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项目质量分析法的分析思路 项目分析法

"如果你想说服别人,你应该诉诸利益,而不是诉诸理性。"

本杰明富兰克林——

《穷理查年鉴》

清水园实景

00 背景信息

2018年,熟悉的业主朋友上门找大白做结构顾问。

本文源于整体咨询意见书中的塔楼基础分项。

目前,该项目已接近完成。考虑到近两年材料成本的巨大变化,有些成本数据是隐藏的。

本工程为沿海多栋22 ~ 23层高层剪力墙房屋,地下室满层。总建筑面积约10万,总建筑高度近80m。

各岩土层的岩性及分布规律一般描述如下:

其他填充:

灰黄色,松散,填料主要由细砂、少量垃圾和耕土组成,回填时间约一个月,自重固结未完成,回填未被系统碾压,密实度差。

均匀性差。


②细砂:


灰黄色,湿,密实状(顶部2.0m左右为中密状),该层全场均有分布,厚度在7.70~15.30m,层顶埋深0.00~1.00(高程2.86~6.57m)。


③粉质粘土:


灰色,稍湿、软~可塑状。该层主要于场地内零星分布,层薄,厚度在0.90~3.10m,层顶埋深9.10~10.30m(高程-6.31~-3.35m)。


④残积砂质粘性土:


褐黄色,可塑~硬塑状。该层于场地内仅个别钻孔缺失,层厚一般在1.40~11.30m,层顶埋深8.10~15.30m(高程-10.14~-2.66m)。


⑤全风化花岗岩:


褐黄色,中粗粒结构,散体状构造,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该层全场均有分布,层厚在1.2~11.30m,层顶埋深12.0~21.20m(高程-16.88~-6.40m)。


⑥土状强风化花岗岩:


褐黄色,中粗粒结构,散体状构造,该岩石为极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该层场区均有分布,层厚一般在0.60~20.00m,层顶埋深17.10~30.80m(高程-25.84~-10.55m)。


⑦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


褐黄色,中粗粒结构,碎裂状构造,风化显著,但有一定的结构强度,该岩石为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该层场区均有分布,厚度为0.50~12.80m,层顶埋深19.90~40.70m(高程-35.68~-13.43m)。


⑧中风化花岗岩:


褐黄色,中粗粒结构,该岩石为较硬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级。该层高层钻孔基本揭露至该层,最大揭露厚度为7.0m,层顶埋深20.40~49.7m(高程-29.11~-45.38m)。


场地地下水对砼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砼中钢筋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对具中腐蚀性,地下水对钢结构具中腐蚀性。场地地下水位以上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经与业主沟通,尊重当地工程习惯,仅对预制桩方案进行比选分析。


同时,由于场地禁止锤击桩施工,考虑到细沙层密实度高且厚度较厚(约8~15m),静压沉桩可能存在困难,建议业主先行试桩PHC 500-125AB普通管桩,同时在意见书中考虑引孔工艺与费用。


以下是意见书正文:


01 桩型对比


承载力计算根据以下计算公式,其中,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Ra:


土层参数根据地勘报告表取值,如下图所示:


▽ 桩基设计参数表


根据地勘报告,②细沙层为中密~密实,承载力高且无液化情况,与地勘单位沟通后,取消了该层的负摩阻力系数。


土层厚度根据桩端持力层及地勘剖面取值,计算剖面取28-28剖面的ZK81。


△ 工程地质剖面图


该孔点的岩土层分布、厚度及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取值见下表:


▽ 桩基方案对比表


各方案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计算过程如下:(桩顶标高暂按黄海标高1.0考虑)


方案一:


采用引孔+PHC500-125AB桩,引孔过9.4米厚的②细砂层,以⑥土状强风化层作为持力层,进入持力层不少于1米,此时桩长约为22米。


求得单桩承载力极限值:


Quk=3.14×0.5×(5.4×70+2.4×48+5.3×90+9.0×100)+3.14×0.252×8000=4500kN


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Quk/2=2250 kN 。


方案二:


采用植桩+PHC800-130AB桩,植桩引孔深度27m,以⑦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作为桩端持力层,进入持力层不少于1米,此时桩长约为23米。


此时,PHC 800-130AB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考虑以桩身承载力进行控制,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6000 kN。


方案三:


采用引孔+PHC(C105)600-130AB桩,引孔过9.4米厚的②细砂层,以⑦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作为桩端持力层,进入持力层不少于1米,此时桩长约为23米。


求得单桩承载力极限值:


Quk=3.14×0.6×(5.4×70+2.4×48+5.3×90+9.2×100+1×120)+3.14×0.3^2×12000(估算暂定,建议与地勘单位确定)=7400kN。


考虑进入碎块状后,单桩承载力上升较快,按桩身强度反推的Ra=6087/1.2/1.3=3900kN。


按本地区经验,市场上静压桩机的最大压桩力一般在7500kN以下较为常见。


暂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3700KN。可满足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以上的压桩力需求,且C105桩身耐打性较高,更适用于本项目。


方案四:


采用引孔+PHC800-130AB桩,引孔过9.4米厚的②细砂层,以⑥土状强风化层作为持力层,进入持力层不少于1米,此时桩长约为21米。


求得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Quk=3.14×0.8×(5.4×70+2.4×48+5.3×90+7.8×100)+3.14×0.4^2×8000=8400kN。


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Quk/2=4200kN。


考虑800直径桩较超高强600直径桩的承载力提高不多,每千牛承载能力并无优势,且同一墙下布桩相对困难,故建议不采用该方案。


02 基础方案比选


根据地勘报告,现对下列四种桩基方案做经济技术性对比:


方案一(原设计方案):


使用管桩PHC 500-125AB防腐管桩+引孔穿②砂层,以⑥土状强风化花岗岩作为桩端持力层。


由于设计周期短,设计方先初步提供了塔楼基础平面布置,如下所示:


△ 方案一:管桩PHC500-125AB+引孔法


方案二(可选方案):


考虑采用管桩PHC 800-130AB采用植桩法,以⑦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作为桩端持力层。


平面布置如下图所示:


△ 方案二:管桩PHC800-130AB+植桩法


方案三(可选方案):


考虑采用超高强管桩PHC (C105) 600-130AB防腐管桩+引孔穿②砂层,以⑥土状强风化花岗岩作为桩端持力层。


方案三:超高强管桩PHC(105)600-130AB+引孔法


03 经济性和工期对比


本工程桩基采用引孔部分,浅层砂层引孔可考虑使用长螺旋引孔,造价约为50元/m,大直径桩引孔费用按75元/米。


植桩法部分,引孔费用取150元/米,持力层加上硬岩成孔增加费用500元/米。


植桩费用为:150x22+500x1=3800元 。


经济对比见下表:


▽ 经济性对比表


04 结论与建议


综合考虑技术性、经济性与工期,建议如下:


原方案布桩密度大,布桩系数达到6.5%,挤土效应明显,可能导致后期沉桩困难,承台混凝土方量大,故综合造价较高。


方案二单桩承载力较高,减少布桩数(较方案一减少60%),施工过程采用旋挖方案能大幅度减少挤土效应;承台混凝土方量也最小(较方案一减少50%以上)。估算总造价可较方案一节约30.2万元。


但是,为了发挥桩身承载力,该桩型对桩端土层(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的要求较高,土层深度变化对造价影响大。建议若塔楼下碎块状土层较浅,亦可考虑采用该方案。


方案三桩基础施工便利性,桩数较方案一减少40%以上,且工期最短。每千牛承载力的造价最优,承台混凝土方量比方案一减少15%。总造价较方案一节约21.6万元。


实际布桩后,布桩系数仍有5.7%,较原方案有所缓解,但仍然存在挤土效应。建议除引孔措施外,设计图纸中应明确建议减少挤土效应的其他施工措施。


综合各种因素,初步建议采用方案三(引孔+超高强PHC(C105)600-130-AB)作为塔楼的基础方案,以⑥土状强风化层或⑦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作为桩端持力层,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05 实施方案


后经业主调查发现,当地压桩机的最大压桩力难以满足超高强管桩的施工需要;且经后期现场试桩,普通管桩沉桩较为顺利。因此,确定采用PHC-500-125AB桩进行施工。


大白对方案一进行了优化调整,如下图所示:


△ 优化方案:管桩PHC500-125AB


未注明承台厚度1200mm


设计方接纳了优化方案,结合上部优化成果,主楼基础实施方案如下图所示:


△ 主楼基础施工图


大部分承台厚度1200mm,少量1300mm


估算相较于方案一,单塔楼共优化减少桩数28根,承台混凝土用量节约近34%,节约基础造价近40万元。


基础设计参数建议(略)


地下室基础方案分析(略)


沿街商业基础方案分析(略)


成果汇总(略)


06 点评与鸣谢


一般情况下,就算预留了引孔等施工措施费,现场都会先直接沉桩,尽可能“节约”掉这块费用。


根据以往经验,深厚砂层中静压普通管桩可能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直接压桩的爆桩率升高;二是有较高概率无法穿透砂层。


据了解,超高强管桩桩身强度高,有无引孔穿透6-7m厚粗砂层的实际案例,故试桩后存在节约引孔措施费的可能。同时,在方案比选中预先计入引孔费用,会相对稳妥。


这是意见书中推荐超高强管桩的部分逻辑。


对于类似案例,建议按普通管桩——超高强管桩——普通管桩+引孔——超高强+引孔的顺序进行分阶段试桩,以合理确定基础方案。


感谢业主的认可与全程协助,感谢设计方的密切配合,由于各方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整个沟通过程非常愉快与顺利,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感谢郑小文总为本文提供了帮助,特此鸣谢。


本文来源于构思结构,仅作分享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