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回澜听涛
青岛是青春之岛,是创业之城,是城市中的“独角兽”。
创业是青岛的现状。
去年以来,青岛直面“向深圳学习、赶超深圳”的短板,瞄准市场化、法治化,瞄准开放创新改革的内在机制,面向新一轮城市竞争,以市场的逻辑和资本的力量,开启“二次创业”。15个攻势、平台思维、生态思维、意识培养、顶层倾听、顶层协调、顶层推进等一系列富有创意的“青岛战术”为青岛带来了改革新思路,拓展了新发展空间。
中共青岛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创业城市的十条意见》,明确提出要汇聚天下英才,建设青年之岛、创业之城。创业城市正在成为青岛一个全新的IP。
图片来源:微信微信官方账号“青岛蓝谷”
在青岛,创业就是为所有员工创业。参与者不仅是决策者和企业,也是已经走上“创业”道路的“官员”。比如庐山湾畔的蓝谷,功能区改革后,青岛蓝谷管理局整体“转型”为“创业团队”,用市场的眼光重新审视自身定位,用资本的力量盘活优势资源,用拔尖战术推进项目和投资.
山海之间,青岛蓝谷的“官方创业团队”与市场玩家高质量发展的“伙伴”。
用市场的逻辑重组
“创业团队”
金融产业事业部、高端服务业事业部、信息产业事业部、海洋科技装备产业事业部、海洋生物产业事业部、科技创新部、众创服务业事业部.只看名字,感觉像是在看某个企业集团的部门设置,但这其实是青岛蓝谷管理局的部分部门设置。
按重点行业设置部门、安排分工,符合青岛发动15次攻势的逻辑。分工之后,专业化与提高效率的整体协同一致。但由于条块分割,很多部门不与上下左右互动,工作不协调。根据产业需求优化政府内部的部门设置和工作流程,注重产业需求中的分工,注重政府服务中的协同,是市场逻辑指导下的创新改革,使蓝谷的“创业团队”在组织结构上与市场精准对接。
有了专业的分工和岗位设置,才能让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事、靠专业的人解决专业的问题。
例如,蓝谷科技创新部
ong>,就可以在科技创新这个大主题下,打破传统部门分工下人力、物力、财力等政务资源割裂的现象,打通产业所需的各个环节来为科创服务。众所周知,青岛的海洋科研基础雄厚,蓝谷正是青岛海洋科研的主阵地,但与科研力量不匹配的是青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依然较弱。专业的科技创新部,就要通过综合配置政务资源,瞄准从科研成果到市场成果的全链条,来产业上专业、政务上协同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链条源头,蓝谷要打破限制转化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源头活力,保证“有得转”。因此科技创新部提出通过成立产业化平台公司的方式,解决研究院事业单位身份限制问题,探索以市场化方式实现自造血。目前川大已成立产业化平台公司,武汉理工、天大、西工大、上海技物所、中船725所等均在积极推进。同时院所的绩效考核中,也将逐步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主责主业,用考核引导成果转化。

在链条中游的渠道上,则要依托“官方”在资源协调上的优势,拓宽对接渠道,保证“接得住”。因此,蓝谷主动登门拜访市科技、工信、市场、民营、民盟青岛市委、工商联、军民融合办等部门,链接全市优质企业;协同即墨区建立146家规上高企数据库,发挥即墨产业优势;接入市场平台,与卡奥斯、柠檬豆、万链等平台型机构合作,探索以大数据技术推动院企精准对接。

在链条下游的成果落地上,要打通市场供需两侧,搭建转化平台,保证“转得顺”。因此蓝谷发起成立青岛海洋创新创业联盟,吸纳涉海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49家单位,搭建了立足蓝谷、辐射全市全省全国的协同发展平台。联盟联合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征集国内外成果1200余项、企业需求300项,引进高端服务机构20家,举办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15场,600余人次参会,极大促进了院企交流。

用市场的逻辑安排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事,成为蓝谷激活市场机制、吸引市场资源的 “打法”保障:
目前,蓝谷实现技术交易额1.57亿元,超出去年全年交易额,其中横向合同约占80%;前三季度新签约项目160个,总投资46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2%和90%,其中,投资过20亿元项目8个、过亿元项目39个、世界500强项目3个。
用资本的力量放大资源优势
善用资本的力量,是青岛自去年以来“创业”的最宝贵经验之一。在蓝谷专业分工与资源协同并重的部门设置中,专门设置了金融产业事业部,也能够看得出对资本力量的重视程度。
无论人才实现自身价值,还是产业实现高速发展,都离不开资本力量的撬动。以投资未来为生的资本,本身也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参与者,既从资源配置中得利,也是最高效精准的资源配置手段之一。

同时,资本与科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风险投资支撑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又反向吸引风险投资集聚。蓝谷作为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动机自然格外重视资本的力量,特别是以基金为代表的风险投资行业。
2020年,蓝谷确定了以基金为核心推进金融产业发展的工作目标,并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制定了《青岛蓝谷管理局促进金融业发展暂行办法》,从落户奖励、财税支持、人才引进和鼓励社会化招商等多方面、多维度为金融发展助力。同时推出“蓝谷金桥”系列融资对接活动。
截止目前,蓝谷共落地注册投资类金融主体151家,注册资本金突破200亿元,达到203亿元,实缴规模超过15%;其中超过20余家基金管理机构通过市区两级金融局预核验,2家完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

蓝谷金桥系列之海洋Alot项目专场融资对接会
资本力量在蓝谷的聚集,也开始让资本的放大效应在蓝谷的海洋优势上显现。
政府引导基金成为蓝谷的资本杠杆,参股设立了青岛海洋创新产业投资基金、青岛市海洋新动能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青岛鲁信现代海洋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青岛海检航创检验检测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四只以“海洋创新产业”为核心的基金,基金总规模135.5亿元,主投涉海企业、海洋检验检测行业,与深创投合作的海洋产业基金、与仙瞳资本及石药集团合作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正在设立过程中,预计年底完成首期出资。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一号"养殖工船效果图
资本力量也以极高的效率转化为了蓝谷的产业力量。
国信基金和中船集团北船重工合作打造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一号”养殖工船,已列入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2020年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试点项目;国信基金与东方海洋公司合作的青岛国信东方循环水养殖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实现量产的三文鱼(大西洋鲑鱼)陆基循环水养殖项目。
资本力量,正在撬动蓝谷的海洋资源、放大科研优势。
顶格战法全力推进项目落地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增长,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动能。在青岛城市发展到了爬坡过坎的当下,每一份潜在的动能都值得顶格支持。
在蓝谷,这种顶格首先表现在对于重点项目的顶格组织关注上,这也是“青岛战法”在蓝谷的实践——“述理论、述政策、述典型”,通过“三述”掀起一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革命,激发和调动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
“大项目支撑明显不足、项目推进浮于表面、国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腾地拆迁堵点问题较为突出、考核导向没有完全树立、上下沟通还不够积极主动、部门文化建设参差不齐!”
这是9月17日举行的一场“三述”专题活动上,青岛蓝谷管理局局长、党委副书记肖焰恒“撕开”伤疤直面问题的发言。用最顶格的组织活动剖析蓝谷存在的发展问题,项目推进显然是得到顶格关注的重点。

青岛蓝谷2020年第四季度攻坚行动动员大会
与此同时,项目推进也是蓝谷的“一把手”工程,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
青岛蓝谷将10月份作为“海洋攻势”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月,顶格推进项目建设活动密集进行,总投资近百亿亿元的20余个“海洋攻势”项目集中开工。
10月15日,即墨区委书记、青岛蓝谷管理局党委书记张军在即墨宾馆主持召开即墨和蓝谷部分项目落地专题调度会。
10月9日,青岛蓝谷管理局召开2020年第四季度攻坚行动动员大会,肖焰恒从考核指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观摩、腾地拆迁和项目开工四个方面对攻坚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10月12日,肖焰恒主持召开蓝谷重点产业项目专题调度会,听取了34个重点产业项目进展情况汇报,逐一部署下步工作。
10月19日,肖焰恒带队到青岛网易联合创新中心项目、小岛湾北岸海岸带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建设项目调研,针对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进行现场交办。
10月30日,青岛蓝谷 “海洋攻势”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北部码头工地举行,总投资122亿元的24个“海洋攻势”项目集中开工,其中重大科研平台及产业类项目7个,总投资额70亿元;海洋文化旅游及景观整治工程项目6个,总投资额34亿元;民生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1个,总投资额18亿元。
数据能够说明顶格战法的市场吸引力:
今年前8个月,蓝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87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产业类项目完成投资70.36亿元,同比增长8.7%,占比达到56.8%。

青岛蓝谷举行2020年“海洋攻势”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功能区改革一年来,山海依旧,但蓝谷早已脱胎换骨。“别老在单位待着”成了蓝谷管理局上下的共识,每个部门都被分派了院所和企业,对接好需求、转化出成果、孕育出动能才是真正的KPI,市场逻辑正在把人从机关往市场“赶”;频频出现在蓝谷的除了科学家、研究员,还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和企业家,项目路演正成为这里每天的日常,资本的力量正在发挥作用;各类商协会以及海洋科技创新联盟,配合数百亿的产业基金,平台的乘法效应,正集聚成海洋产业的动能……
这就是青岛“创业故事”的缩影,这就是黄海之滨、山海之间的“官方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