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共和国血脉》剧照
由万生华执导的电视剧《共和国血脉》日前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落幕,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和社会反响。这部剧接连讲述了玉门、柴达木、克拉玛依等大油田的光辉事迹,为了摆脱“穷油国”的帽子,老一辈石油工人团结一切力量,克服艰难险阻,全景式地呈现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创业史。这部电视剧为什么受欢迎?有什么特点?创作中有遗憾吗?在电视剧《共和国血脉》调研评估会上,我们听到了专家的声音。
主持人:赖瑞
贾斌:李准文学批评家
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陕西省电影协会主席张阿里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题材填补空白
李准:关于石油的电视剧、电影相当多,但《共和国血脉》专门把镜头对准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七师改编的石油工程第一师,显示这个群体用十几年的经验,书写了新中国石油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到自给自足的全过程。《共和国血脉》以原创切入角度,在内容上填补了以往创作的空白。
张阿里:电视剧在普遍关注收视率和普通生活的同时,主创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殊时代,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艺术建构,全景式展现了新中国早期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提出了主旋律。
陆蓉:电视剧《共和国血脉》题材宽广,主题昂扬。讲述了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的成长历史,也讲述了新中国石油工业艰苦创业的历史。从整个时空结构来看,它在大量同类型作品中脱颖而出。
为什么打动人
王一川:电视剧《共和国血脉》精心构建了强烈的青春激情和诗意氛围。从时代精神的渲染到人物原型的刻画再到独特自然环境的刻画,该剧渲染了浓厚的诗意、青春、质朴的时代氛围,彰显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初心。特别是石兴国执着无私的牺牲精神,徐如纯粹的奉献精神和坚定的爱情信念,洋溢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特有的青春诗情。
张阿里:《共和国血脉》之所以让观众看了之后感到激动,是因为这部剧是对共和国新一代石油人精神文化传承的电视化表达。剧中,钢刀连从奉命保护油矿开始,然后全师战士重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再脱下军装,成为真正的石油工人。他们移居全国各地,出现在任何需要的地方,把青春、热血和生命献给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它们彰显了中国石油人钢铁般的意志和精神。始终贯穿全剧的《共和国血脉》,给人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效果。
陆蓉:《共和国血脉》眼光远大,头脑强大。位置上,从西北到东北,玉门、柴达木、黑油山、松辽、四川、四川一路到东北会议。石油工人不得不面对干旱、严寒、沙尘暴等。在包括戈壁沙漠和西北无人区在内的六大石油战争中。这些严酷的地理时空,都是主题承载的沉重内容。在审美追求上,导演力求追求英雄、壮美、豪迈的情怀,力求将特定时代特定群体的生活故事谱写成时代与生活交响的史诗篇章。
人物塑造遵循真实原则
李准:田形象具有代表性,是塑造知识分子形象的新发展、新贡献。他是一个深入石油战线的知识分子,并提供了一个可以进一步发展的知识分子形象。
;">王一川:《共和国血脉》在人物的塑造上体现了新意。比如正面人物的人生不完美。主人公石兴国的石油事业是成功的,甚至是卓越的,但其个体人生并没有获得完美的结局,与心上人许茹爱而不得,失之交臂,构成了一种有缺憾的成功。正是主人公生活中的不完美,换来了美学上的完美。张阿利:该剧在人物形象设计方面遵从历史发展真实轨迹,并加以艺术的凝练。尤其是以钢刀连连长石兴国,指导员周远,女兵许茹、唐娜,石油工人刘大勇、刘小青,技术员田义文,家属梅大妮等人物形象为故事主体,构建出丰富的电视剧叙事空间,使得这些人物形象在剧中都鲜活了起来,生动了起来,给观众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
创作中的遗憾
卢 蓉:在镜头语言上,真正战天斗地挖石油的镜头、劳动群像镜头、北大荒辽阔苍茫等环境镜头,相对偏少,期待有一些更加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内容结构上,情感戏和真正讲石油工业内容的比例有些失调,情感纠葛笔墨偏多,主角的情感选择缺乏比较合理的生活逻辑,削弱了电视剧的感染力。
王一川:在展现共和国初期石油工业开创性篇章之余,欠缺一些赋予历史深度的美学总结和反思,可能是该剧最大的遗憾之一。假如能够从工业化的角度出发,去反思石兴国、许茹、刘大勇、梅大妮等人物在走向工业化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欠缺,可能会更有价值。
(实习生王慧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