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4月30日,在宿城区返乡创业联盟经验分享会上,两个消息引爆了观众:一是今年3月中旬,该区入选全国90个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试点地区之一。“,全省只有4个;第二,这个由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自发创建的空间联盟。是全省第一个返乡创业联盟。宿迁市定向标签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人程青欣喜地说,先导区的建设让她对创业更有信心,创业联盟让她在创业路上倍感孤独。归根结底,现在是回国创业的大好时机。
宿城区委书记裴承谦介绍,宿城区是全省“三农”比重最大的地级市主城区,连续多年有1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要么成为熟练的工业工人,要么自己创业,在国外拓展事业。“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鼓励和吸引他们回乡创业,将极大地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回国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这让创业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宿城区搭建返乡创业者绿色通道,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前置许可事项由近200项精简至7项;打造区村三级返乡创业载体,加快构建群众创造空间,让返乡人员拎包创业;设立3000万元创业扶持引导资金,发挥5000万元中小企业应急资金“周转池”作用,与江苏银行合作设立“小微创业贷款”,发放1.2亿元创业贷款和600万元贷款贴息,为返乡创业者提供政策优、服务好、活力强的创业环境。
归国青年王浩尝到了甜头。“没有区里的支持,我的创业之路会很艰难。”王浩说:“我回老家创业时,区里奖励了我这个10万元的创业项目;2015年2月,帮我解决了一笔5万元的无息业务贷款。这笔钱帮助我度过了企业发展最困难的时期。”目前,王浩的宿迁家族拥有西施科技信息有限公司,在苏北建立了商业网络,开启了创业时代苏北婚庆市场的私人定制模式。
如果说配套措施是职能部门推动返乡创业的具体体现,那么更直接的创业动力则来自于区委、区政府的“红头文件”。宿城区在招商引资方面给予返乡创业者同等力度的支持和鼓励,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乡镇“一村一品一店”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0101《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着力构建具有宿城特色的创业支持体系,让返乡创业者回来、留下、成功。
让很多创业者感到温暖和津津乐道的是,市人社局和宿城区按照“打造园区集聚项目、建立中央帮扶项目、建立机制保障项目”的理念,依托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合力打造宿迁返乡创业示范园区。园区税务、工商登记、创业培训等服务全部在平台办理;减税降费、降低保险费率等优惠政策向平台倾斜;租金、水电、网络等设施集中在平台上,努力打造返乡创业的“梦想工厂”。去年,园区投资2000万元进行升级改造,建成4.5万平方米
同期入驻的宿迁广普照明有限公司,园区免费提供厂房1700平方米、创业扶持资金3万元,2015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
新常态下,迫切需要引导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返乡创业。宿城区委副书记、区长张辉说。该区充分挖掘乡村、乡土、乡村魅力的潜在价值,发展休闲农业、林下经济、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创业空间。区人社部、农委、妇联等10家单位率先突出小网店、小工厂、小农场、小物流、小服务“五小业务”,广泛动员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失地人员等10类主体,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
“我们成立了合作社,带动周边50多户农民养羊致富。”宿迁玉环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伟说。2012年,李伟结束了多年外出打工的生活,回到宿豫区罗威乡从事现代农业。企业于2012年10月开工建设,2012年底投入使用,仅用了两个多月。与传统的一季稻一季麦种植模式不同,李伟流转的50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大麦和玉米,一年三季的产量不仅满足了公司自己的一万多只羊。
青贮饲料需要,富余部分对外出售,供不应求,合作社农户年人均可增收4000元。日益火爆的电子商务产业也成为返乡人员创业重要渠道。在2013年获评“中国淘宝村”的耿车镇大众村,全村963户村民中,从事网络创业近600户,创办实体店100余家,去年实现销售金额近3亿元,耿车镇也被评为“中国淘宝镇”。据统计,该区电商经营户突破1.3万家,年电子商务交易总额40亿元。
在宿城区人社局局长王光宇看来,返乡创业人员日益增多,缘于其生长土壤地厚实。对返乡创业者来说,创业园区、众创空间就扮演着土壤的角色。特别是近两年,遍布宿城各乡镇的创业园区,就有了集体爆发的苗头。如今,更多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2015年10月,宿城区返乡创业联盟在全省率先成立,创始成员单位82个;耿车镇电子商务众创集聚区获批省级众创集聚区试点单位。
截至2015年底,宿城区返乡创业人员达1.8万人,创办各类实体和电商企业1.2万个,带动3.8万人就业,实现产值60亿元,利税3.1亿元、对全区经济贡献率超过20%。(陆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