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快餐店起什么名字好,早中晚快餐起名

语言和文化一直密切相关。在国际商业交易中,产品的推广往往会考虑到语言和文化的传播。一个品牌最终能否被消费者认可,不仅取决于自身产品的价值和能否真正服务于消费者的文化习惯,还取决于生产者在树立品牌形象时对消费者需求的实际考虑。其中,消费者的语言习惯是文化习惯的具体体现之一。很多商家在打造品牌文化时,如何让自己的品牌“响亮大气”,用最精准的语言体现企业文化的核心,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无论是命名还是更名,从语言层面来说,都是一种具体的语言使用,即新词与一种现象或事物相关联。词汇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类思维中的具体投射。只要人类社会继续发展,新词就会不断涌现。作为词汇的一部分,事物命名的方式和结果可以反映人们对事物的理解角度和程度,命名背后的文化现象,也反映人们对文化的态度。品牌所体现的中国之美,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息息相关。

纵观中国传统品牌的命名,大多是以激发文化中的善意和美好的内涵为基础,兼顾中国层面和层次的节奏感知,增加品牌传播的能力。老品牌在选词时,往往会选择中文认知中与吉祥庆典相关的词,如“福、庆、德、泰”,如“全聚德”、“龙庆祥”、“瑞其祥”、“圣喜福”,可以轻松激活母语为中文的人与品牌产生积极的联想,增加品牌的认可度。另一方面,传统的品牌建设过程也重视以语言为代表的形象。比如“张一元”的“一元”就是“一元恢复,万象更新”;在“同仁堂”中,“同仁堂”源于《易经》,意为与他人和谐相处,博大无私;“丰泽花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丰富而湿润的场景。老字号将自己的产品与精彩的形象联系起来,无形中影响了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的潜意识。同时,传统品牌名称在发音上多为三音节,在音节上,不仅在平实的双音节词中突出,而且不像四音节甚至更多音节那样增加记忆负担。第三个音节的声调多为尹平(单音)和阳平(双音),这使得这个音节听起来很优秀,朗朗上口,容易被汉语使用者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信是通过古老的汉字、图像和节奏以多种方式表达的。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指出,意译是正常的方法,音译只是汉语借用外来词时的一种变通方法。当一个语言使用者的头脑中不存在某个概念时,最常见的方法是直接根据另一种语言中单词的语音形式进行音译。很有可能这样的词汇形式突破了自己的概念范畴,进一步成为某种文化的代表。这是麦当劳的翻译。作为美国快餐的代表,麦当劳作为进入中国后的外来词,采用的是直接音译的方式,即把英语的发音与汉语中最接近的汉字的发音进行对比,但人们很难直接从语言形式上推断其含义。麦当劳的含义突破了作为一种食物的基本词汇内涵,成为美国快餐乃至美国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20世纪美国文化的强势传播,麦当劳文化席卷全球。创造单词的方式,比如音译单词,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无缝连接。然而,由于不同文化背后的力量差异,这个音译一度成为“时尚”的代表。2017年10月12日,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旗下分店将陆续更名。这一做法立即引起了网友的热烈关注。据报道,更名也反映了企业在中国进一步本土化的需求。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放弃了以往直接音译的命名方式,选择利用中国语言的美和贴近中国文化的特点为自己服务

品牌命名,以达到迎合中国消费者的效果。如全球著名的民宿网站Airbnb将自己的中文名定为“爱彼迎”,此名可使中国人明显感受到该品牌内涵中浓烈的“彼此相迎之意”;瑞典享誉全球的家居品牌IKEA译名为“宜家”,这一译名取自《诗经》“之子于归,宜室宜家”,使熟悉中国文化的消费者非常容易与舒服适宜的家居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共鸣;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旅游点评网站TripAdvisor将其译名定为“猫途鹰”,通过汉语中同一语音的汉字变体而创造出的一音双关的汉语名字,不仅让该网站猫头鹰的标识深入人心,还能自动激发中国人头脑中与旅途和行程相关的合理联想。


  中国品牌“走出去”同样体现汉语之美。“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从根本上说,语言的自信来源于文化的自信,我们对汉语的自信相当程度上源于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可。2017年初,当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学生在视频《说出我的名字》中,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中文名字背后的内涵和意义时,在一定意义上,他们不仅是在讲述语言所代表的字面上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在向世界传达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可。这样的讲述与宣扬无疑不仅是中国语言自信的表现,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这一现象绝对不是孤例,更加中国化、本土化的命名方式体现出来的语言与文化自信,不仅可以从外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时的命名方式中反映出来,而且可以体现在对外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的方式的选择上,传播者们越来越多地选择使用我们日常熟悉的语言表达手段。当中国制造的小米手机风靡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时,“Xiaomi”的汉语拼音也在这些国家和人们的口中传递;在覆盖世界142个国家的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上,“给我起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字”已成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外国学生经常对汉语老师提出的请求;“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已然成为在华留学生最想在自己国家使用的中国名词。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海外的传播,由中国创造的新词汇、新名称正逐渐成为沿线国家的热词和流行语。所有这些无不彰显出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国文化的强大影响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原标题:品牌命名的语言之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翟甜


声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东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