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隆基股份目标价,隆基股份是创业股吗

由于股价大幅上涨和市值破新高,光伏巨头隆基(601012。SH)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但是质疑的声音也是无穷无尽的。这家市值一度突破3000亿元的光伏公司,目前的估值是否过高?

在不断的争论下,隆基股份的大股东纷纷发出减持的消息,降低了公司的股价。10月14日晚间,隆基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李希言及其一致行动人安于今年9月11日至10月13日减持500万股“龙20转债”(注:原公告为400万股,但减持显示为500万股),占总发行量的10%。

在本次债券减持公告的前一天,隆基股份还公告了——股的减持公告。李春安未来6个月减持不超过3771.76万股,占总股本的1%。

在股债双减下,隆基股份股价呈现回调。10月15日,公司股价继续下跌。

股债双减持并非首次

虽然股价有所回调,但仍掩盖不了隆基股份今年大幅上涨的事实。

截至发稿时,隆基今年股价上涨了210%。其中,10月13日,公司股价创下83.27元的历史新高,总市值约3141亿元。

就在股价创下新高的当天,大股东李春安公开了减持计划。减持3771.76万股的上限意味着现金额度可达31亿元。

这不是李春安第一次减持。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早在2015年,李春安就有所行动。

在2015年的牛市中,隆基股份也上演了一场股价狂欢。以2015年4月中旬为时间点,公司股价在过去6个月飙升了240%。当年5月高位转让后,隆基股份股本增加,李春安持股变更为2.91亿股,持股比例为17.74%,紧跟第一大股东李振国。

李春安在2015年5月发起了密集的股份减持运动。5月19日至27日,隆基股份连续数次公告。李春安先后减持7280万股,持股比例降至13.31%。此外,其持股比例与李振国的差距扩大了33,354。本次减持后,李振国和李春安的持股比例分别为18.01%和13.3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李春安与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隆基股份总裁李振国同为兰州大学86级校友。虽然他们关系密切,是隆基股份的核心成员,但李春安却以“隐士”的身份存在于隆基股份。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李春安当时在

01012" class="stock-word">隆基股份仅担任过董事、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委员职务,任期从2010年6月至2018年7月。而到期后,隆基股份现有的董事会和高管团队中难觅李春安身影,这与其身为隆基股份第二大股东的身份似乎格格不入。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5年的那场密集减持中,李春安减持所得资金都用于向隆基股份提供委托贷款,支持公司业务发展。而这次减持,李春安的目的却是出于个人资金需求。


在股市,隆基股份的股价风头正盛;在债券市场,该公司债券溢价同样显著。


此次隆基股份大股东宣布减持的“隆20转债”,是隆基股份今年9月8日在上交所上市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于7月31日公开发行,总规模50亿元,用于银川年产15GW单晶硅棒、硅片项目和西安泾渭新城年产5GW单晶电池项目。李振国、李春安、李喜燕作为一致行动人,共认购约1506.13万张,占本次发行总量的30.12%。


“隆20转债”上市交易后受到热捧。10月9日,该债券价格一度达到168元,较基础发行价溢价68%。截至10月15日发稿时,“隆20转债”的价格为156.80元。从9月11日到10月13日,李振国、李春安、李喜燕在减持“隆20转债”期间,该债券的平均价格为151.17元,套现金额超过7亿元。


与股票减持类似,大股东减持债券也并非首次。


2017年11月,隆基股份的“隆基转债”公开发行,总规模28亿元,李振国、李春安、李喜燕认购量达到31.23%。


上市交易后,“隆基转债”大受欢迎,初期价格一度升至133元。而李振国、李春安、李喜燕也随之开启了减持之路,分别于2017年11月20日至12月22日,2017年12月29日至2018年1月30日,先后高位减持281.35万张、279.97万张。


隆基股份的未来想象力在哪


隆基股份市值屡创新高之下,有关该公司股票定价和估值审视的话题四起。


近3000亿的市值,对应680亿的总资产,动态市盈率接近40倍,这样的估值已经不算便宜。一位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隆基股份的估值从此前的十几倍炒到如今的三十多倍,这样的估值短期内即便基于光伏行业乐观的需求预期而言已经较高,当前的回调在意料之中。


凭借单晶硅片起家,并在单多晶之争中胜出,隆基股份千亿市值的雏形由此形成。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单晶硅片被业内普遍接受和广泛,隆基股份的盈利能力迅速提升。不过,至少在数年之前,业内对于隆基股份更多冠以单晶硅片龙头老大的标签,仅单一的硅片业务,尚不足以支撑千亿市值的想像空间。


2014年,隆基股份开启了“垂直一体化”之路——收购浙江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85%的股权后,该公司完善了电池组件环节;同年成立的西安隆基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打开了光伏电站业务的布局。


组件业务很快成为隆基股份最大的营业收入来源。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组件业务实现收入124.14亿元,占总营收占比超过六成。这一发展势头,也极有可能使得隆基股份到今年底成为全球最大的组件出货商。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隆基股份在终端市场的拓展。今年8月份,该公司发布了首款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产品,开启了新的产品线。


但值得一提的是,隆基股份当前的主业仍围绕硅片和组件。“目前,硅片和组件的制造业务仍是隆基股份的核心主业,电站解决方案和BIPV等新能源产品目前还是补充性业务。”隆基股份品牌总经理王英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尽管以BIPV为代表的光伏产品的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隆基股份会将其作为一种战略,并且在公司未来的业务收入中占有一定的规模。


组件和硅片合计贡献了隆基股份近九成的业务收入。但作为“现金奶牛”的组件和硅片业务能否继续支撑市值的增长,该公司只得选择不断扩产。


与此同时,为了保障扩产的顺利,隆基股份在一些光伏材料端的保供方面花费了心思:在多晶硅料和光伏玻璃方面,隆基股份先后签订价值约95亿元、57亿元长单合同,锁住未来五年的供应。


还需提及的是,今年9月底,隆基股份与另一巨头通威股份(600438.SH)达成建立长期稳定的多晶硅料供需关系达成合作意向。两个巨头的结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隆基股份未来扩产的原料端的供给烦恼。


硅片和组件业务的持续规模化,是隆基股份未来几年可以确定的事件。此外,新兴业务短期当不能形成大规模收入,隆基股份目前的营收结构难以发生大的改变。


截至10月15日收盘,隆基股份报收77.90元,股价跌幅2.41%。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