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0日,身残河南洛阳的张大勇输入了最新的未知死者信息,这是他当天在网站上输入的第13项。张大勇的网站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为无名死者寻找亲属的私人网站。
“让活着的人得到安慰,让死去的人安息。”建立这个网站是张大勇的初衷。
2012年8月15日至2021年1月30日,网站共登记不明尸体信息3426条,记录全国各地寻找亲友信息185条。一些点击这个网站的人明明知道自己要找的另一个人已经意外离世,而另一些人却抱着一丝希望“发帖”找你。
对于寻找亲人的家庭来说,无名尸不会说话,找亲人比找活人更难。作为一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对于网站创始人张大勇来说,帮助人们寻亲从寻人到“寻尸”,已经成为他半条命的工作和坚持。
弟弟走失半天的经历 让他想办一个寻亲网站
张大勇今年55岁,和80岁的母亲住在河南省洛阳市九都东路华林新村一栋楼的五楼。1980年,高二的时候,因为关节炎引发的疾病,他被迫辍学。然而,在几次住院后,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所以他不得不回家,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恢复健康。40年来,他被关在这个黄色墙壁的小房间中央,一张单人铁床几乎和他1.85米的身高一样长。他全身只用胳膊就能独立活动,出去不到十次。
在做无名死者数据库之前,张大勇开始做寻人网站,帮助那些离家出走或意外走失的家庭找到亲人。网站于2001年1月2日上线,张大勇记得很清楚,也是当时国内第一家。当时,“无名氏”只是这个网站的一个专栏。
搜索网站建好后,张大勇发现大量家庭突然聚集在他周围。现在,看着他当时所做的一切工作,张大勇的感觉是“一个他以前完全不知道的历史伤疤被揭开了”,仿佛个人的命运和时代在不经意间与他交织在一起。
我哥哥张小勇曾经失踪过。
小学时,为了陪父亲去郑州看病,一家人曾一起去过郑州,而张大勇意外走失了半天的弟弟。他记得,为了找弟弟,“家里的人都急得不得了”,母亲的声音也哑了,因为嘴里还冒着气。
幸运的是,我哥哥找到了它。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当张大勇提出要建立一个寻找亲人的网站时,获得了全家人的一致支持。
在张大勇因病卧床之前,他眼中的未来是光明的。他在洛阳一所重点中学读书,是班长。他的爷爷奶奶都是家里的老师,似乎“一条腿已经进了大学”。当时,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科学研究者。疾病使他停下来,重新考虑他要做什么。
刚开始,他会演戏,在报社做过一段时间的通讯员,经常去报社搜集资料。后来病情加重,卧床不起。"这就像他用锤子敲打自己的神经一样痛苦。"。身体上的痛苦让他甚至想放弃自己的生命,收藏工作不得不暂停。
我不能出门,为了治病,家里买不起书报。我妈通过收集废品从各个学校买了成品书报带回家给他看。
在这个过程中,张大勇发现报纸上有很多寻找你和寻人的报道,“有些孩子甚至穿着背心和拖鞋离家出走”。
出于好奇,他把这些都剪了出来,做了三个画册用来描人,整理了一摞半米厚的材料。“我当时的想法是把这些报纸和相册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展示,教育学生不要离家出走。”通过哥哥的联系,张大勇获得了近十所中小学的同意。
1998年夏天,他看了新华社的一篇报道,报道介绍,国家失踪儿童中心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寻人网站,帮助失去亲人的家庭找到亲人。这个消息为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想法。“我在考虑展览。没想到美国会建一个直接面向全国的网站。这太好了,所以我当时就想到了。我想建设中国。一个追踪网站。”
从寻亲到“寻尸” 一直想为他人做点什么
15px;">想法有了,但离落地差的不是一点半点。90年代的中国,电脑还是绝对的稀罕玩意,一台286电脑卖到3万多,懂电脑技术的人也没有多少,想建一个网站更是难上加难。弟弟张小勇下岗再就业成为了机会。“不如学电脑吧”,跟弟弟沟通之后,做网站的工作就由弟弟接手。因为家里没有钱买电脑或是教材,弟弟只能一边在书店蹭书学技术,咨询在高校开课的老师,另一边在网吧包夜实践。经过一年多的学习,2001年,张小勇在网吧中熬了几夜,做出了哥哥想要的寻人网站。
帮人寻亲后,张大勇发现,因为历史原因,南方一些曾经地区出现不少弃婴,现在那些弃婴已经四五十岁了,找到亲生父母是他们一直的愿望。
2002到2004年,张大勇连续三年组建了三个寻亲团到江浙沪寻亲,借助网站,他成功帮助300多人找到了家庭。这个经历向张大勇证明了,网络寻亲所能发挥的力量是很大的,也为他后来转型做无名逝者数据库提供了经验。
因为个人条件有限,随着寻人问题获得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团队、个人甚至官方组织开始介入,张大勇意识到自己继续再做这件事所能发挥的作用有限,开始将重心向“寻尸”转变。
张大勇家的窗外是一片河滩,1997年2月,河滩处发生了一起奸杀案,死者是一位女性,穿着红色带碎花的毛衣,没有人知道是谁。买菜回来时,母亲把这件事讲给了他听。
第二天,他躺在床上,听到电视里正在播放一则寻人启事,从头发到衣服,描述的体貌特征与他昨天听母亲讲述的无名尸几乎一致。张大勇记下电话,叫当时还在做营业员的弟弟联系上了家属。再过一个礼拜去联系,家属跟他说已经跟警方确认无误。
这是张大勇第一次帮无名逝者找到家人的经历。“我感觉是我躺在屋里,可以传递一些消息给外面健康的人,甚至帮助警方。这件事对我的启发很大,决定了做这件事。”
张大勇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搜集到足够的信息。以广州市为例,每年公布的无名尸统计数据有一千多,这一数据在山东省青岛市为三百多,以此类推,张大勇估计全国每年应该有数以万计的无名尸,数量不算少。
按照他的计划,自己需要收集全国一半以上的无名尸信息,但是,和他预想的一样,正因为“无名尸”这一领域很偏、很冷门,相关的信息也少之又少,收集起来很困难。
创办了寻人网站后,洛阳市残联给他送来了一台电脑,张大勇一直用到现在。通过电子邮件、传真和电话的方式,他给全国各地接收和经手无名尸信息的,刑侦、公安、医院、救助站、殡仪馆发去近2000条信息请求,但是其中大多都石沉大海。
2011年,张大勇获得有关部门举办的“百万青年创业计划”金奖,获得了税前三万元的奖金。从广州开始,经过四十五天,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张大勇走过了三个省四个市,搜集到500多条信息。后来资金用完了,他回到洛阳,自费2000余元,建成“全国无名逝者数据库”。
独自运营网站 获得社会关注
最初做这个网站时,张大勇也开设了捐款的栏目,收到过一笔30元的话费和一笔50元捐款。后来,担心做这个网站会被人指责自己“利用死人赚钱”,他就停止了接受别人的捐款想法,希望能够将这里做成一个纯公益平台。

在张大勇看来,公益化和平台化是这个网站的优点也是缺点。
在查询信息的栏目下,有关尸体的姓名、年龄、身高、图片、死亡时间、地点等21项相关信息都是从发布方处获取的,张大勇一字不差地将他们放在网站上,并留下信息发布方的电话。如果寻亲家属想要了解更多信息,只需直接联系对方就可以。
但是,这也让他失去了跟寻亲家庭深入联系的机会。找到后主动联系他感谢或是撤下信息的只有三十多个家庭,张大勇也不知道自己的网站究竟帮助了多少人。
在网站上,张大勇还设了一个招募志愿者的栏目,希望可以有更多人加入进来,参与这项活动。这些年间,他在后台也收到过一些有意向的志愿者信息,但是等到自己再回过去信息询问时,大部分都石沉大海。
为了方便信息录入,他在网页上增设了一个“发布信息”的栏目 ,警方、医院、民政及其他爱心人士都可以上传信息。只是无名尸领域实在过于冷清,信息缺口依旧难以填补。
幸运的是,随着关注度的提升,他也收到了一些切实的帮助。升级网页需要再花几千块,为了省钱,从创建以来,张大勇一直没有进行升级。上个月,来自北上广深的二十多位网络工程师联系上他,希望能够给他的网页进行免费设计和升级。1月下旬,经过改版的首页重新开放,对系统的升级也在进行当中。

被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男友失踪21年她仍未放弃寻找
在“全国无名逝者数据库”上,张大勇按照发现和录入的时间顺序给每一条无名逝者的信息做了编码,最新的一条编码为202101300013,是1月30日录入的第13条。每周张大勇都会在各地的公安局、民政部网站上搜集新增的信息,整理好统一发上去。
其实,在全国,目前除了张大勇的民间数据库,如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的“无人认领尸体在线查询”、成都市公安局成华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的“543无名逝者查询平台”等,由地方机构和部门自建的信息登记网站也在提供同样的服务。
在“全国无名逝者数据库”的网站上,张大勇还开了一个“政策法规”的栏目,将搜集到的各地政策集中在一起。他很欣赏广州市的政策,在没有联系到家属之前先把信息进行公示,没结果再火化,只要留下DNA能够进行比对,问题依旧能够得到解决。
“尊重逝者,逝者为大,叶落归根,入土为安”,在张大勇看来,无名尸问题的解决折射出的是一个社会的人文关怀 ,以及背后一个家庭、一个人的情感需要。
日本NHK电视台曾经在2010年推出了一个名为《无缘社会》的纪录片,记下了那些“无社缘、无血缘、无地缘”的孤寡老人死后成为无名尸的现实问题。对这些孤独死去的人来说,死亡的那一刻已经是真正的消失。
尽管很少有家属联系他,最近,张大勇还是收到了一个在深圳打工的洛阳老乡发来的信息,对方希望能够找到自己已经失踪了21年的男朋友。这些年里,她早已结婚,当时的男友大概率也不在人世,但对她来说,找到男友才能给自己“这些年经历的痛苦和思念”画上一个句号。
实习生 蒋敏玉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振杰
编辑/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