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聚富商机网可不可信 财富创业商机官网

“商机”这个词对所有创业者来说都很重要,很难发现,也很难把握。今天的英雄,他的财富是自己来的,不请自来的“侵略者”成了他的主业。

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

陈寿文,湖北省汉川市刘家阁镇人。2007年之前,他已经养殖了十几亩黄鳝,一年能赚10万元左右。有一次,陈寿文在钓黄鳝的时候,竟然钓到了很多小龙虾,而且从来没有种过苗。这只小龙虾是从哪里来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养黄鳝的鱼塘都喂了饲料,吸引了周边河流的野生小龙虾前来觅食定居。到这里来,每亩大约有200斤。陈寿文以当时阿津8元的市场价卖出,每亩增收1600元。不仅增加了一笔意外收入,更重要的是为他提供了一种新的养殖思路,可以在套种小龙虾的同时用来养殖鳗鱼。一个鱼塘两份收入,何乐而不为?

从2008年开始,陈寿文就在鳗池种小龙虾苗。自从投了第一批苗,他就满怀期待,干脆就住在鱼塘边。每天从早上5: 00工作到晚上10: 00,觅食找塘,精力充沛,想着自己的财富计划,常常兴奋得睡不着觉。然而,2008年5月的一场雨毁了他的计划,陈寿文的小龙虾集体出逃。周边地区的野沟野塘到处都是,但最后只追回了几百斤,这次损失了5万多元。这是怎么回事?

一般来说,小龙虾生活在鱼塘的底部,但在雨天,当水中的氧气含量减少时,它们会爬出水面移动。有了这个教训,陈寿文决定用渔网在鱼塘周围筑起一堵1米高的“墙”,防止剩余的小龙虾再次逃跑。

一周后,又开始下雨了。这一次,陈寿文充满信心,一点也不担心。一米高的网挡不住这些小家伙?没想到“墙”经不起考验,小龙虾又丢了!

原来渔网做的“栅栏”上有很多网眼,小龙虾靠着这些网眼爬出来。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后,陈寿文不肯认输,再次着手修建“城墙”。但这次他总结了经验,用的是光滑的塑料薄膜。

水草水草 随风飘摇

几经折腾,他的第一批小龙虾跑得差不多了,陈寿文又把小龙虾苗放到鱼塘里。过了50天,终于可以钓鱼了,但是当他捞出来的时候却傻了眼。怎么自己精心喂养的小龙虾才2块3块左右,比我之前跑的野生小龙虾小了一倍多,虾壳也很硬。具有这种特性的虾在业内被称为小壳虾。壳很硬,只吃食物,不长。市场上根本没人要。

两批小龙虾接连出问题,陈寿文很郁闷。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去河边观察野生小龙虾的生长环境,想找到问题所在

现的根源。






在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请教有关专家后陈首文得知,小龙虾是要靠一次次蜕壳来完成成长的。从幼苗长到商品虾大约要脱壳十一次,每一次蜕壳都会长大20%左右。小龙虾为了避免蜕壳之后短时间内因为体质虚弱而被同类攻击,会选择茂密的水草当隐蔽场所。如果像他的鱼塘一样没有水草,就会引起小龙虾蜕壳不遂,造成生长缓慢。



知道了原因,陈首文就在鱼塘里种上了一种叫轮叶黑藻的水草,一个星期就能扎根存活,解决了小龙虾的脱壳问题。而且水草还可以吸收池塘中一些富营养物质,净化水质。






2009年,陈首文终于养殖成功。靠着套养的小龙虾,这一年多收入了10多万元。赚钱之后,他又承包了200亩鱼塘,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



随着自己出产的小龙虾越来越多,这时候他决定解决一个长久以来存在的销售问题。当时,本地的养殖户都是“各自为战”,把自家小龙虾卖给收购商,但是经常会遇到压价回收的情况。可如果每户自己运到外面去卖,运输成本又很高,不划算。2010年,陈首文决定带领养殖户抱团发展,牵头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



这个举动大家积极响应,附近有100多户养殖户都加入了合作社。从此,陈首文都会组织车辆,把大家的小龙虾集中运到武汉去卖,直接对接大经销商,不再受压价困扰。2012年,黄鳝价格下跌,陈首文也当机立断,改为卖价较高,利润可观的大闸蟹和小龙虾混养。






2013年,在自己的鱼塘里把新的混养模式试验成功后,推广到了整个合作社,带大家一起提高效益。到2015年,整个合作社的养殖面积已经扩大到了2000多亩。



模式“361” 高价靠对比


肩负整个合作社的发展,陈首文不敢懈怠,他经常带着大家外出学习考察。在一次学习中,他又发现了新的突破点。外地的一些养殖户,养殖小龙虾的周期只要30天,而陈首文他们的小龙虾长成却需要45到50天。多出来的时间不仅增加了成本,导致出塘时间晚,经常赶不上行情好的时候上市。能不能缩短养殖时间?陈首文到处咨询。








过去喂小龙虾,陈首文都是自己用玉米、小鱼等配成的粗饲料。这么一来,虽然成本低,但不能满足小龙虾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需求,以致生长周期变长。



术业有专攻,既然是饲料问题,陈首文就找专门的饲料公司来合作。2016年5月,陈首文在自己的一个小龙虾池塘里用上了通威饲料,进行尝试。等待结果的那些天他每周都会起一次地笼观察小龙虾的长势,二十天后,陈首文终于放下心来,虾都长到5钱以上,达到了上市规格。





更换了饲料,他们的养殖周期大大缩减,每年都能多养出一季小龙虾。在此基础上,他还推进了与通威公司的进一步合作,定期邀请专家前来给社员指导。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研究,陈首文成功推出并推广了一种“361”模式,让大家都做到每年3季虾、亩产600斤、每亩收入1万元的可观效益。到2017年,合作社已经有200多户社员,养殖面积再一次扩大,提高到3000多亩。



一次次的突破,陈首文并不满足,接下来他主动规避风险,在每天都波动的小龙虾市场价格中动起了脑筋。






他派几个人去到北京、上海、成都等全国7家大型水产批发市场,每天刚一开门,就搜集各自市场上的小龙虾价格,汇总给陈首文。他虽然人在武汉,可每天早晨都会了解各地情况,核算运输成本,哪里的利润高,就把货发到哪。



通过这招,不论市场价格如何变化,他都能让合作社的小龙虾每斤比当地平均价格多卖3、4元钱。到2018年,陈首文不再派合作社的人到全国各地市场上去收集小龙虾的价格,在手机上就能查看这些地方的小龙虾行情。除了卖小龙虾和大闸蟹,陈首文还联系了江苏的客户销售水草,每亩地也能让大家多赚一百多元。






发现差距,解决问题,规模扩大,再求突破,陈首文的每一步都践行着这样的良性循环。在他的带领下,2018年整个合作社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200多户社员都走上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