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股权对普通人来说遥不可及;然而,自2009年众筹在国外起步,2011年进入中国以来,股权众筹借助互联网渠道迅速得到了大量普通投资者的认可。
近日,全国各省证监局开始对股权众筹平台进行专项检查,检查对象界定为“通过互联网开展股权融资活动的机构”。
这次检查并非毫无根据。今年8月初,证监会向各地证监局下发了《关于对通过互联网开展股权融资活动机构进行专项检查的通知》,意味着之前已经接种了疫苗,检查有望。
不过,也有人不服气,因为他们还是怀念7月央行发行《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指导意见》获得股权众筹法定名称时,大家伙们那么高兴,动不动就撸起袖子想干好。但是现在,没过多久,一盆水迎面泼下来,我的心又冷又冷。
对于快速成长的互联网众筹平台来说,缺乏有效监管一直是行业的一个短板。边肖认为,主管当局此时进行纠正是非常必要的。那些遵守规则、遵守规章制度的众筹平台,不需要云里雾里、忧心忡忡;徘徊在法律边缘的众筹单位,应该在正式检查前进行自我整顿。
明确股权众筹的定义
检查整改势在必行
如何定义股权众筹?基于互联网渠道的融资模式,业内称之为股权众筹;另一种解释是,股权众筹是私募股权的互联网。
在证监会发布的检查通知中,明确“股权众筹”未来仅指“公募众筹”,现在普遍存在的“私募众筹”将被“私募融资”所取代。但在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关于调整场外证券业务备案管理相关条款的通知》中,“私募众筹”被定义为“互联网非公股权融资”。不知道现有的“私募众筹”该用哪种方式定义,但“私募众筹”的定义已经被完全否定。
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互联网众筹平台共有198家,但其中至少有35家已倒闭或无经营迹象,11家调整了业务内容。换句话说,23%的平台被关闭和改造。
股权众筹是一种新的融资方式。投资股权回报期长,流动性差,无抵押物。一旦项目投资失败,投资者就会血本无归,这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主管部门这次采取措施管控整顿股权众筹,就是要看到它与公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连,对国家金融秩序产生影响。
融资是否公示、是否建立合格投资者制度、是否有风险警示是检查的主要方面。
三大支柱尚未形成
JD。COM众筹稍微好一点
2014年1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首次提出“开展股权众筹试点”的构想。目前,JD.COM、阿里巴巴、平安已经获得试点资格,这三家平台被业内普遍认为是最有可能获批公募众筹的平台。这是否意味着股权众筹的三足鼎立已经形成?
理想是充实的,现实是骨感的。阿里从2013年开始布局众筹市场,但在2015年之前,“淘宝众筹”并没有取得质的突破。截至今年3月,“淘宝众筹”已有877个项目资金超1亿元。继“淘宝众筹”之后,阿里巴巴推出了新的股权众筹平台“蚂蚁大可”。遗憾的是,该平台尚未公布具体项目何时上线,无法获得直观数据。
平安旗下另一家股权众筹平台“普惠众筹”,目前仍在试运行中。
与阿里的“不慌不忙”不同,JD.COM推出的股权众筹平台——“东嘉”发展迅速。2015年3月启动,已推出近50个优质股权众筹项目,融资总额超过4亿元。面对“普惠众筹”的“挑衅”,“东嘉”两手空空,加快了消费众筹领域的布局,符合国家扩穹政策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注定了进入早、发展快的股权众筹平台容易受到青睐。但JD.COM众筹一直深度介入这一领域,业务深度和服务匹配都没有与之竞争的平台。
-size:15px;">股权众筹不是简单融资形成产业链流程是王道
目前,中国股权众筹主要呈现两种模式,一是提供单一的股权融资服务,简单来说,就是融资;二是以股权融资为抓手,后续提供资本服务、管理传授、市场营销、技术支持等全方位的管理服务。京东众筹选择的是后者。
仅仅只是做融资服务的股权众筹,和股权融资在某些方面挺相似的;像京东众筹已经初步形成全面、深度的产业链流程,这样的股权众筹与公募股权众筹概念更加接近,也是国家高层乐意看到的。
股权众筹实际上就是风险投资,现在借助了互联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门槛,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多种渠道。股权融资只是股权众筹的开始,融资结束并不代表众筹项目已经成功,它的含金量是在后端体现的,资本管理、市场推广、营销策划、资源支撑等,这些深度服务不仅利于众筹项目的发展,提高项目的运营成功率,还有助于平台在后期对项目的监督。
京东众筹已经迈入了股权众筹的领域,以专业的领投人为驱动,后期的深度服务为追踪,这样的一条初创企业众筹服务产业链条进入公募股权众筹领域的可能性更大。
当然,随着阿里、平安这两家众筹平台的上线,三方各有长短,但“蚂蚁达客”和“普惠众筹”在进入市场后还需经历一段磨合期,何时能够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或是一家独大,或是出现后起之秀,这都需要时间来给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