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月之下
在田野里
“倒计时开始了
三
2
一个
发射!"
火箭突然带着尾烟起飞了
多个摄像机位置呈现了发射时的动量
弹幕不断滚动,令人惊叹:
“这个项目,我已经投了更多的鱼!”
一支穿过云层的箭将与成千上万的军队相遇!
随后火箭坠落,降落伞成功打开,火箭顺利着陆并被回收。
视频展示了一枚火箭从自主设计到流体模拟、制造、测试和控制,最后发射和回收的全过程。
8月6日,这段名为《疫情在家耗时半年自制一枚矢量喷管TVC姿态控制伞降回收固体火箭(成功发射-回收)》的视频在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上火了。目前播放量已超百万,弹幕6000多条,站日最高排名第28位。
从标题可以看出,这个人是用疫情在家的时间研究的。
这里有多少人,这几天在家,只关心长肉…
这个视频的作者,也是火箭的设计者,名叫尚流,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学习航空航天工程。他刚刚完成了大一所有的课程,自己完成了视频中的所有步骤。
从他的视频介绍中,还可以看到他初中时期的作品:不受控制的火箭发射.
疫情期间上网课之余制作火箭,37个视频记录全过程
火箭高约96厘米,直径9.5厘米,重量3.1公斤。不同的零件由光固化树脂、胶木、尼龙、PC塑料、碳纤维、不锈钢等材料制成。是疫情期间刘在家上网课的时候拍的。
火箭图
但早在去年10月,尚流就有了这样的想法。
“当时我看到了国外著名发烧友‘bps’制造的姿态控制火箭。“太空”,这启发了我。但是,最初的想法非常粗糙,有许多空白的知识点没有被理解。”
2019年10月19日,尚流通过其哔哩哔哩账号发布了首个相关视频《小型矢量喷管姿态自稳固体火箭》,展示了作为固体火箭原型的模型火箭的制造过程。
尚流介绍,他一开始只打算做一个简单的模型,所以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各种现实因素。然而,随着模型逐渐完成,他有了用固体火箭发动机让模型飞起来的想法。
在视频的评论区,尚流写道:
tmKUZ" />保持着这样的决心,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通过自学和与爱好者们交流,刘上点亮了机械设计、3D建模、发动机、燃料、编程、飞控算法、3D打印的“技能树”,才最终实现火箭的成功发射。

火箭研发过程展示
《模型小火箭发射》《小型火箭TVC推力矢量控制器》《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车失败》《自制碳纤维固体火箭发动机第七次测试取得圆满成功》……B站账号上的37个视频,记录了刘上一步一脚印的研制过程。

刘上B站的部分视频页面截图
“用半年的时间一步步做出来,看到火箭发射成功还是很有成就感的,但想的更多的还是如何改进。”刘上说,自己喜欢用相机把过程拍摄下来,记录下自己一步步攻克难关的不易。
最终成功的火箭牛在哪里?
“推力矢量控制(TVC)”“姿态控制”“模块化设计”“可重复使用”…这些都是这枚火箭的“牛”处所在。
火箭搭载了刘上自制的TVC发动机。发动机的喷口可以向不同方向偏转,只要稍稍改变方向,就可以保证火箭笔直升空。
这枚TVC发动机是刘上此次最满意的设计之一,在民间火箭爱好者的圈子里也是一个不小的突破。此外,发动机使用“c型”燃料内孔,推力平稳;自带起落架,无需发射架辅助便能起飞。

火箭各模块
为火箭安装姿态控制系统,对刘上而言同样是全新的尝试。有了它,升空后的火箭会根据传感器收到的数据,在空中自动调整姿态。火箭还在空中完成了推力矢量和鸭翼控制的切换,全程无需遥控。

传感器记录的数据
成功的路上得众多好友相助,目标是用火箭送快递。
在研制中,矢量发动机的部分是耗时最久的。近四个月尝试,刘上经历了数次失败。

发动机测试
第一大难题便是发动机矢量喷口的设计,对这方面知识储备不足的刘上参考了很多图书,设计完成后,和朋友一同完成了推力矢量的流体仿真,最终的仿真结果与实验高度吻合。
“另一个是燃料问题,我对于燃料方面的了解不够深入。”刘上说。研制过程需要大量实验验证改进,火箭燃料的安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不容许一点失误。“虽然有危险,但都是可控的。试验的时候会找无人的地方,提前找好掩体,备好灭火器,遥控点火。”

发动机测试
在6月份的发动机测试中,刘上接连发生两次失败。测试时,矢量控制系统已经成型,发动机上安装有矢量喷口、高速舵机等部件,成本很高。两次失败让刘上损失了上千元,也对他造成了不小的打击。经过一番调整,他和伙伴中燃料方面的高手不断讨论,最后通过调整配方、冷冻燃料表面等方法解决了问题。
南航航天学院2019级中乌班学生白澔烔是刘上的好友,来看看他们的神仙友情吧!
早在二人考入南航之前,白澔烔便以“BossMonkey”的网名与刘上在科技论坛相识。去年刘上提出制作火箭的设想后,白澔烔一直与刘上保持着交流。
“去年航天学院运动会,我就发现他在操场上独自在自学单片机相关知识,他就是这样非常快速地突破了一个个知识点,尤其是疫情期间,研究进程突飞猛进。刘上的个人能力毋庸置疑,但有控火箭涉及方面很多,不可能每一点都兼顾,所以爱好者之间相互帮助交流是很重要的环节。”白澔烔说。
刘上表示,自己的同乡兼网友刘奕兵是给予他最大帮助的人。从最初的发动机加工一直到视频后期制作,这位朋友始终支持着自己,“他几乎在现场参与了每一次测试和火箭最后的发射,测试时的素材他拍摄的比我自己还多,特别感谢他。”刘上介绍,刘奕兵是自己的同龄人,也是高校内的火箭爱好者,二人在网上认识后一拍即合,很快成为火箭研制之路上的坚强支持。
刘上也经常在爱好者组建的交流群中分享自己的研制进度和难点,与成员们相互请教。由于常常埋头研究到凌晨两三点或者更晚,第二天早上照常上课,群友们都称他为“肝帝”。
咋说呢,看起来真的是神仙之间的互相协助…这就是朋友最好的存在意义吧!
“这枚火箭还没有达到最高的性能。”刘上表示,通过安装在火箭上的传感器和定位模块,他采集到了本次飞行的各类数据,将继续改进程序算法。“我的最终目标是用火箭送快递,”刘上介绍,装载着货物的火箭“快递员”会精准地射向目的地,并在到达后通过减速发动机安全软着陆。
为此,刘上确定了三步走的研发策略:“姿态控制、飞行轨迹控制、定点软着陆。”
用火箭送快递,真有你的!
初中时已经发射过自制火箭,自己都觉得有点“走火入魔”
早在初中时,刘上就已发射过自制火箭,并用自制的无人机航拍。

刘上的摄影作品
“他涉及方面很多,摄影、视频制作、航模、穿越机花飞、火箭、外骨骼,什么都玩。”白澔烔这样形容刘上。平日在朋友眼中“不太爱说话”的他,总能对自己的作品侃侃而谈。

刘上的部分书单
得益于父母的大力支持,刘上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兴趣上。平日里,刘上阅读的书籍全是自己搜集来的专业书,他的房间内也摆满了各类制作模型的设备和工具,刘上自己都觉得“有点走火入魔的感觉”。

刘上的房间
在刘上的房间里,贴着一张SpaceX的海报,SpaceX的创始人马斯克是刘上的偶像。初中时,刘上了解到SpaceX公司的可回收垂直起降的火箭,瞬间被吸引,加上对各类科幻电影的喜爱,都影响了刘上的研究方向。
“我就是想搞点好玩炫酷、对社会有价值的东西出来。”在刘上看来,视频的爆红有因可循,“以前大家都觉得只有国外网友能玩火箭,所以在国内看到会觉得还蛮惊喜的。如果我能继续做成功,应该还是挺有鼓舞性的。”
而在视频发布后,“BPS.space”也注意到了刘上的成果,“不可思议,这是非凡的作品!”对于这句评价,刘上感到自己的作品获得了认可。
7年热爱始终坚持,期待将热爱变成事业
去年,刘上考入南航航天学院学习。“之前圈子里有个厉害的‘前辈’来了南航。探索永无止境,在南航学习,我相信自己在未来只会更加专业。”
“与其他大一新生的微信朋友圈’画风’不同,他的朋友圈记录了他在航天道路上的每一步成长。”刘上的本科生导师、航天学院副院长朱旭东对刘上有很深的印象,“了解到他在航天科创方面的热情后,学院联系了相关领域的教授对他进行科创指导。”
据了解,本科生导师制是航天学院为学生选任专门指导老师的培养制度,在本科生入学时为每个寝室4名学生配备一名专业指导老师。大一期间,刘上还加入了学校的航模队。航模队老师史明双指导刘上用自制火箭申报了航空特色科技创新基地创新项目,获得了学校的经费支持。
2014年,还在上初中的刘上曾在QQ空间里写下:“我觉得最吸引我的东西是航模、火箭、化学。”7年里,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热爱。“我的兴趣好像没有起源,追求一直没断,今后希望将热爱变成事业。”
看到这里相信你一定有疑惑:写了这么长,怎么连刘上的照片都没有?
那是因为,大神本人比较低调。
最后用一句弹幕里的评论来总结吧:这样的人才,已经不能用“前浪”、“后浪”来区分了,这是海啸啊!
图文来源:江苏新闻、共青团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