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管理学郭宁案例 it项目管理试题

去年高考因新冠肺炎疫情延期至7月后,今年高考又回到了6月7日。教育部公布,今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078万,创历史新高。

高考有哪些新变化?如何才能让成千上万的考生不受疫情影响?杜南记者带你浏览今年高考的几个关键词。

严防替考、舞弊、志愿被篡改

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078万人,比去年增加7万人。6月2日,教育部表示,已部署各地协同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有关部门做好高考安全、考试防疫、招生录取等工作,确保实现“安全高考”。

在考试组织方面,我们与各地全面梳理考试管理安全风险,严守试卷安全生命线,狠抓试卷制作、运输、保管、发放、回收等关键环节的保密管理。相关部门开展打击考试作弊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组织考试作弊”“帮助考试”等犯罪活动。各地采取各种检测手段,防止各种作弊工具进入考场;采取多证核对、人机比对等措施,防止替考。

根据今年2月发布的《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教育部还要求各地学校重视信息安全防护,加强对重要设备、信息系统和网站的运行监控和安全监测,及时堵塞管理和技术安全漏洞。加强考生密码发放和志愿填报管理,防止志愿者被篡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教育学生提高防范意识,防止信息泄露或被他人操纵。

此外,教育部还规定了几项“禁止”措施。

比如各地要对招生秩序进行专项治理,严肃查处违规宣传、通过设置奖金等方式违规竞争生源、违规承诺录取等行为。

要进一步规范高考成绩发布及相关宣传工作,改变单纯以高考成绩评价学生、以录取分数线评价高校的做法。除教育部规定的特定事项外,只能将考生的高考成绩信息提供给考生本人及有关投档高校,不得向考生所在中学及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

要协调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严禁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率”“高分考生”。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应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严禁各地政府、学校、培训机构以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

8省首次举行新高考,试题增强灵活性

今年,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作为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将迎来“新高考”。考试时间、科目、安排与往年不同,考试时间多安排在6月7日至9日。

本轮新高考改革采用“3 1 2”模式,其中“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和外语,为必修科目;“1”是首选科目,学生必须在高中水平考试中选择物理和历史科目之一;“2”是一个重新选择的主题。考生可以选择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和地理两门学科。

新高考改革始于2014年,改革的核心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2017年,上海、浙江作为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顺利落地。

当时上海采用的是“3 3”形式,即考生可以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选择3个科目。浙江入选学科“3选7”,比其他省市多一个学科是“技术”。

去年,第二批试点省市为新学院e

-size:15px;">各省配防疫副主考,广东采取最严防疫措施


当前,境外疫情持续蔓延,国内个别地区疫情反弹,高考防疫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根据教育部此前要求,各地要做好考生和考务人员日常体温测量和身体健康状况监测,按要求为每个考点配备防疫副主考,设置必要的隔离考场、隔离设施,配备充足的防疫物资。


南都记者关注到,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特别指出,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特别是近期出现疫情的地方,要加强考生精准分类管理,对核酸检测阳性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等考生,经专业评估、符合条件的可安排在救治场所或隔离场所考试,严格实行闭环管理,切实做到不因疫情影响高考、不因高考引发疫情传播。


教育部于2日透露,针对个别地区疫情情况,已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进一步细化防疫组考方案,并联合召开调度会议,对做好组考防疫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对此,各地也根据自身情况定制了防疫举措。作为个别地区发生疫情反弹的广东则将采取最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


在今日广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介绍,广东将涉考人员分为七类人群:第一类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核酸检测阳性的考生;第二类是密切接触者或次密切接触的考生;第三类是红码、黄码和发热考生;第4类是普通考生;第5类是社会考生;第6类是考务工作人员;第7类是家长。


针对这7类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做足应对预案,对全体考生要求做到考前14天连续健康状况监测和7天核酸检测全覆盖,对全体考务人员同时还要求做到疫苗接种全覆盖。


根据不同地区疫情防控的形势,广东还分别制定了防控措施。针对高风险地区考点,防控措施是“两个不交叉”,即校内、校外人员不交叉;高风险地区和中低风险地区人员不交叉。对于健康条件允许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核酸检测阳性的考生,将安排在符合考试条件的医疗救治场所考试。


高校本科新增37个专业


高考结束后,按照《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各省(区、市)录取工作应于7月上旬开始,8月底之前结束。其中本科第一批次录取应在7月10日至15日之间开始,月底之前结束。


记者注意到,与去年相比,考生在志愿填报专业方面也多了一些选择。


今年3月1日,教育部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列出37个新专业名单,涵盖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9大门类。


据悉,新增专业都是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新设的国家最紧缺专业,其中专业数量占比最多的是工学,其次为农学。


南都记者观察到,新增专业中,有8个带有“智能”“智慧”的关键词,比如“智能交互设计”“智能飞行器技术”“智能采矿工程”“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后两者凸显出传统领域在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方面的需求。


与此呼应的是,5月25日发布的《百度2021高考搜索大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搜索热度增长最快的十大热搜专业中,人工智能蝉联第一,大数据技术与机器人工程入榜前三。


此外,据央视网报道,吉林大学新增的古文字学专业将在今年首次招生,纳入到本科“强基计划”招生试点,这一专业将为考古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打破古文字学人才培养只在研究生阶段的局面,健全了这一基础学科本硕博士相衔接的完整培养体系。


南都记者吴单 见习记者宋凌燕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