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医美|米薇
很久没见什么动静的赵薇,有了新广告。
5月18日,赵薇发布微博,宣传新氧医之美。这一次,“小燕子”是新氧医学之美的公益大使。
随着这个标题的公布,还有一个广告,时间不长,只持续了15秒。然而,这个短短的15秒广告引起了一些争议。豆瓣网友忍不住开帖哭诉:赵薇是怎么代言这种广告的?
废话不多说,我们来看看这个神奇广告的文案:
你相信专业吗?
他真的很专业吗?
有些专业决定作品。
有些专业决定命运。
特长重要吗?
专业性更大。
新氧医美,特长更大。
怎么说呢?看完之后,脑子里只剩下两个字:专业。目前这个广告已经投放到很多电梯里,不知疲倦地流传着。效果很明显,不管你喜不喜欢,反正记住了。
看完这个广告,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直到看到网友的评论,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褪黑素。“今年的节日不收礼物,只收褪黑素”,埋藏在记忆里十几年的“褪黑素”瞬间蹦了出来。
与赵薇这次的新广告相比,熟悉的重复,流行的洗脑广告文案,不分青红皂白的宣传都没有跑掉。很多网友感到不解和愤怒:十几二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广告行业没有进步吗?广告商不怕人们因为讨厌广告而不消费?
答案是:进步了就不怕。
广告再low也不怕
厌恶也不影响花钱
低广告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除了褪黑素,还有XX直聘、马X沃等。还放上这种低俗而神奇的广告,还在2018年世界杯期间。套路大致相同:设计两三个简短朗朗上口的广告词,然后重复。
心理学证明,人们会对自己熟悉的事物产生好感。越熟悉越喜欢,不管是追女生还是广告。但是出现次数太多就不好了,这叫过度曝光:如果一个东西连续10~20次呈现在被试面前,会增加好感度,一旦超过这个数字,会让被试感到厌烦。
不过没关系,花钱就行。
这时,人们的理性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人们迟早会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从商品中分离出来,认真考虑这种商品的价值是否值得购买。
img.com/large/pgc-image/SVbO71C3q0XGbC" />这一原理被称为睡眠者效应,最初由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发现。
上世纪初,卡尔·霍夫兰和他的同事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让二战中的美国大兵反复观看表现德国纳粹暴行的影片。一开始,士兵们对此不以为然,以为这不过是政府的宣传手段,是想刺激自己更英勇地战斗,这些影片完全没有起到激励效果。
转折出现在9个星期之后。彼时,研究人员再次播放(或提起)这些影片时,士兵们明显更激动,对纳粹的厌恶感和主动求战的欲望显著增强。
士兵们对政府宣传片的厌恶感减弱了,留在他们记忆里的,只有血腥、残暴的画面。

放到广告上就是,久而久之,人们对广告的厌恶情绪会减弱,或者说人们会将这种负面情绪与商品剥离开。但不厌恶并不代表会买,从记住商品到掏空钱包,还差一步。
这时候要分两种情况,买给自己的,以及买给别人的。
先来说说送给别人的。如果要送人一份礼物,你会选一份有风险的礼物吗?一条价值难以衡量的丝巾?一份质量难辨的不知名保健品?
除非你不想要这份友谊or亲情,否则,一般人都会选择比较知名的品牌,而且得是双方都觉得知名。

与其冒险给老妈买一条她不喜欢的连衣裙,或者给老爸买一双外国产的跑鞋,还不如买一大盒包装精美、看起来就很贵的脑白金。不管这东西质量到底如何,起码爸妈在电视上看到过它的广告,而且是看到过许多次,他们肯定会觉得这保健品质量不错。
人们总认为自己更理智、更清醒,对于广告,人们倾向于低估自己所受到的影响,夸大其他人受到的影响。
简而言之就是,我不相信脑白金是好东西,但我相信我爸妈相信它是好东西,因为他们看了很多次那个广告。

把发票随礼物一起给爸妈,也能表明你买的东西不错
这和社会心理学里的一个概念极其类似:乌比冈湖效应。乌比冈湖效应也称沃博艮湖效应,意思是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社会心理学借用这一词,指人总觉得自己什么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倾向,一种通俗的说法是自我拉抬偏差(self-enhancing bias )。
你以为你没被广告影响,实际上,已经影响了。
来看看消费者们的战绩:脑白金从1997年一面市就迅速占领各种销售冠军,2000年初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5%,截至2016年,脑白金仍然牢牢占据着销量的头把交椅,而且一占就是20年。
想躲过资本主义的镰刀,太难了。

买给自己的东西
榜样和情绪更重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放在学习上适用,广告上一样适用。
更准确地说,这里的榜样,更像一种权威。广告中的明星用自己的美貌和口碑作招牌,无形地告诉人们“只要选择这款产品,你就能和我一样”。

女人的嘴也是
他们象征着美貌、气质、酷帅或者个性。他们是这些领域的权威。
也正因如此,不同的明星,所能代言的产品是有本质区别的。王宝强走红这么些年,从来没有代言过顶级高奢品牌,反倒是史丹利化肥之类的接地气产品,代言了一堆。让胖乎乎的贾玲去代言减肥产品,明显没有让杨幂代言可信。(没有说贾玲不好,非常爱贾玲!)

人们对权威的盲目服从,早已被心理学家证实。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lgram)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服从权威的实验,在实验中,穿着白大褂的实验人员让被试对无辜的人实施足以致命的电击,愿意听命的人超过65%。
在实验中,研究者就是权威。
再举个更简单的例子。去年疫情刚开始时,不少年轻人危机感极重,龇牙咧嘴地向自己的爸妈描述疫情有多危险,结果他们淡定得一批。但钟南山一发话,爸妈就都乖乖戴上口罩。为啥,因为你不如钟南山权威啊。

需要提醒的是,在权威这方面,我们极容易掉进一个陷阱,那就是把一个专业领域的权威,误当成另一个不相关学科领域的权威。
没错,明星是好看,但很大比例上是因为人家天生长得好,即使是后天整得妙,也得有一定的基础。她的漂亮,不等于整形机构的权威。
就像周迅拍的完美日记广告一绝,是因为那只几十块的小细跟口红美妙绝伦吗,不是啊,是因为拍广告的是周迅!

借此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我们的广告审美有进步
除了榜样,情绪也很重要。
人们讨厌被人说服,强行灌输某种观念甚至会引起逆反,因此广告的第一目的,通常并不是从理智上说服观众,而是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积极情绪。
一则广告可能会告诉你,这款洗衣液比其他品牌洗得干净、无残留,但广告对人真正的影响,在于把自己的产品和一些积极、愉快的画面摆在一起,这样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把从这些画面中获取的正面情绪转移到广告的产品上,是为情感调节(affective conditioning)。

关于情感调节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实验:研究人员先给被试介绍了两种钢笔,并且明确地告诉他们,品牌A比品牌B的质量好。接着,被试被分成了两组,其中一组被展示了PPT,在画面中,质量较差的B钢笔被和一些受人喜爱的物件放在一起。
然后,研究人员问被试,会选择哪种钢笔。没有看过PPT的被试几乎都选择了质量更好的A,而看过PPT的被试,超过70%选择了B。

正如电影《后会无期》中说的,听过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看见啥广告,别使劲琢磨了,想买啥就买点啥,开心就行。
什么?没钱?那就搬砖去吧,还说啥。
参考资料
[1]马谋超. (1992). 广告心理学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袁文斌, & 刘普. (2010). 榜样教育的理论依据与心理机制.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 127-132.
[3]Davison W. Phillips (1983), 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7 (1): 1–15
[4]Dempsey M., Mitchell A. (2010), Journal ofConsumer Research, December 2010
[5] Altman, E. . LAKE WOBEGON EFFECT.
在东北,遇到黄鼠狼要磕几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