句话说,港股主板上近一半的新股在上市首日不赚钱甚至亏损。
2019年,HKEx主板及创业板共发行新股161股。88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高于发行价,73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跌破发行价,全年破发率45%。
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美国股市IPO首日“破发”率为23.78%。此外,IPO首日涨幅在0-1%之间的新股比例为15.85%;新股上市首日上涨1-10%,占比19.51%。换句话说,美国股市59.15%的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不到10%。
回到过去,市场化改革在A sh的历史上
破发率变动与限售期相关,一年限售期结束后8-10个月破发率创新高;长期破发率与企业基本面相关,3年破发率降回至40%;上市首3年EPS年化增速超过20%的股票股价3年累计上涨 100%,而EPS增速小于20%的股票3年只上涨60%;证券市场下行时首日破发率同步上升。不过,当时的市场化改革未能持续,12年11月A股走势持续低迷,舆论压力过大,监管机构就此叫停IPO。
2014年1月IPO重启后因突发事件又退回到23倍价格管制阶段,直到启动注册制改革,再次启动市场化询价发行。
数据显示,科创板注册制实施后,发行速度和定价已经与成熟市场接轨。2019年12月,科创板破发率一度达到过16%。
晨壹投资预计,随着证券市场的波动和大小非的解禁,科创板的破发率还可能继续上升,这是市场调节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表现。
而近期市场低迷之下,创业板破发的出现速度也已较科创板显著提前。
9月9日,科创板注册之下第一批上市的新股锋尚文化破发,收盘价较发行价跌去3.33%,距离其8月24日上市不过13个交易日。
此前,科创板于2019年7月22日开板交易,首例破发则是出现在2019年11月6日。
当日,科创板新股昊海生科在上市后第六个交易日集合竞价阶段跌破89.23元发行价,成为科创板首例破发新股。随后,久日新材在大幅低开5.65%后跌破66.68元的发行价,继上市首日上涨6.42%创下科创板新股上市首日最低涨幅后,在上市第二个交易日便破发。
“新股大面积破发,投资者会很快意识到打新不再是购买彩票。2009-2012年市场化询价阶段,由于破发率达到20%以上,打新资金变少,中签率上升到2-3%;甚至还出现过因询价对象不足而发行失败的案例。新股不败神话破灭,会促使市场将定价权真正交给专业机构,此时也应该将配售权交还给承销商,使其能够培养出真正的机构投资者客户,让市场机制更高效的运转。”晨壹投资认为。
“本次注册制改革,未来若能扛住大面积破发的压力,完整经历牛熊转换的周期,市场各参与方会打破过往思维惯性,形成有效的市场化约束机制,这才意味着注册制改革真正成功。”其指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