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学生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撰写学生选课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这是什么神仙课,老师其实是直接把‘口袋实验室’寄到了我们家里!"这个春夏学期,浙江大学的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开设的 《数字系统》 课程引起了同学们的诧异。

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是在近半个月内收到了老师们从学校寄来的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这块实验板大约有成人手掌大小,重200克。

《数字系统》课程负责人、电信与电信学院副教授李玉波老师说:“你的笔记本电脑可以把这个小小的实验板开到任何地方,快速完成你需要做的所有数字系统实验。我们称之为实验板.".”

“袖珍实验室”

‘口袋实验室.说,为了把这些实验板送到每个教学班级的每个学生手中,光邮费就要1000多元

寄千元实验板看似豪气,实则是课程教学的常规手段

《数字系统》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由李玉波、石治国、叶德馨、卓成四位老师授课。

课程组组长李玉波

这门课程于2016年正式开始。今年有三个教学班约100名学生,通常采取理论课和实验班的形式。理论课结束后,学生可以用数据线将FPGA实验板与计算机连接,在实验课上用Vivado软件编写代码并验证理论。

如果你在学校,下课后,学生可以把实验板带回宿舍,并获得一个学期免费使用的权利。学生因为疫情拿不到这个“袖珍实验室”怎么办?《数字系统》课程组的四位老师依然认为要保质保量的负责教学过程,为每个学生在实验板上学习提供便利。因此,他们选择将单价为1198元的实验板送到每个学生的住处。

“湖北省疫情严重地区有三个学生,SF送不了,我就转邮政快递。”虽然有点难,但叶德馨老师还是很高兴。“幸运的是,疫情没有耽误我们的课程计划。”当然,如果有同学的实验板在邮寄中丢失,可以自行在网上购买,费用全部由课程组负责。

网课确实有很多困难。2019届云峰书院本科生谢一凡说:“网上实验班真麻烦。如果有问题,不能当面向老师求助。”

老师的视野受到摄像头的限制,不能直接指导学生。他只能和学生确认他是否知道如何操作每一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程组邀请了四位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助教加入班级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此外,几名助教已经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了每个实验板的工作情况,并在板上标注了硬件问题或不灵敏的按钮,这也保证了以往邮寄给学生的实验板都是功能齐全的。

同学收到的快递

“我觉得老师和助教太负责任了。1000多元的实验板说送就送,”谢一凡感慨地说。“而且为了完成大作业,课程报销了我们自己购买的所有材料。”

智能+生活,在“玩”中学会数字系统设计

《数字系统》五年来,学生们呈现的作品给李玉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往年的作品,

有各类游戏机,比如一款经典像素游戏:坦克大战。”只要在实验板接上显示屏和键盘,玩家双方就可以轻易地控制两辆坦克,展开一场激烈的战斗,利用游戏中各种不同的地形隐蔽自身,发射子弹,尽力击败对手。


还有一副“探索者眼镜”事实上是“导盲镜”。戴上这副眼镜后,如果你周围的环境温湿度过高,眼镜上的蜂鸣器就会发出特定音乐提醒。当你过于靠近一个物体时,眼镜通过超声波模块测出你与物体之间的距离,从而贴心地发出声音提示,避免你跌倒受伤,富有人文关怀。


往年的课程作业


“有学生设计了一款“语音控制小车,也非常有趣。” 李宇波老师谈起学生的课程作品赞不绝口, “学生设计的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模块实现了小车的语音功能,当你对小车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它会回复你‘奔流到海不复回’。” 此外,它还有讲段子、回答测验题目等众多功能,堪称“会说话”的智能小车


上面提到的作品是《数字系统》历年期末作业中的几个例子,简单来说,数字系统由一个核心处理器和许多外部接口组成,核心处理器就相当于人体处理各种信息的大脑。数字系统在我们的生活中触手可及,手机、电脑、遥控器和其他各种电器都是数字系统。


为了让课程与现实生活联系更紧密,每年的期末作业都会围绕一个十分贴近生活的主题展开,比如智慧餐厅、智能家居、智能物联网等。


学生二至三人为一个小组,在春学期初步构思一件有创意的课程作品,实验板就相当于核心处理器,而键盘、显示屏等就是外部接口。经过课堂展示,和同学、老师讨论可行性,改进方案等,并在夏学期完成它。李宇波老师笑称:“我们的课程目标就是尽量让同学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会数字系统设计。”同时,课程组也在中国大学慕课网上推出了《玩转数字系统设计》的MOOC课程,并邀请了FPGA厂家的技术专家来共同指导课程的学习与如何“玩转”实验。不仅报名免费,还有机会获赠口袋实验板和数字系统学习认证。


往年同学们展示小组作业成果


这一学年的《数字系统》课程已经进行了七周,对于学生们半学期后的课程作品,李宇波老师表示:“我一直对学生们的作品持开放态度,任何用心设计制作的课程作品都是最棒的。”



内容来源:钱江晚报《浙大这门课,实验室也能“快递到家”》(记者 王湛 通讯员 陈蕾伊 邱伊娜 柯溢能)


本文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童嘉桢


责任编辑:周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