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想开麻辣烫店1人可以吗,我想加盟串串香店

前段时间,带一群外地朋友到乐山寻味。

毫不意外,在吃麻辣烫和钵钵鸡时,他们发出了灵魂拷问:

火锅、串串香、麻辣烫、冒菜、钵钵鸡、热锅串串、冷锅串串等等,到底有啥区别?

我用椒盐川解释半天,说得舌头打卷,他们点点头,似乎懂了。

可过了几分钟,又有人发问:那钵钵鸡算不算冷锅串串呢!油炸串串算不算串串?

一口老血喷溅出去。

不能怪他们,就算是四川人,对这些也是分得清、说不明。

难在哪里,因为这当中有些叫法有交叉且各自又在不断变化升级。

钵钵鸡冷锅串串

表面上竹签穿菜,但化缘鸡不属于串香。

所有化缘鸡都是凉着吃的,用鲜味汁浸泡十分钟就可以吃了,和冷锅串没有关系。

(红油鸡)

冷锅串是相对于客人在餐桌上煮着吃的火锅串而言的。客人在开放式食品架上挑选一串串品种,然后放在桶里煮,然后在油盆里蘸着吃。

冷锅串被误称为冷锅鱼。它们一点也不冷,而是热气腾腾。

(冷锅串在桶底煮均匀,优点是厨师可以更好的掌握温度)

(冷锅串,不凉)

(自己煮的,叫火锅串,它的优势在于温度和氛围)

F4C00;">


钵钵鸡,起源于乐山。其名字来源于一种口大底小、黄色花纹的褐色陶钵状盛器。把红油、鸡汤等调成的麻辣味汁,装在这个陶钵内,再把煮熟的鸡肉切成片,浸在其中。


(过去的钵钵鸡,名符其实,它真的只有鸡肉)






大胆设想、小心推理,我觉得钵钵鸡应该和乐山棒棒鸡有渊源。


以前乐山码头的小贩叫卖红油鸡,是按片出售。为了每片厚薄一致,所以斩鸡时,往往需要两人配合:一人持刀柄,将刀口放在煮熟的鸡肉上,另一人以木棒敲击刀背,斩出来的片厚薄一致,皮肉骨相连,客人买时不至于挑挑拣拣。后来人们发现用竹签穿着鸡肉浸泡,取食更方便,就演变成了钵钵鸡。


钵钵鸡原来真的只有鸡肉或鸡内脏,而现在则是五花八门,荤素兼备,所以,当你吃钵钵鸡见不着鸡肉时,请不要惊诧。现在装钵钵鸡的盛器,同样五花八门,粗犷的用大不锈钢盆,精致的用高腰陶钵,并不拘泥于传统的陶钵。


最初的钵钵鸡,只有红油味(没错,去掉竹签,它就是红油棒棒鸡)。


后来,当藤椒(关于花椒和藤椒的区别,见https://mp.weixin.qq.com/s/9midU00P7n0OKCx3DMtBCA)大行其道后,才演变出了藤椒味。


(藤椒钵钵鸡)






前者醇厚,麻辣味重;后者清爽,鲜辣幽麻。



油炸串串≠串串香




油炸串串也是乐山特色,但它和串串香没有一毛钱关系。它是把腌码并穿成串的原料,放进卤油里炸熟而成,成品更接近烧烤。





重庆火锅VS成都火锅




火锅,大家认知上应该没有疑问。很多人不解的是重庆火锅和成都火锅到底有何区别。


川渝之间,关于火锅的纷争由来已久,重庆说火锅是重庆人最早发明的,这点大多数成都人都承认;成都说火锅是成都人发扬光大的,有些重庆人就不服了。


“成都那些火锅店,为啥子招牌前面大多要加‘重庆’二字呢”?


事实如此,成都不少火锅店,要么前面有“重庆”二字,要么后面有“重庆老火锅”五字。重庆老火锅的锅底,主要是以牛油、糍粑辣椒、花椒等炒制而成,重麻大辣。要让人对火锅味道留下深刻印象,从传播和经营角度考虑,老板们肯定首选老火锅。


(重庆与成都火锅的市场争夺战,以前常见诸报端)




(热盆景,曾经是成都火锅的一杆旗)




成都火锅的锅底,多以混合油(菜油和牛油)、郫县豆瓣等炒制而成,突出酱香味,更显醇厚温柔。




这二者之外,还有只有纯菜油炒制的清油火锅。


牛油的凝固点低,哪怕夏天,滴在桌上也会凝固,但它的优点是黏稠巴味。清油锅吃起更清爽,缺点是不如牛油巴味。




(火锅是成都报纸餐饮版长期的热门话题)






就我的认知范围,在成都数以万家的火锅店里面,公开宣称自己是成都风味的火锅店,只知道有“锦城印象”。这么多年只做清油火锅且长盛不衰的,则只有“麻辣空间”一家。




火锅 > 冒菜




火锅和冒菜的关系,有这样一句经典的总结:“火锅是一群人的冒菜,冒菜是一个人的火锅。”


对于冒菜,好些外地人也是黑人问号脸???甚至还闹出过“冒菜是道什么菜”的笑话。


冒菜也是成都草根饮食之一,出现的具体时间已无法考证。制售方式如下:


把荤素食材装进一个底尖口大的竹篓里,放入一锅烧开的汤汁里“冒”几分钟再倒入碗里,舀一勺汤汁,加点调味料一拌,麻辣重口,味道不亚于火锅。




冒菜和火锅是有渊源的:都是把食材在麻辣红汤(底料炒制方法类似,无非用量比例有差异,有些冒菜店的汤底就是直接用火锅底料加工而成)里烫熟而食,鲜香麻辣。


硬要说区别,除了麻辣味的轻重不同外,更多在于吃的方式和氛围。


三五好友吃火锅,图的是热闹气氛;一个人退而求其次吃冒菜,只为解馋填肚。试想一下,四周都是成群结伙地烫火锅,一个人形单影只地独烫,估计这顿饭也吃不香。此时,一碗热气腾腾的冒菜,则以救星的面目横空出世。油多味重、下饭,撇脱,所以冒菜是上班族工作餐优选。


除了数量众多的冒菜店,成都大多数串串店都配有冒菜,兔腰、脑花、火锅粉、牛肉、千层肚、土豆………无所不冒。






麻辣烫 = 串串香




成都的火锅店,大都要在前面打“重庆”二字,以示正宗,但是串串店,却都标榜自己是地道的成都味道。


串串香发源于成都,是蓉城最具代表性的草根饮食之一,这没有什么争议。


从1994年开始,我开始看各种烹饪典籍,也注意收集各报纸杂志的餐饮报道文章。奇怪的是,以前任何一本的烹饪典籍,里面都没有关于麻辣烫和串串香的名字和介绍。


1993年出版的《成都小吃》一书,由彭子渝大师撰写,里面提到有“麻辣串”。


“麻辣串分冷热两种,冷者为制作者将原料白卤上味改刀穿成串冷后出售,热者即将原料改刀穿串供食者自行烫食。以上两种麻辣串各有风味,成都习惯将热吃称为麻辣烫,冷吃称为麻辣冷。”


(这也许是关于“麻辣烫”最早的文字记录)




据老成都说,麻辣烫在成都街头出现,应该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因为原料是用竹签穿成串,因此又叫串串,或串串香。


麻、辣、烫,这是从味道触觉来描述,(一)串、(一)串、香,是从形态和嗅觉来描述。从命名来看,少有如此贴切传神的,比直白的原料+技法+原料(青椒炒肉丝),或者意会类的火山白雪(白糖番茄)高明。


刚兴起那段时间,麻辣烫就等同于串串香,而且麻辣烫使用更广泛。大概从2000年以后,串串香占据上风,叫麻辣烫的反而极少。


(每年成都串串香店用的竹签连起来,要围地球赤道无数圈)




最早的街头麻辣烫,自行车是主要工具,后架一侧挂着盛有底料的锑锅(下面是小蜂窝煤炉子),一侧挂穿好的各种串串,流动售卖,常夜晚出没于春熙路一带的电影院门口,属于典型的“鬼饮食”。更有甚者直接提个蜂窝煤炉子和锑锅,内装各种串串售卖,美其名曰“手提式串串”。没有油碟,干碟子里裹一裹就吃。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串串香开始由游商变为进店经营,店小,环境差。为了省钱且多安点位子,从那时起,就奠定了串串店低桌子矮板凳的风格。




那时,成都的火锅市场开始兴旺,串串香的味道也开始往火锅靠,有的干脆直接打出“小火锅”招牌,烫的品种增多,燃料也从蜂窝煤改为煤油,再进化到罐罐气,再也不怕熏得眼泪花儿直流。




(对串串香的报道,各报纸也是乐此不疲)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每隔几年,成都串串江湖就会冒出些名店,各领风骚两三年。哪怕现在有些已经淡出了江湖,但江湖中仍然有其传说。






(2011年4月,《成都晚报》当时评选的串串江湖百强榜)








结子串串、王梅串串香、六婆串串、康二姐串串香、厕所串串、瓜串串、冒椒火辣、钢管厂五区、马路边边等等,在串串江湖榜上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它们有的开创一个品类,有的开创新吃法,有的带动了整个串串行业。


(有空,专门写篇我吃过的那些串串店)




(十多年前记者的预测,大家觉得实现了几样)






麻辣烫≠串串香




上面才说了麻辣烫=串串香,这里又说麻辣烫≠串串香,这不自相矛盾?


并不是,从穿签签这个形式感来说,大家都一样,麻辣烫=串串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从风味来说,现在却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派别。一派趋火锅化的火锅串串香,油多,重麻辣,蘸香油碟,味道已经和火锅没有多少差别。如果去掉签签儿,可以说很难吃出跟火锅啥区别。再说了,串串店亦有不少盘菜,即以盘装的毛肚、午餐肉、海带芽、金针菇等不宜穿串的原料。有些店直接打出了“火锅串串香”的招牌,这也是让外地人黑人问号脸的原因。


而一些火锅店里,也有用签签穿的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外地人分不清是情有可原的。




另一派就是传统麻辣烫,坚持老传统味道和吃法。锅底少油,重用香料。绝不蘸香油碟,而是原汤+干辣椒面+花生粉+黄豆粉,味道香醇,麻辣味轻,香味浓郁。


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麻辣烫≠串串香。






现在的麻辣烫品牌,非马路边边莫属。除了重振老成都麻辣烫的做法和吃法,还通过3D墙绘还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成都的生活场景,把过去路边的场景“画”到了室内,从而在生理和心理上让人穿越,回味那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








除此之外,川内有两个地方的麻辣烫,跟现在的流行的串串香更有明显区别。


第一个是乐山麻辣烫,汤底油少味淡,相比之下,简单就是清汤寡水。






它主要靠蘸碟提味,而其蘸碟和成都传统麻辣烫也不同,是用鲜小米辣、辣椒面、香油、蒜泥、香菜等调成的。




第二个洪雅的麻辣烫(具体到品牌就是学街秀兰麻辣烫,该锅底香料味特别明显,甜味突出。这种味道跟一般的麻辣烫串串香差异特大,第一次吃的时候让我大跌眼镜,但多吃两次,也能接受。




(看汤底就知道这两种麻辣烫跟现在偏火锅化的串串香的区别)



这两类麻辣烫,跟现在主流的串串香区别很大,有专属名字,把它们叫做串串香,当地人多半不得认。


至于北方兴起的张亮麻辣烫、杨国福麻辣烫,不在讨论之列,跟四川麻辣烫没多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