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吴荣
编辑|卢齐秦
如果你经过广州天河路和体育东路的交叉口,你可能已经看到了城市复兴的巨大广告牌(以下简称UR)。
广告牌下,广生店是其300家门店中最大的一家,去年8月试营业后,今年5月21日正式开业。为了配合开业,一场大型演出在同一天揭幕。
除了发布设计师联合品牌系列UR与PRIVATE POLICY和alice olivia的合作由斯黛西班戴,一些新的服装风格也在大展上发布。
广盛店面积4600平方米,延续了UR过去的大店模式,共三层(负一层男装,一、二层女装)。从店内整体设计风格来看,是大多数快时尚品牌喜欢采用的“科技风、艺术风”路线,但融入了一些岭南元素,店内以白色灯光和灰色主色调的装饰自成一体。
UR创始人李明光在接受界面时尚独家采访时表示,从渠道策略来看,过去品牌可能会关注门店数量和密度,以便更全面地触达消费者,但随着线上渠道的发展趋势,他们也在调整开店策略。
也就是说会减少门店数量,增加门店面积,通过大店模式展示更丰富的产品,也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此外,在热门商业区开店也有利于提升品牌知名度。
这个策略似乎奏效了。根据李明光提供的数据,自去年试营业以来,广晟店的营业额已超过1亿元。尽管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UR营业额仍将超过50亿元。
UR于2006年在广州成立,完全是中国血统,总部、工厂、主要设计团队和物流当时都在广州。李明光称之为中国第一个本土快时尚品牌。
2006年前后,Zara、HM等国际快时尚品牌也进入中国市场,开始进攻城市。
2011年,Zara经历了进入中国以来最快速的增长期,新增门店156家。同年,HM也开始在中国加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HM在mainland China拥有76家门店。在接下来的五年里,HM以每年增加约100家门店的速度扩张。截至2016年底,该品牌在中国拥有444家门店。此时,Zara在中国拥有近200家门店。
这意味着UR在自身发展中很难避免与这些海外品牌的直接竞争。
从门店扩张速度来看,UR前期略显谨慎。2013年有21家门店,多集中在一线城市;2014年开始进入海外市场;截至2017年底,UR在全国60个城市和海外市场拥有200多家门店;目前在海外市场有5家门店,一家在泰国,一家在新加坡。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可以看到最多关于UR的评论,那就是对比它的Zara和HM。
李明光从不否认UR在研究快时尚鼻祖Zara。他在2018年接受国际文传电讯社采访时提到了这一点,包括在日本旅游时了解Zara,查阅资料了解快时尚商业模式,然后构思自己的品牌。
然而,国际快时尚人的好日子并不太长。自2017年以来,它们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所下降。就中国市场而言,他们已经告别了野蛮的成长期,头尾分化已经非常严重。永远21频繁关店,ASOS、Topshop、New Look输给中国,Zara和HM失去风光。去年,我们在《中国消费者正在加速淘汰快时尚中的掉队分子》报告中做了很多分析。
ze:15px;">国际快时尚品牌加速落幕,国内消费主力军正在消费升级,这实际上给到了本土快时尚品牌加速抢占市场份额的机会。不难留意到,在国潮崛起背景下,李宁、安踏和江南布衣等本土服装品牌开始抢占年轻消费者的心智,线上也出现了一批强调生活方式的新锐原创品牌。此外,在中国,拥有快时尚供应链及反应速度的跨境电商品牌如SHEIN、细刻等,开始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
对于这些外部环境的转变,李明光认为,不是快时尚模式不行了,而是国际快时尚品牌在面对消费者时,是否做出了变革和创新,让产品变得更好。
“我们紧跟大趋势,在设计、品质上花了很多的的资源和精力,以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所以我们的增长还是非常好的。”李明光说。
至于在开拓海外市场时要面对来自SHEIN、细刻等的威胁,李明光提到是网购的发展,物流等基础设施的进步,让这些中国优势的供应链品牌在全球受到关注,而疫情加速了整个过程。
“但SHEIN、细刻是超快时尚品牌的定位,客单价约在10美金左右,而UR的客单价是40美金左右;它们供应链更快,更符合传统快时尚的定义;而我们未来会适当调整供应链速度,以‘适度’为出发点来进行产品更新迭代,注重提升产品质量。”李明光说。
李明光讲求的“适度”可以被概括为“快奢”定位。值得提到的是,“快奢时尚”这一提法并非现在才有。在2015年,UR第一次提出该定位。当时,它想追求“更精准的定位”,试图在快时尚和轻奢之间打开一个市场空间。
当然,这样的说法也更像是UR为了摆脱Zara的影子而提出。李明光曾这样表示,“UR的确是借鉴了Zara的模式,中国很多企业也都是借鉴和模仿……但服装行业的模仿会有让人看不起的感觉。我们想做独一无二的UR。”
“以最快的速度,最合理的价格,让消费者享受到最新的潮流”是印在UR宣传册上的品牌理念,用李明光的话来说,就是如何把最新潮流去快速转化———也被UR视作品牌基因。在李明光看来,国际快时尚下行的趋势及市场竞争加剧的状态,给品牌在设计、生产和供应链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UR向界面时尚提供一组数据:目前UR的设计研发团队接近500人的规模;2017年,UR将自有工厂悉数卖出,转而与第三方供应商合作,而供应商主要分布在广东周边,也涵盖浙江、苏州等地,数量接近200家;其现在的上新时间为每周二和周五,上新量为每周100至150个sku,而且出于“快奢”定位的长远考虑,它并不打算上新过快。
但是,对于UR所谓“快奢”的定位,消费者是否会接受并为之买单是个问题。
界面时尚检索知乎、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的评价发现,在产品设计、质量、性价比以及品牌故事附加值上,消费者对于UR都还是有不同的质疑和期待。
比如,在知乎“如何评价UR这个品牌的衣服?”答案里就有着“整体衣服的质量不错,风格也比较轻职场;现在为了获得更广泛的用户群,牺牲了品牌风格;门店越开越多,质量却越来越差”等类似的评价。
上货时间快、价格亲民、紧跟潮流,曾是激发消费者购买快时尚品牌的三大特质,当跑马圈地的扩张红利消失,在避免和Zara越来越像,同时又要保本“快时尚”的基础上,UR似乎通过“快奢”的定位找到了新路径。但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让年轻顾客持续保持忠诚,UR还需要不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