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物作为人类宝贵的历史财富,向世界展示了特定时代的灿烂文明。由于历史悠久,它们具有收藏的属性,尤其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文物,成为竞争的对象。然而,在市场的疯狂购买下,它的价值变得越来越高。
早在古代,那些文物就成为了人们渴望的对象。由于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极高的艺术属性,收藏家们以高价购买他们的收藏品,许多投资者进入这个市场,他们以低价购买,以高价出售。
正是文物的特殊属性造就了现在的市场,造假是齐头并进的。早在唐代,政府就修建了青铜仿作坊;由于他对古董的热爱,宋徽宗指示工匠们模仿大量的古物;到了清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假古董。虽然乾隆看了无数珍宝,但还是误认了《富春山居图》。
如今,随着古玩市场的兴起,文物和古董的价格也受到了猜测。一件文物往往要花费1000万元甚至1亿多元,这让很多人着迷,纷纷进入古玩市场,但很多人还是被过于逼真的假古董所欺骗。
对于那些有钱人来说,骗也无妨,但是很多普通玩家,本想赚一笔快钱,最后却买了一柜子假货。
以玉为例,“秦色”古玉的市场价值很高。为了让仿古玉更逼真,很多人用羊血和狗血浸泡,有的人直接放在狗肚子里。后来技术升级,采用了浸锈法、植物染法、无机染法。
就玉器商人而言,“仿古玉”是一种工艺品,但说它是“赝品”并不简单。但是因为有些人头脑不好,为了利益想把“古董玉”当真货卖,各个古玩村都受到了重创,现在已经失去了光彩,古玩市场也相继倒闭。很多普通玩家早已醒悟,不再上当受骗。
安徽蚌埠是中国最大的玉石市场。这里虽然没有玉矿,但有大量的玉石加工人员,其中2万人直接从事“仿古玉”的生产。很多人好奇,为什么不产玉的蚌埠,却成了古玉最大的市场?
事实上,它也起源于一场有争议的诉讼,这让蚌埠的一位村民受到了收藏家的密切关注。之后,蚌埠迅速崛起,成为最大的玉石市场。
蚌埠位于淮河流域,这里曾以“明珠之城”而闻名。但受环境影响,当地珍珠养殖业日渐凋零,难以创收。
然而,聪明的蚌埠人把目光投向了玉雕行业。1958年,蚌埠玉雕厂在当地成立,吸引了众多玉石工匠。随着当地玉雕业的发展,很快培养出了一大批技艺高超的玉器工匠。
上世纪70年代,该厂雕刻的“宫灯瓶”获玉雕展一等奖;20世纪80年代,“碧玉熏蒸炉”出口国外,受到轻工业部的表彰。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蚌埠玉雕厂因经营不善而破产,那些玉器匠人自己创业,招学徒,临摹玉器。
当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玉器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古玩市场变得火热,很多收藏家转向了古玩玉器。
其实蚌埠的玉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和氏璧”的起源,也就是蚌埠怀远汴河洞的传说。1985年11月,当地文物局发掘了淮上区双墩村的“双墩遗址”,并对其进行了弥补
了淮河流域的玉文化空白。当然,蚌埠玉器市场的壮大,也和当地的政府支持有关,提出了将“文化优势”转变为“产业资源”。工艺大师杨其鹏认为,仿古玉并非作假,它是对传统玉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着较高的观赏价值。
而到了90年代时,蚌埠玉石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当时很多蚌埠青年人去往苏州、上海、浙江等地创业,并将新思维、新理念带了进来,从而带动了玉石市场的蓬勃发展。
不过真正将蚌埠玉石市场推向国内第一市场的,还要说起一个“乌龙”事件,而事件的主人公就是谢永学。
谢永学是蚌埠城东北幸福村的一个村民,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玉雕制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对古玩文化颇有兴趣的他,从小也了解了不同的玉器故事,看着书中那些精妙绝伦的玉器,谢永学的内心就十分欢喜。

他也会在书本上临摹这些玉石雕刻纹理,就连一点细节都不放过。尽管他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更没有专业学习过绘画技艺,但长时间的临摹,也让他的绘画技术大大提高,随手就可绘制出栩栩如生的精美画作,画龙、画观音、画花鸟等都不在话下。
长大后,谢永学就来到了当地的玉雕厂当学徒,一边跟着老师傅学习雕刻工艺,一边暗地里下苦功夫。他为了能练习雕刻技术,每天埋头苦练,为了提高自己的雕刻能力,先是找来了粘土进行雕刻。
起初时,他不知如何让纹理变得更有复感,让物体更有形,每次雕刻的东西总是缺少点灵气,他则是请教那些技术好的工匠、老师傅,但那些工匠们都有私心,并不愿意将自己的看家本领透露出来,每次只是敷衍应付。
谢永学并不怪罪人家,自己技不如人,理解能力也不强,只能继续埋头苦练。但时间长了,他也变得自暴自弃,不想再继续学习这门手艺,认为自己不是这块料,无法静下心来。
此时工厂里新来了一个老师傅,他见谢永学平日里积极认真,对这个年轻人很是欣赏,认为他今后大有作为。一天,他见谢永学将雕刻的东西摔在地上,又看到他脸上的不自信,知道他大概是遇到了瓶颈。

老师傅走了上前,捡起这些雕刻用品,说:“这是一个雕塑者的灵魂,没有它可就无法完成雕刻工作。小伙子,你有什么困难?”
谢永学抬头望了过去,对这个面容慈祥的老师傅,他内心感觉到安宁,随即吐诉着自己的心烦事。老师傅听后笑了笑:“我还以为是什么呢,这不代表你笨,只是没人认真指点罢了,今后你可跟我学习?”
谢永学自然是不会放过任何的学习机会,他感激道:“如果能跟着你学习,我就太荣幸了。”
这之后,谢永学就认真跟着老师傅学习雕刻技艺,他的雕刻技术也在快速提升,没几年就可以独立出师了。不过此时的谢永学并没有骄傲自满,反而是继续锻炼自己的能力,他一边仿造古玉雕刻,一边学习创新技术,从而提升了自己的加工制造能力。
在玉雕厂工作的多年里,谢永学也创造了不少新品,在市场上深受喜爱,并远销台湾地区,他本人也受到了厂长的认可和称赞。不过80年代工厂倒闭后,一时失业的谢永学不知如何是好。
他从15岁就进入玉雕行业,摸爬滚打近20年,除了会玉雕外,没有其他一技之长,这可如何是好。当得知他失业后,他的老婆也颇有抱怨,毕竟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如果他倒下了,家里生存都困难。

不过好在这个时候,政府鼓励玉雕师父自立门户,从事家庭作坊。而在政府的引导下,幸福村也快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个玉器加工作坊,村民们也将自家的屋子出租出去,到了后来很少有人在这里居住,反而打造成了一个“仿古玉村”!
幸福村有四百多户人家,几乎每家都有玉器作坊,也有一些经营着雕刻机、钻石粉、玉料的商铺。至于为何选择仿古玉市场,谢永学表示仿古玉的价格相对便宜一些,很多买家都会过来拿货,他们生产的玉器大量流入北上广、苏州、杭州、扬州、河南、新疆等玉器市场。
如果是直接生产新的玉器,因没有附带文化价值,玉器销量不太好,卖价不太高,因此当地就流行起了仿古玉。
谢永学在老婆的支持下,也开设了一个玉器作坊,买来工具后,谢永学就试着雕刻各种玉器挂件,因雕刻效果逼真,且“做旧”工艺独特,受到了大小买家的认可,他的生意也变得越来越好了。
为此,谢永学也招收了一批徒弟,有了这些徒弟后,他的生产效率更快。通常都是徒弟们先打磨成坯子,然后他再进行二次手工雕刻,这样才能保证仿古玉的质量。
不过随着谢永学的玉器受到更多人的认可,他的名气也开始传开,很多买家千里迢迢赶过来购买他的产品。因产能不足,买家们需要先预约,指定什么产品,再由谢永学和徒弟们加工。

为了能完成订单,谢永学和徒弟通常一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有时候还要通宵加工。不过他的努力,也带来了不菲的收入。90年代时,他就凭着玉雕年入50万元,行情好的时候更是年过百万,可见其利润之高。
而1997年发生的一起“冤案”,让蚌埠仿古玉市场闻名全国,也让谢永学名声大噪。
当时每天找谢永学买仿古玉的人很多,他们多是五湖四海的文物贩子,依靠炒作、捡漏等赚差价,还有人直接将文物卖到了国外市场,想要浑水摸鱼,将其当成真品出售。
1997年的一天,浙江海关扣押了2个商人,其理由是“疑似”走私文物。如果法院真的定性了,那这两个商人的罪可就大了,当时走私文物可是重罪。
这两个商人一个姓薛,一个姓蔡,面对工作人员的质疑,他们百般解释,表示手里的玉器看似是古玉,但只是仿造品,不值钱,花了2万元买来的。之所以将它带出去,只是单纯送给朋友玩玩,没有其他的想法。
海关部门领导知道后,也亲自前来确定该古玉是否真的为仿造品,不过他拿在手里仔细端详了一番,还是认为更像真品。不过猜想没用,口说无凭,还得需要专家鉴定才行。
于是,海关方面咨询了文物部门,请求其派出一个玉器专家鉴定玉器真假。

很快,玉器专家赶往现场,并携带了鉴定装备。刚拿到这块古玉时,专家惊呼:“这可是上好的和田玉料啊?”
在随后的鉴定中,专家连连惊叹,表示这纹理细腻丰满、沁色也很饱满,是不可多得的宝玉。从玉器的纹理结构来看,这应该是战国时期的“高古玉”,其历史价值比较高,也有着厚重的文化属性,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随后,专家提出将古玉带回去,对其进一步鉴定,确定它的大概年份。很快,专家又给出了信息,确定它就是战国时的“高古玉”,符合“一级国宝”的标准,应该将其珍藏在博物馆中。
海关人员得知后,立马将薛某、蔡某告上了法院,而这2个商人也随即被抓捕,一旦走私国宝的罪名落实,恐怕两人要坐穿牢底了。
因专家出具了权威性的鉴定结果,薛某、蔡某即便是言之凿凿也没人相信,他们两人百口莫辩,瞬时陷入了绝望之中。

难道真的要“含冤入狱”了吗?薛某并没有放弃,他脑海里不断地思索着,如何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突然间他想到,可以向出售给自己文物的老板求助,相信他有办法证明这个文物是“仿古玉”。
等薛某家人前来探望时,他让家人立马去往蚌埠幸福村找一个名叫“谢永学”的老板。家人抓住了这一救命稻草,当即朝着蚌埠出发,在一夜的奔袭中很快就到达幸福村。一番打听下,找到了正在工厂里加工玉器的谢永学。
当薛某家人说明自己的来意后,希望他能够证明薛某、蔡某的清白。谢永学听了后,知道此事关系重大,一旦自己不帮助,对方可能就要进入牢狱中。他当即将手头的活放下,跟着薛某家人前去浙江法院。
到了法庭上,谢永学表示自己就是“高古玉”的老板,这个“文物”是自己一手制造出来的,足足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才让玉石的“沁色”更完美,从而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同时,谢永学也表示,“仿古玉”并非是造假制假,玉石都是从新疆、韩国、俄罗斯、青海等地采购而来的,再用上玉雕机进行雕琢,随后还要对其进行细心打磨,特别是二次雕刻更考验技术,唯有从细微处入手,才能让其更逼真。
而在仿古玉时,需要对玉器的不同朝代、纹饰、形状特点进行研究,每个朝代的玉器,在钻孔、纹理雕刻、开片以及光泽处理技术上都有所不同,唯有精通这些知识才能确保仿古玉更逼真。
而仿古玉的关键是“做旧”,至于沁色如何打造,不同的作坊有不同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谢永学坦言,自己是用上“老提油”方式制造出来的。
即便谢永学前后交代的明明白白,将加工这块玉石的细节描述出来,但法院方面仍然不信。此时专家也对古玉进行了重新鉴定,其结果仍然和原来一样。
法院是讲究证据的地方,即便谢永学说得很详细,但没有实际的操作,也因此他的话无法当成证词,法院还是认定这块古玉为“国宝”级文物。

谢永学见状,只好提出一个请求,表示可以再重新仿造一个玉器,以证明这件玉器就是自己仿制的,但需要给他一个月的加工时间,毕竟“做旧”不是急事,需要慢慢来才行。
法院在经过了一番讨论后,决定给他这次机会,一个月后再进行案件的审理。谢永学十分感激法官能给自己机会,退庭后,他直奔自己的家乡,并亲自选择料子进行切割修整,将其粗加工后再得到坯子,对其进行纹理的雕刻等。
在一番复杂的工序下,“高古玉”再次被加工出来,但想要让它变得更逼真,更有古感,还需要“沁色”仿古。
关于沁色,方法有很多,但生产出来的效果却不同,那些老师傅都有生产沁色的特殊方式。例如直接在炉火上烧制出黑色纹理,也可以用上特殊的药水进行浸泡,从而让玉器有白雾感,模仿文物遭水浸的样子。
谢永学最擅长的是“提油法”,也就是在玉器放在炉火上缓慢加热,且炉火燃料为红木屑、乌木屑,这种方式加工出来的玉器,会呈现出黑色或红色纹理,可模仿文物被霉菌侵蚀的感觉。

沁色完成后,还需要对玉器进行水洗打磨抛光,这样就可将仿古玉制作完成。
一个月后,谢永学准时将“高古玉”呈递到法官面前,法官又找来了专家进行鉴定。谁知,专家看了看后,说:“这个国宝已经鉴定2次了吧?为啥还要再继续鉴定呢?”
法官这才明白,原来这些被鉴定的“国宝”,实际上只是谢永学加工出来的仿品。不过为了避免专家看走眼,法官又请来了国家级鉴宝大师,让其鉴定其真伪,最后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法官这才无奈宣布两个商人无罪,而那些鉴宝专家得知自己鉴定的“国宝”是仿制品后,为此羞愧得无地自容,但他们也对谢永学的雕刻工艺敬佩不已。
这件“冤案错案”真相大白后,全国收藏圈都认识了谢永学这个人,大家纷纷来到幸福村采购玉饰品。而其他村民也借机扩大产能将产品大量出售到外地,且他们的玉器多半流入了玉器市场,当地村民也为此赚取了一笔可观的财富。

除了幸福村,蚌埠还出现多个“玉石村”,他们之所以被带火,和那次乌龙事件有直接关系,此时蚌埠的玉石市场被彻底点燃 ,再加上品牌宣传和产业带动,逐步成为第一大玉石市场。
原本生意还不太好的幸福村村民,也借机扩大了产能,在多年的发展中,每个人都走上了致富之路。而蚌埠市的玉石作坊多达5000多家,其年产值也突破30亿元,十万从业人员就此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然而,蚌埠市的玉石市场终究是垮了的,不少文物贩子为了能一夜致富,他们将仿古玉当做真古玉贩卖,依靠假货大发横财,但这也让行业信誉崩塌。据悉,蚌埠三十年来的仿古玉生产量,比起中国八千年来的玉器总和还要多。

当然,除了蚌埠外,其他玉器市场也是假货泛滥,那些文物贩子多半不会承认自己卖的是“仿古玉”。为了能让买家的信任度更高,那些文物贩子则是花上一笔钱请上“伪专家”给仿古玉鉴定,然后冒充古董流入拍卖市场,从而卖出高价。还有一些“砖家”,连仿古玉什么样都不知道,直接给出鉴定证书,一张收费两千元。
然而,2011年,商人谢根荣自己花五万元制作了“金缕玉衣”,并请来5个鉴宝专家鉴定, 并给出了二十四亿的估值,进而从银行骗取了一大笔贷款。事情败露后,人们才知蚌埠的仿古玉技术有多高超,足以以假乱真。
在2012年的“三一五”打假中,蚌埠仿古玉的“造假”产业链就此被揭穿,而这之后蚌埠玉器市场开始日益凋零,各大作坊纷纷倒闭,当年的销量大跌80%,文物贩子这些都是文物贩子们造成的后果。
尽管在蚌埠玉匠眼里,仿古是一种工艺,并非造假,但在外界看来,蚌埠仿古玉,有伪古、摹古等之意,从而害了整个玉石市场。

不过近年来也有不少玉匠转型,如郭兴亮就因制作技艺先进被省博物馆招募,复制那些珍贵的文物。
而如今的蚌埠玉器已经凋零,偌大的玉器产业园也开始了重新改造,很多玉匠也开始了转型,毕竟一味靠仿造是不能长远的。传统工艺想要发扬光大,还需要走创新之路,造假是没有未来可言的,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