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自然束军哥本名是什么,自然束健康饮品军哥

江苏省无锡市市民陈先生报案称,自己被诈骗了80万元。让警方目瞪口呆的是,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发现陈先生被骗了近1700万元而不是80万元!

这里,有什么样的房间?一个持续了20多年的令人震惊的骗局逐渐浮出水面,这个骗局最大的帮凶和他写的厚厚的日记也展现在人们面前.

他自称爷爷以前是溥仪的侍卫长

“这不会冤枉老林吧?也许过几天他会出来继续帮大家赚钱……”报案后,陈先生一直烦恼不已,直到2020年7月,吴昕区检察院批准逮捕林志清,陈先生才去世。

这场旷日持久的“解冻国资”大戏终于落下帷幕。

陈先生是无锡当地一家房地产企业的负责人。2012年经朋友李霞介绍认识了王宁和林志清。在办公室里,林志清说,自己有一个投资回报率很高的“国家大项目”,但目前缺乏资金,希望得到陈先生的支持来经营这个项目,并承诺有巨大的回报。

这个项目,就是“解冻民族资产”。的林志清自称是东北某省宣传部副部长。“爷爷曾经是满洲国皇帝溥仪的侍卫。”后来,他在香港做生意赚了很多钱,大约1400亿人民币。祖父去世后,他想把这笔遗产转移到中国,但被国家有关部门暂时扣留,他需要资金来解冻这段关系。“事成后,将回报陈先生4亿元资金。”

当时陈先生投资一个项目失败,急需新项目弥补损失。此外,他的朋友李霞和王宁都表示,他们投入了大量资金。李霞是金融系统的高级主管,王宁当时是南京一家建筑公司的副总经理。他们俩都很坚定。陈先生觉得这个项目有投资前景,可以弥补之前的损失,所以相信了林志清的说法。

从2012年我第一次和陈先生见面开始,林志清就随身带了一盒“古玉”,说要向陈先生借100万做抵押来管理关系,然后“解冻资产”。需要去国家相关部委,以“借款”、“投资”等名义向陈先生索要人民币近1700万元。,

8年来,陈先生不仅没有得到丝毫回报,反而“惹”了几次官司,导致他背负了数百万元的债务。

每当陈先生问何时能拿到回款,林志清和王宁都表示,“很快,资金解冻就到了国家某个部门”,“我们已经和某个领导说好了,只需要签字就行”……这些话让陈先生觉得有希望,于是一直通过网银和微信给他们转账。

除了陈先生,林志清“解冻国资”的伟大事业还得到了无锡的丁先生和周先生的支持。2009年,丁先生经李霞介绍,通过银行卡转账向林志清转账280多万元

等人。林志清还和他签了一份承诺协议,承诺资金解冻后,将投资5000万元给丁先生公司项目。




而在与丁先生的交往中,林志清自称为大学教授,其在香港当记者期间有价值几百亿美元的资产被冻结,丁先生信以为真,从2000年开始十余年间“投资”数百万元,期望能从“千亿民族资产解冻”项目中分得一杯羹。




一次次希望,一次次失望,一直到2014年丁先生去世,都没有见到一分钱的回报。




自2019年9月开始,陈先生几乎每周都要找林志清、王宁、李霞等人,然而,“马上到账”的资金总是陡生变故,承诺丰厚的“回报”迟迟不见踪影。2020年5月,忍无可忍的陈先生在子女的劝说下选择报了案。




他们不知道,这场“千亿民族资产解冻”注定不会有结果。




他经手大几千万的资金,却抽着几块钱一包的香烟



接到陈先生的报案后,新吴警方将林志清、王宁等人抓获归案。




“知道我是谁吗?你们摊上大事了!”抓捕现场,林志清斜睨着办案人员,一席话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满清皇族后裔”“省委宣传部长”“大学教授”“香港记者”……眼前这个看着貌不惊人、衣着朴素简单的瘦弱老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随着案件的进一步侦查,一个以林志清为首的“解冻民族资产”特大诈骗案件浮出水面。




林志清,男,1953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72年中专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被调至某省委宣传部下属一家杂志社任编辑,1992年南下深圳一家新闻媒体任职,1997年辞职下海经商至今。




1998年,林志清认识了改变他命运的一个“大人物”,那人向他描画了一桩“惊世伟业”,许诺了一个锦绣前程。




由于做生意需要资金,林志清经一位房产公司老板介绍,认识了“金总”,一个据称“手眼通天”、能量很大的女人,自称认识国家领导人,在北京、上海做生意赚了很多钱。




在上海一家五星级豪华大酒店里,金总透露了自己的“秘密”:她身份“特殊”,现在遇到了麻烦,账户里的钱由于违反了政策被冻结,急需得力人手帮忙,不然像林志清这样的人也不可能有机会认识她。




金总说这笔钱有500亿,希望林志清能出钱出力帮她筹钱打点关系,一旦自己资产解冻成功将会拿出200亿给他作为报酬。




起初林志清有些怀疑,他通过自己的人脉打听,获悉金总“确实很有钱,但有无冻结资金未知”,他甚至还偷偷跟踪过金总,发现她“确实经常进出某些高端场所”。




林志清信以为真,决定放弃自己的事业协助金总,帮她筹款并将资金解冻。




此后二十余载,林志清抛家弃子,舍却苦心经营的事业,心甘情愿沦为他人“棋子”,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演绎着“多面人”的荒唐人生,最终身陷囹圄。




据林志清自己供述,从1998年开始至今,他给金总筹借了将近5000万元,其中包括自己的全部积蓄,以及向他人借款、非法集资甚至借贷的民间高利贷等。




巨额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金总的账户,供她“打点关系”解冻资产。林志清虚构身份,向每一位“借款人”承诺,许以百倍重利,将众人拴在自己的“疯狂马车”上,期间不断有人加入,不断有人退出,还有更多人被他裹挟着一路向前。




这些人当中,有房产老总、金融高管、私营业主……大多是社会精英成功人士。如果说一开始遭受蒙蔽上当受骗,那么投入多年不见回报,一直到案发后,他们为何还对“解冻民族资产”这样的骗局深信不疑?




王宁、李霞等人表示,之所以坚信这项“解冻民族资产”大业,除了林志清许诺的巨额回报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林志清的人品保证。他看起来诚实可靠,做事值得信任,勤俭节约,没有不良嗜好,尽管经手大几千万的资金,却和大家一起吃盒饭,抽着几块钱一包的香烟。




林志清的女儿小丽也证实了这种看法。她说父亲自从跟着金总做事之后,经济状况越来越差,与家人关系生疏,连自己结婚、爷爷去世这样的大事都没回来,每次联系都是找她借钱,衣着很寒酸,仿佛“走火入了魔”。




这样的人,怎么会是骗子呢?




“大人物”掏出一个小黑瓶喝了,口吐白沫、抽搐不已



面对检察官的讯问,林志清说,“我其实也有些怀疑金总所说的500亿资产被冻结并且找了各级领导打点关系是拖延的一种说辞,但是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他表示筹借来的钱款全都给了金总用来解冻资产,自己从未谋取任何私利。




那么,这个神秘的“金总”究竟是林志清为了逃避法律责任杜撰出来的“大人物”,还是确有其人?




根据林志清的供述,“金总”真名金瑞芬,六十岁左右,上海人,“走路一瘸一拐”。




随着侦查的进一步深入,公安机关发现,自2000年开始,林志清确实持续不断向一个名叫金瑞芬的人的银行账户转款。金瑞芬是本案的关键人物,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金瑞芬的归案之路竟然如此惊险漫长。




“你是金瑞芬吗?我们是……”2020年8月,上海某小区,公安机关侦查人员好不容易敲开了一户人家大门,还没来及介绍完自己的身份,只见对方迅速从口袋掏出一个黑色小瓶子,揭开盖子一饮而尽,随即口吐白沫倒在地上抽搐不已,随后被120紧急送往医院ICU抢救。所幸因抢救及时,金瑞芬无生命危险。




经检测,黑色小瓶子里为剧毒农药。




随着身体好转,金瑞芬转移到普通病房后,面对公安机关的讯问,她要么三缄其口,要么闪烁其词。公安机关讯问口气稍一严厉,则马上血压爆表,血压监视器蜂鸣,导致讯问无法进行下去。




据了解,除了涉及林志清诈骗案外,金瑞芬因涉嫌假借“帮人处置房产名义”诈骗他人2000余万元,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经查,金瑞芬,1965年出生于上海郊县一普通农民家庭,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腿脚行走不便。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金瑞芬便虚构自己“富商”“富商遗孀”等身份,对外宣称“认识国家领导人”、有“数百亿”“上千亿”不等资产,网罗林志清这样的人作为“棋子”,许以重利,编织了一个“解冻民族资产”的惊天骗局。




据悉,金瑞芬名下无任何资产。林志清等人倾家荡产、借高利贷、诈骗得来的钱财,成为她为家人在上海购买豪宅名车、享受奢靡生活的资本。




身为“网”中人,林志清甚至自己继续虚构“满清皇族后裔”身份,为金瑞芬的骗局推波助澜、鼓吹呐喊,诈骗他人钱财2038万余元,林志清难逃其咎。




“这是一场较大的赌博!泪……!”



2021年4月1日,林志清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十万元。




这一天,是西方传统的“愚人节”。




在审查起诉阶段,林志清还在坚持辩解“解冻民族资产”这一“大业”是真的,在检察官一连串的证据面前,他最终沉默了,后来说:“就像一直在做着一个梦,做着做着自己也信了,不想醒,不敢醒。”




事实上,至少在2001年8月,林志清已经有所察觉。




“父亲2001年8月5日下午4时15分与世长辞,因以上原因不能返回,8月9日父亲追悼会,能否办好上海的事,向家乡父老有个交待?金总,您理解吗?”




林志清日记截图。来源:资料图片




那一天,林志清的日记中,发黄的信纸上似有泪痕。写完上述文字后,他似乎意犹未尽,又加了一句:“这是一场较大的赌博!泪……!”




一个大大的惊叹号,彷佛能看出他心情烦乱,之后又画了两副线描:孤帆远影,群山寂寥,一个孤单的身影眺望远方……




林志清日记截图。来源:资料图片




在林志清早年的日记中,不乏这样的言语——




“2002年4月20日,我等了近一个月,(金瑞芬)每天都说要来、每天都在要钱、物。”




“2002年8月6日,早六点我起床,等待金总电话,一直没有开机。等到中午金总打来电话,让我转给她几百元打的费,还要买几箱饮料及3000元现金,我照办。感觉头大。”




“2002年8月28日,我早上7:30起床等她的通知,直到11:30也没有开机。12点左右打来电话说千万别打电话,她拿了东西到我这的路上打电话给我。2:30左右我试着打了两个电话,她不接。3:30左右金打来电话说:什么事?说。我无可奈何。没有下文。”




林志清日记截图。来源:资料图片




厚厚的日记,记载着一笔又一笔林志清筹借的款项,提供给金瑞芬的资金,以及金瑞芬一而再再而三对他的欺骗。他甚至给金瑞芬画了一个的猪头像,来表达不满。




林志清日记截图。来源:资料图片




到了2003年,林志清自己的财产消耗殆尽,而“解冻民族资产”丝毫不见踪迹。问金瑞芬,她说:“那就再找点人吧!”




后来因为资金太多了,且金瑞芬总是说“快办成了,快办成了”,林志清不再像之前一样事无巨细写日记、记账,只记得一个大概数额。




林志清日记截图。来源:资料图片




近年来,尽管国家三令五申“解冻民族资产”是骗局,公安机关持续保持对此类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但依然有人前赴后继、飞蛾扑火一般上当受骗。在林志清这场持续二十余年的惊天骗局中,起初很多人本来是被害人,却因为贪欲,最终沦为加害人。




“我们在办案中发现,这些被害人尽管看来都是社会精英人士,但普遍有一种侥幸心理——万一是真的呢?刚开始也很谨慎,不是一下子投入几百万上千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投入的时间、金钱、人力等等增加,深陷其中,走不出来。”




新吴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检察官温瑶说,“解冻民族资产”类骗局集传销、返利、诈骗为一体,极具诱惑性和欺骗性,就像“击鼓传花”,被骗的人希望能找到新的下家来“接盘”,雪球越滚越大,“最终是升官发财黄粱梦,竹篮打水一场空。”(文中涉案人员均为化名)




声明:本文转自《方圆》杂志,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