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小型养鸡创业计划书范文 养殖创业项目计划书怎么写

大兴区青云镇西堡辛庄村科技大院。新京报记者杨一静摄

“村里提出需求,我们提供帮助。”大兴区清云店镇西堡辛庄村科技小院于去年10月建成,北京市农林科学院9位专家成为村里农业技术的“智囊团”,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8个月来,市农林科学院在该村示范种植蔬菜新品种13个,推广无土栽培试验技术。村里的林地也得到充分利用,饲养了上千只北京油鸡。

万只北京油鸡将在林下漫步

西堡辛庄村东侧,2000只黄毛北京油鸡在棚内漫步,不时喝几口。村支书高震看着鸡的大小。“这只鸡苗刚到村里就破壳了。我在棚里养了20多天,准备把它们拉到树林里养。”

北京油鸡将被运到森林里养殖。新京报记者杨一静摄

北京油鸡是北京特产的一种羽毛黄、喙黄、胫黄的“三黄”鸡。它既可用于肉类,也可用于蛋类,在北京很多地区都有种植,是我国农产品的地理标志。西堡辛庄村养殖的2000只鸡来自北京农林科学院。作为北京油鸡的保种单位,市农林科学院在帮扶之初就制定了村里林下养油鸡的计划。

在西堡辛庄村东南侧的林地里,鸡舍围栏正在建设中,已经“驻扎”了6000只白鸡。“市农林科学院通过科研所的工作计划,引进了1万只示范油鸡。目前来了2000个。我们自己养了6000只白鸡。”高震告诉记者,林下养鸡每年可以为村里增加10万元左右的收入。

在森林里饲养的白鸡。新京报记者杨一静摄

据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湛辉介绍,去年10月,西堡辛庄村科技小院正式成立,院内成立了由9人组成的专家组。除了擅长育苗、栽培、设施、特色菜的蔬菜专家外,还吸纳了畜牧、植保、经济规划等方面的专家。“村里有100亩林地。经过调研讨论,我们决定在这里引进示范油鸡林下的生态养殖模式。”

吴湛辉说,养鸡除了经济效益外,还将促进循环农业。“我们计划采用‘流动’养鸡模式,在林下种植叶菊苣,在一个地方繁殖一会儿,再搬到另一个地方,这样林地的叶子就能再生长一会儿。鸡粪也可以用作林地的肥料。”

示范种植13个蔬菜新品种

科技学院的任务之一是对新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在过去的八个月里,总共进行了两次线下培训。专家向村民讲解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技术。“不仅我们村的人来听,镇上其他村的技术人员也来听。”高震说,西堡辛庄村采用集体经济模式,村民的土地流转到村里,建起了很多设施农业。

记者来到村里的基地。在一个1.5英亩的温室里,一个圆形的茄子挂在幼苗上,紫黑色的果皮非常闪亮。农民们正在用剪刀剪成熟饱满的水果。据了解,棚内的茄子品种为京茄菌,由市农林科学院培育。

农民们正在采摘茄子。新京报记者杨一静摄

“这种茄子产量高,采摘时间比奥丁长

作障碍问题,可以一茬茬连续种植。


据了解,小院专家还在西鲍辛庄村的基地中示范了大白菜品种北京新三号、番茄品种京番309、西葫芦品种京葫36、辣椒品种胜寒740、胡萝卜品种华誉208等各类蔬菜新品种13个,“我们的9名专家主要在线上提供指导,每人每周轮半天班。”武占会说,专家会从高效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


老年人也能参与的庭院水培技术


在西鲍辛庄村的科技小院中,架起了一条连廊。连廊两侧有一簇簇绿色植物,走近一看,是正在生长中的韭菜。


连廊里的水培韭菜。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摄


科技小院让西鲍辛庄村的农业插上科技翅膀,也让市农林科学院有了新品种、新技术落地的转化平台。


“这是水培技术种植的韭菜,正在示范中,如果效果好将推广到全村。”武占会说,韭菜育苗期为6个月,之后可以采收,每月收一茬,保护地一年可收获12茬,“农村院子是露天种植,夏天的韭菜不好,冬天不能种植,我们计划是收获4茬, ‘五一’两茬、‘十一’两茬,一年一亩地能收获约9000斤。”他说,目前露地种植韭菜年亩产仅有3000-4000斤,利用水培技术产量翻了一番,不仅如此,水培技术也能有效防治韭蛆危害,食品安全有保障。


“水培蔬菜可以发展为庭院经济,美观、方便、省力。”武占会表示,西鲍辛庄村青壮劳动力不足,水培技术种植蔬菜正好弥补这一问题,未来将在村里推广无土栽培多种稀特菜,“轻简省力化的技术,种植韭菜、芦笋等一年种多年收的蔬菜,让村里的老年人也参与。”


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编辑 唐峥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