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风险预测的四个流程 风险分析的主要步骤

记者 张思玮

中国居民的第一死因是患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7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二次复发率高达40%.中风威胁人类健康。如何及时有效地筛查脑卒中高危人群,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现有的方法主要是基于传统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无法在危险因素出现前有效发现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卢祥峰教授告诉《中国科学报》,准确防治脑卒中,迫切需要更有效的风险评估模型。

基于此,吕祥峰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顾东峰经过多年研究,建立了国内首个脑卒中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模型,并结合传统危险因素筛查,有助于脑卒中风险的准确预测和分层。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神经病学》。

现有筛选模型有一定滞后性

中风也叫“中风”。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为246.8/10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明显高于城市。而且脑卒中的患病率是区域性的,东北地区脑卒中发病率最高,华南地区最低。

“与西方人群相比,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出血性脑卒中的比例更高。”卢祥峰说。

此前很多科学研究都指出,早期识别高危人群,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早期预防脑卒中非常重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主要通过筛查高血压、吸烟、糖尿病、房颤、血脂异常、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等传统脑卒中危险因素来筛查高危人群。

基于这些传统风险因素,中国科学家建立了基于前瞻性随访队列的——中国-PAR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整合了四个最新的中国人群前瞻性队列随访数据,总样本超过12万人。通过输入包括年龄、收缩压、总胆固醇、吸烟、糖尿病、腰围等数据。通过数学模型计算个体卒中的10年和终生风险。与美国集合队列方程相比,中国-PAR模型预测中国人群10年卒中风险更为准确,为中国卒中一级预防提供了实用的评估工具。

但缺点是该模型方法筛选出的高危人群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遗传风险预测可终生不变

“其实,除了危险因素外,脑卒中的发生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基因检测,你可以准确描绘出一个人一生的健康画像,进而预测疾病轨迹。”陆祥峰认为,整合与脑卒中相关的遗传变异构建遗传风险评分,将有助于脑卒中的早期风险预测和准确预防。

目前,国际上关于脑卒中遗传风险预测的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的脑卒中遗传评分几乎都是基于欧洲人群。由于不同民族的环境危险因素和遗传背景存在显著差异,这些遗传评分不适用于中国人群。

为此,研究小组整合了来自东亚人的中风及其

主要危险因素的大规模基因组学研究数据,利用500余个遗传变异构建了脑卒中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进而利用4万名平均随访9年的全国自然人群队列,评价其对脑卒中的预测价值。


结果显示,该遗传风险评估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脑卒中发病风险,描绘个体的发病风险轨迹。高遗传风险个体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低遗传风险个体的2倍,两组人群脑卒中终生发病风险(80岁时)分别达到25.2%和13.6%。如果高遗传风险个体同时伴有脑卒中家族史、高血压或糖尿病,那么脑卒中终生发病风险分别达41.1%、33.2%或42.5%。


“如果通过控制主要危险因素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高遗传风险个体受益更大。”鲁向锋举例说,有高遗传风险同时具有理想的血压水平(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的个体,脑卒中终生发病风险只有14.9%,接近了低遗传风险个体的水平。


这就提示脑卒中高危人群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药物干预可以显著地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甚至抵消先天的遗传高风险。


“因此,应及早通过遗传背景来筛查脑卒中高危个体并给予个体化指导和干预。”顾东风建议,脑卒中高危人群必须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至少每年体检一次,并评估脑卒中风险。


相比于传统的临床危险因素,遗传评分的潜在优势在于可在生命早期进行风险评估,并且终生不变。因此,将遗传评分推广应用于脑卒中早期发病风险预测,并指导高危人群开展个体化的生活方式或对其采取药物治疗干预,对脑卒中一级预防和精准干预具有重要价值。


期待建立综合风险预测模型


任何研究都不会一帆风顺。


在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告诉记者,他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优化脑卒中遗传评分的预测效果。由于遗传评分的预测效果高度依赖于与种族相匹配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而目前国内缺乏脑卒中的大型GWAS研究,无法获得与我国人群最匹配的遗传变异效应值,最初利用欧美人群GWAS效应值构建的评分对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风险的预测效果较差。


“于是,我们通过整合包括日本生物样本库等大型脑卒中GWAS数据,从而使评分的预测效果有了一些提升。”论文的作者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教授刘芳超告诉《中国科学报》,为进一步优化脑卒中遗传评分的预测效果,他们还尝试利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机器学习等构建了一系列评分,最终确定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整合脑卒中及相关表型遗传信息,构建了一个综合的遗传风险评分,该评分与英国生物样本库人群构建的包含320万个遗传变异的全基因组遗传风险评分预测效果相当。


在审稿的过程中,有审稿人提出了“与传统模型相比,遗传风险评分的优势是什么”这一问题。对此,研究人员特意评估了将遗传评分加入传统预测模型China-PAR后模型风险预测和分层的改善情况,并证实了遗传评分的潜在优势在于可在生命早期进行评估,并且终生不变,特别是在脑卒中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方面潜力巨大。


“我们正在推进研发多基因风险评估的试剂盒,希望将其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个体化防治实践。我们还将开展基于遗传特征的心脑血管疾病精准干预研究,评估生活方式、膳食营养干预及降压、降脂药物治疗干预带来的健康获益,形成基于多基因风险和环境因素的心脑血管疾病个体化干预方案,实现精准预防。”鲁向锋说。


来源: 《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