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成都东郊回忆。
个人资料图片
成都东郊记忆内部建筑。
个人资料图片
旧车间、水塔、烟囱.工业遗址的许多元素构成了成都东郊的记忆,一个独特的旅游景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里已成为中国西部工业企业的聚集区。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工业企业的搬迁,工业基地里的旧厂房被废弃,遗留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这些工业遗存得以重生,转化为文化旅游融合的新地标,转化为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园区。
合理改造,历史古迹加入文化旅游基因
2009年以来,成都利用东郊老工业区原有的工厂遗址,保留了一些工业特色鲜明的工厂作为工业文明遗址,并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打造了音乐产业基地,如今已是东郊的记忆。利用工业场地发展创意经济,老厂“成长”新经济:打造知识世界、创意大院、影视聚落等主题聚落,将老厂变成创意工场。
走进公园西门,一尊向前挥舞的乐队指挥雕像矗立在锈迹斑斑的圆形高炉上方,高大的烟囱、锈迹斑斑的铁管和各种雕塑,营造出奇特的视觉效果。机车广场是园区内一个特别工业化的地方:一辆蒸汽机车拖着几辆绿色的皮车,在铁路轨道上静静等待,藏在工厂里的车体似乎随时都在鸣笛前进。
"我们努力做到以旧换新,利用老房子."负责董娇记忆工业遗址改造项目的中建三局项目负责人顾庆峰告诉记者,为了完整保存这里的工业记忆,董娇记忆聘请了国内著名设计师,将各种复杂的工厂改造成商业建筑,重点对苏式红砖工厂、带有工业符号的烟囱管廊等历史遗址进行保护性改造。
改造后,东郊工业建筑的魅力得以完整保留。跨度24米、高度16米的大车间改造成剧场和剧场;直径16米的氢气罐建在视听空间;多夹层、多管厂房改造成艺术展厅;烟囱、传送带和锅炉也被改造成了音乐酒吧的组成部分.怀旧和时尚的艺术氛围在这里形成,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企业和剧团选择在这里落户。
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驱动新兴产业
在东郊记忆“重生”的过程中,所在的成华区引入文化创意市场主体,实施功能再造和内容植入,挖掘品牌、文化和经济价值。同时探索后期发展效益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实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东郊的记忆是以经营为基础的,多元化让这个区域充满活力。”东郊文化管理委员会主任马建伟表示,东郊记忆的自我造血在文化创意领域非常重要。只有被市场认可,这种工业遗产旅游模式才能长久。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最近几个月的营业额逐渐增加。”董娇记忆凡星戏剧村剧场负责人樊星说,这里人气越来越旺,地处市区的董娇记忆拥有宝贵的旅游区位优势,意味着巨大的收入潜力。
“这里的文化创意消费很有吸引力。我经常邀请朋友参加各种活动。”资深动漫迷王业是东郊记忆中的常客。他经常来这里参观漫展,并说他想“吃掉这里所有的餐馆”。动画只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一个环节
如今,东郊的记忆众所周知。因为承载着成都现代城市发展和工业文明的痕迹,周边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在加速向东郊记忆区汇聚。目前,成华区已制定《工业文明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加强机车车辆厂等15个重点工业场地的保护性开发和示范利用,在东郊记忆周边规划建设“城北古蜀留痕”“机车车辆厂中国最美地铁站”等一批特色文化地标。
tyle="font-size:15px;">近期,东郊记忆已有西部文创之芯、中歌艺术城等重大项目签约,启动实施项目330个,累计完成投资约606亿元。接下来,东郊记忆将与中车集团携手,以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为目的,结合企业自主改造、旧城改造等方式推进工厂入园,使其与周边建成区域有机结合、功能互补,为东郊记忆的工业文化再添加一笔浓墨重彩。
文旅产业如何在此聚集成势?在东郊记忆,文旅融合并非简单相加,而是深度相融。“这里将历史文化等集体记忆转换为场地、故事、体验项目,引发游客共鸣,打造体验经济。”成华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通过机车厂“量子界数娱工场”等项目构建起的文化创意产业,提升了业态的层级,将加速提升这片区域的居住品质。
如今,成都东郊工业区第一批建设者已年逾古稀。有老人常回到东郊记忆,在曾经的老旧厂房或某个车床面前伫立良久:“我以前是旁边厂的,现在厂子没了,厂房还在,常回来看看真好。”人们对于城市的情感,常常始于它的繁华和休闲,却忠于它的历史和记忆,希望东郊记忆能永远为人们留存一份对逝去岁月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