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上午,市区黄河沿岸的希望启智托管中心出现了热闹的景象。这一天与往常不同。十个大班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糖果包装,包装好的产品会被厂家回收。根据不同的工作量,每个学生都会获得一份收入,这份收入将成为他们人生的第一份工资。
早在11月1日,就有8名智障学生通过做体力活拿到了第一份工资。当时,希望启智托管中心为他们举行了一个特殊的发工资仪式。“老师们专门布置了现场,墙上挂着五颜六色的气球,黑板上画着灯笼和卡通人物,还有六个大字:‘我的第一桶金’。学生们很高兴自己的劳动能够得到回报。”托管中心负责人刘芬芬说,其中,工资最高的20多元,最低的只有5元,但学生们都非常开心。一些学生拿到红包后立即给了他们的父母。有些学生一回到座位就打开红包,数了很多遍才小心翼翼地放回红包里。
说“工资”其实是很勉强的。据刘芬芬介绍,该中心有几名大龄智障学生已经到了就业年龄。但由于智力年龄低,在社会上找不到工作,康复效果越来越差。父母有工作,把自己留在家里也不放心。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劳动,刘芬芬从9月份开始就联系了很多人,跑遍了周边的县市。10月,中心成立了辅助就业班。第一批学生是8名17岁以上的智障学生。他们开始制作糖果包装,组装圆珠笔,粘贴钻石画等。根据他们不同的智力年龄,他们将根据完成的工作量获得相应的报酬。除了学习生活技能,学生们还在中心做手工。
“我家孩子26岁,有智力问题,最近刚入学。今天是第一天跟老师学手工。希望在我们照顾不到她的时候,她能靠一技之长养活自己。”刘女士今年58岁。当女儿一岁多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和普通孩子不一样。她20多年没有工作,专心在家照顾孩子。如今女儿已经到了成家的年龄,心中的石头也是一天比一天重。起身,“学会做体力活,将来就能有收入,不管多少,我的心永远是踏实的。”
“学生在做体力活的时候,有家长问我能不能给不干活的大人找点体力活。我开始给父母、成年残疾人、下岗或退休人员找工作。”11月19日,在刘芬芬的办公室里,10个成年人认真上了一堂手工课。
“我们这里的学生学做手工比正常学生慢,但每次做完一件就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无论他们能挣多少钱,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希望。除了帮助学生,社会上的一些成年人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收入,我也愿意去做。”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刘芬芬的话特别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