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旅游规划案例的分析 乡村旅游项目规划案例

位于陕鄂渝交界处的安康市平利县龙头村,2012年在政府政策引导下,迅速打造了仿古街、秦楚农耕文化园、观光茶园等特色景观,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然而,仅仅一年时间,就成为乡村旅游的“失败案例”。

从知名到迅速衰落

这里的乡村美景迅速走红。“白墙蓝瓦马头墙格子窗”的徽派民居与青山秀水的美景融为一体,对外宣传的图片也如画。

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2012年过了一段时间,龙头村从2013年开始逐渐荒芜:除了重要的节假日,这里的游客很少,建得比较早的酿酒、豆腐等10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坊相继倒闭,一条古色古香的街道两旁的店铺基本都成了“摆设”。

无数的案例告诉我们,美景打造的乡村旅游必然是孤独的。龙头村也是如此,美丽的乡村吸引了一些最初的客流,但行业跟不上。村民在村里没有收入来源,从村里回来的人开始另谋出路。一位村民说,虽然建了特色房,但挣钱的门路不多,“不能带动经济发展”。“政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果大家都出去了,那就失去意义了。”村民们当时叹了口气。

据龙头村当地村民介绍,龙头村核心景区面积约9平方公里,涉及村民550人,其中约90%的农户已流转土地,面积2000亩。村民在村里只持有普通的流动资金,没有核心产业就没有发展。

低谷后寻找出路

2015年,张继平当选为龙头村党委书记。村里的情况让平头疼,但积极寻求对策的党委书记很快找到了症结所在。

“我仔细分析了原因,并邀请了专家学者进行调查。当时龙头村的旅游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村里缺少其他产业。劳动力留不住,服务跟不上,没有乡村特色产业,旅游缺乏特色。龙头村的旅游业遇到了麻烦。”

旅游和特色产业必须两条腿走路。张继平积极联系相关专家,与县、镇领导汇报讨论,规划了龙头村发展方向。

“旅游是面子,产业是里子,没有旅游,地方特产难宣传、缺销售;没有产业支撑,旅游业就是一个花架,鼓不起群众的钱袋子。”

1、建立服务体系,从培训村民开始

为了提高龙头村的旅游质量,让一开始没有旅游服务意识的农民能够从根本上转变思想,成为开门迎客、微笑接人的服务人员,张吉带着周围的村民观摩学习、进行培训,建立了村内旅游服务各环节的考核评分制度。

2、盘活村集体产业,全村抱团发展

在工业方面,张继平想到了振兴龙头村15平方公里的林地。无污染的蔬菜和水果,森林中的散养野鸡为山下的农舍和客栈提供了优质食材,也让仍然依靠种植养殖的村民享受到订单农业带来的大幅增收。

3、发展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

女娲茶和

-word" data-gid="6267292" qid="6527567559091295496" mention-index="0">绞股蓝茶是当地平利县的特色茶饮产业。龙头村把茶业进行优化,适时改造周边茶园,将种茶、采茶和观光旅游结合起来。2000亩的优质茶园里有标准化的观光步道,有休闲体验区,有特色表演。赶上采摘季,游客可以自采自炒,充分体验茶农的辛劳和乐趣。


在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下,龙头村逐渐摆脱冷发展的局面。2016年和2017年,龙头村每年接待游客都超过了30万人,保守估计,年旅游收入超2000万元。2017年,龙头村的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了13000元。


2018年清明小长假,龙头村旅游异常火爆,住宿、餐饮全部供不应求,手工制品、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更成为当地村民新增收入爆点。旅游“龙头村”真正实现了“名副其实”,完成了低谷后逆袭。


返乡的青年、中年、企业家,乡村欢迎你们回村,父母亲等待你们回家。你们回家了,乡村才有希望!


敬请关注微信 weimeicountry(唯美乡村)获取最新干货知识。专注三农、乡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研究与开发者服务!


从开发到运营,选项目,抓政策,打市场,盯运营;这里项目扎堆,这里专家扎堆,这里方案扎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