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不凡商业记者 溜溜球
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里的人直接上天堂,这里的人直接下地狱。
在今晚将要播出的电视剧《创业时代》中,黄轩饰演的软件工程师郭新年,一旦受到启发就产生,决心开发一款新的手机通讯软件,可以将手机短信以语音的形式在用户之间传输。此后,他走上了创业之路,并将产品命名为Magic Box,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后,同行竞争和技术问题接踵而至。幸运的是,郭新年和杨颖饰演的投行精英纳兰成为了最好的朋友,他们携手克服困难,完成了产品推广。
电视剧中的企业家有事业和爱情的双重收获,但现实中的故事远比电视剧残酷。
《魔盒》的故事原型是七年前曾经风靡一时的通讯软件Talkbox。这次很聪明。那一年,腾讯还推出了自己的通讯软件微信。
电视剧中的黄轩是一个与巨人对战的互联网打工者,曾经面对过巨人的压榨竞争。真实的故事是,Talkbox曾经凭借“拿着说”的功能一夜爆红,但微信很快推出了功能和设计完全相同的2.0版本,从此优势不复存在;
在这部电视剧中,黄轩得到了杨颖等投行精英的协助。现实中,Talkbox团队并没有通过融资获得足够的弹药与巨头竞争。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产品被迫下线,三年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团队只能飞到遥远的硅谷重新创业。然而,背负着“抄袭”骂名的微信却成功转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斩获“平台票”,坐稳国内通信软件榜首。
有意思的是,虽然Talkbox突然离开,但在创始团队第二次创业时,史明资本黄明明、正格基金许小平、滴滴天使投资人王刚、刘清资本王孟秋、祁鸣资本创始人Gary Rieschel成为真正版的“纳兰”,团队在美国完成了天使投资50万美元的新产品研发。
近日,非凡商务记者与Talkbox创始团队成员黄鹤聊天,试图还原昔日“千聊大战”中巨头之间博弈的细节,以期在融资、盈利模式、创新等方面给创业者带来一些思考。
虽然当年的故事已经尘埃落定,但现实中的创业还在继续,现实远比电视剧精彩。
和巨头的博弈
早年,国内外的企业家和巨头都效仿了两个海外即时通讯应用,WhatsApp和Kik。于是在2011年1月,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毕业后,黄鹤共同创立了通讯软件Talkbox。几乎与此同时,张小龙开发的微信1.0版本于1月21日正式发布,这两款即时通讯软件在市场上携手并进。
但在当时,Talkbox显然更
具优势:这是一款按住讲话的即时通讯软件,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积累了100万用户,迅速登顶中国和东南亚IM(即时通讯)榜首;而当时的微信只具备发送文字、分享照片和更换头像等简单功能,并不为外界所看好,5个月之后用户还不足100万。此时,包括腾讯在内国内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向Talkbox发起投资、收购要约。一个刚刚起步的创业公司被巨头收购或许是创业的另一种出路,只是当时收购的事情还未谈拢,戏剧性的反转就发生了。
四个月后微信发布了和Talkbox具有相同语音功能的2.0版本,2.1版本开始匹配通讯录,用户量迅速反超,Talkbox的用户开始流失,而微信仅仅用半个月便登顶即时通讯软件的榜首,后来,微信又陆续新增了“附近的人”、朋友圈、视频通话等功能,逐步拉开了与Talkbox差距,稳定了其垄断市场的地位。
微信绝地逢生实现逆袭,收购Talkbox便不是最紧要的事情了。
黄何所在的TalkBox团队硬生生扛了三年,用户累计有1300多万。但是这三年里,即时通讯软件市场风云变幻,“千信大战”打响,国内出现了至少六七十款相似的产品,抄袭成风。在中国,Talkbox的用户几乎被微信抢空,东南亚市场则被后来居上的Line占据。
2013年底,随着用户流失及在中国内地被防火墙屏蔽,内外失守的Talkbox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二次创业的黄何做了一款电子邮件APP简信,把普通邮件处理成更加简洁的格式,像发微信一样发邮件,并且能够做到邮件的即时更新。

当时,明势资本黄明明给了黄何一笔天使投资,并亲自带着他去挨个见投资人,最终真格基金和清流资本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黄何也接受徐小平的建议三天后就拿着50万美金坐上了飞往硅谷的飞机。
抄袭与否或许并不重要
创业中的抄袭或者借鉴,从来都是成王败寇的故事,最终打了胜仗活下来的才真正拥有话语权。
“好的艺术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偷窃。”
所以对于“微信是抄袭还是创新”这个问题,微信创始团队成员陆树燊是这么回答的。
“按住说话参照的是Talkbox,基于用户通讯录建立社交连接参照的是Kik”,陆树燊并不否认微信对其它产品的借鉴,“所谓‘偷 ’,实际上是学习对方好的idea,找到精髓,并且不断探究这个功能是否可取并且为我所用。”
不管怎样,当年的事情早已尘埃落定,但第一次创业带给黄何的,却远不只是成为“微信抄袭对象”这样的谈资。

反思Talkbox的失败经验,Talkbox创始团队成员黄何能找到很多原因,押宝手机系统时的失误,“按住说话”时追求音质而没有考虑流量的问题,技术迭代耗时更新太久,在国内市场上很久都没有推出中文版本,没有融到足够的钱来支撑起与巨头的抗争,在国内市场上败北的时候没有选择自己更具优势的东南亚市场等等。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直到黄何再次创业,带着新的创业项目“MailTime简信”在YC加速器时学习才知道的:如何增长并盈利。
这个问题曾经让Talkbox摔过坑,二次创业时,黄何再次面临这个难题,幸运的是,在总结上次创业的经验教训之后黄何巧妙绕过了。
一开始简信也是走to C的模式并很快打开局面:App 上线后用户大幅增长并被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的苹果 App Store 推荐,并被评为“年度最佳app”。
但简信盈利的问题迟迟难以解决,结果2016年产品遇到资本寒冬融资遇阻,很多类似的邮件应用死掉。后来黄何带着团队及时调头,将产品转向B端成为面向商家的大数据平台才算度过难关。
产品需要不断的创新是黄何得到的另一个教训。
看看最终在“千聊大战”中大获全胜的微信,七年过去了,微信似乎也遇到了“七年之痒”,满世界都在说微信老了。90后、00后正在“逃离微信”,希望再有一个新的社交软件来取代微信。

一个多月前,这个新的可能性是子弹短信。它曾经10天激活用户数达到500万,上线七天就完成了第一轮1.5亿融资,估值6亿元,一时风光无两。
只是后来缺乏创新的子弹短信也凉了,下载量急剧下滑,一路走低。用户不断按照微信的标准给子弹短信提要求,只是当二者越来越相似时,子弹短信凭什么替代微信?
所以,缺乏创新的不只是腾讯这样的巨头,创业者也是。
在时代更迭的当口,强弱易势,兴衰轮替。但即使是在微信已经到了“七年之痒”的今天,创业者跟巨头的竞争似乎依旧是不可能的事情,创新求生或许是唯一的出路。
不过没关系,就像电视剧《创业时代》中说的那样:眼下的困难并不是终结,而是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