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工具卡片
工具名称:创意制作
图标:
结构: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为研究对象,以科学史为故事介绍,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启发孩子的创造性生产。学生可以在自我创造中有效提取生活和个人知识及直接经验,实现生成和转化。在自我思考、相互合作和动手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的技术和工程能力。从思维发展来看,分为阅读、设计、创造三个阶段。
思维工具运用案例
《小太阳,大世界》 ——创意太阳系模型制作
1.阅读科学史,了解太阳系大家庭
人们一直对浩瀚的宇宙充满幻想。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地球是什么形状?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为什么月亮有阴晴圆缺?虽然很多学生已经从课外书籍中学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但科学家是如何一步步揭开笼罩在他们身上的神秘面纱的呢?从古人的神话想象到有理有据的推测,从模拟实验的间接验证到卫星拍摄和探测器着陆的直接证明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阅读科学史,学生可以对太阳系家族及其成员的特征有更深刻的了解。
2.探索行星与太阳距离和公转周期之间关系的模拟实验
这个活动是教材的内容。具体步骤如下:(1)将细绳穿过塑料管,一端系一个橡皮泥球(模拟行星),另一端系一个钩码(钩码的拉力模拟太阳的引力)。(2)握住塑料管(塑料管的位置模拟太阳),举过头顶,让橡皮泥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注意:塑料管下面的绳长不变,保证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不变)。(3)使旋转绳长度分别为20厘米、40厘米和60厘米,并计算橡皮泥球的不同运行周期(为了减少误差,测量10圈的时间,然后计算每圈的时间)。
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行星在太阳引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道绕太阳公转,为构建太阳系模型奠定了空间基础。
3.创意太阳系模型设计
在制作太阳系模型任务的驱动下,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出现了分歧:怎么做一个球,行星的大小,有没有可以参考的物体……列出问题,通过查询筛选数据,逐一回答。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是创造性的生产,但还是需要体现科学的严谨性,太阳系成员的大小和离太阳的距离的数据要等比例缩小。最后通过头脑风暴,讨论创意太阳系模型的思路和所需材料,绘制设计草图,小组成员按照分工准备材料。在设计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周围的材料,采用立体造型,尽可能还原太阳系中真实的空间位置,帮助学生建立三维空间的概念。
4.模型制作和交流展示
教师与各组交流设计思想,指导材料的使用。生产过程中,根据问题调整方案,最终完成。团队成员编写模型简介,同时安排课程图标、徽章设计和评选活动。要求突出作品特点,图案简洁明了。
期末评估,科学组老师和美术老师参与,提前调整布置教室,摆放各组的模型和简介。全班交流,小组互动,提问、回答、提建议。老师和学生一起投票选出制作成品的最佳课程图标、徽章图案和最佳模型。推荐好作品在科技馆展出,以刺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