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字|投资人、作者|刘
2021年以来,为解决老年人这一互联网弱势群体的上网问题,工信部开展了适应互联网应用老龄化和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
新闻、交通、金融、社交、医疗、通讯、购物等日常应用。都在转型范围内,手机应用适应老龄化已经成为社会趋势。
流量焦虑下的新产物——“网瘾老年”
政策出台的背景,是由于互联网加速普及和深化的社会背景下,老年人的无奈和焦虑。随着社会云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会使用手机的老年人的正常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
我想进入公共场所,但我已经让出示健康码变得困难;去医院看病,准备现场挂号,被告知源头已经网上预约好了;本来准备上网获取新鲜信息,但是因为错过了看不清楚的小图标,下载了其他软件。
一方面是“抛弃”,另一方面是“收获”。那些学会了使用互联网的老人,因为缺乏基本的网络素养,或者沉迷于互联网,或者深陷各种骗局而无法自拔。
以前大家都讲“青少年网瘾”,但老年人要上瘾,网瘾不亚于年轻人。
QuestMobile发布的《银发人群洞察报告》显示,银发族的移动互联网平均使用时间从2017年12月的98小时增加到2018年12月的118小时,同比增长20.7%。从数据来看,银发族每天要花近4个小时上网。
《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超过10万老年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10小时。可见这些老人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盯着手机。
为什么老年人对网络如此沉迷?
抛开平台引流、营销推广等商业因素,最深刻的原因在于老年人的孤独感。
现在的年轻人结婚后都喜欢和父母分开住,随着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年轻人为了生活压力不得不努力工作,从而忽视了父母,导致国内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据统计,在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中国城镇空巢老人的比例从42%上升到54%,而农村空巢老人的比例从37.9%上升到45.6%。2013年,我国空巢老人人口超过1亿。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相继老去,2030年我国空巢老人数量将增至2亿多,占老年人总数的90%。
收割中老年的“五重”套路
,当孩子没有时间陪伴的时候,用互联网来填补老人的孤独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值得鼓励的。但问题是,老年人缺乏辨别能力、认知能力等基本网络素养,使他们“有所收获”。一位网友说,自从父母开始使用互联网,吃什么不吃什么,甚至和别人相处的方式,都取决于微信和Tik Tok推给他们什么样的内容。他们宁愿相信互联网,也不愿听孩子说话。
有网友说,父母现在成了“谣言的传播者”,离奇又弱智,但父母总喜欢转发和相信。而如果你跟他们讲道理,他们不仅会听,还会骂你不讲道理。
有网友吐槽,父母一辈子省吃俭用,却在一些保健品或者保健课上慷慨解囊。为了这件事,我和父母吵了好几次架,可老人不听我的话,把自己的动作搬到了地上。后来我避免买东西,就买了偷偷放好。
按照危害程度,我们将“有毒”内容进行了五类分级:
爆款鸡汤是“长寿还是短命。40岁以后有这四种表现,一目了然“和”这三个习惯都是
在喂养癌细胞”、“吃南瓜子还有这效果,早知道就每天吃一把了”、“用醋泡过这三样东西有益健康,一定要给亲人看”……配上“专家解释”、“教授分析”,噱头十足,老年人想忽略都难。如何收割老年人,已经成为了一套成熟的套路。科技媒体“懂懂笔记”曾报道,一位前营销机构的文案写手李乔讲述,引发中老年群体热烈转发的视频和文章,基本都是出自90后、95后之手,他们每天开会探讨中老年群体爱看什么,如何把社会热点融入他们喜欢看的内容中去。
有意思的是,现在相当一部分中老年妇女开始迷上了阅读网文小说。
原本以为,这些让人脸红心跳的文字是青春期小女生美梦,可谁曾想到,妈妈们亦有一颗“少女心”,为“霸道总裁”所倾倒、所折服。
不少读书类APP,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趋势。以“番茄小说”为例,新用户注册时可选年龄和性别,选择50岁以上女生后,打开首页推荐榜里,几乎都是总裁文系列。
前段时间,演员秦海璐就因痴迷总裁文上了微博热搜,她透露自己每天都会看,还总结出一套总裁文的套路:十个总裁九个金融巨鳄、八个不近美色。网友点评:一听就是总裁文十级学者。
总体而言,前一级的“爆款鸡汤”杀伤力还算小的,也就是让父母们沉迷,或者一定程度影响家庭和谐(爸爸们可能会不太高兴)。但下面的这几级,就会直接贻害爸妈们的精神、身体健康了。
- 反智谣言
老年人,成为了各类谣言最容易攻破的一个群体,而他们本身,也成为了谣言的转发者和助推者。
“多吃点洋葱,每天吃一颗,血管刷得特干净”、“泡过的木耳隔夜容易吃死人”、“多吃醋,降血压的”、“猪肝不能吃,全是重金属”......
有些谣言是打着“养生保健”的旗号,推出一些“值得收藏的偏方”,但这些偏方无用已经是万幸了,不少中老年甚至因此进了医院。
此前一条微博在网上疯传,收获了36.9万赞和2.9万转发。博主吐槽自己的妈妈已经给爸爸尝试“白醋泡大蒜能治新冠”、“干树根能治偏头痛”等食疗方法了。(突然觉得爸爸有一丢丢可怜?)
更夸张的是,还有大爷误信“把大蒜塞进耳朵能治炎症”,导致要去医院取出;有大妈听信“敌敌畏能去头虱”,结果这一试就进了ICU。
- 精神荼毒
这些信息包括扭曲三观的“土味”说理,上知天命、下通人情的八卦绝学“招招致命”,更夸张的,还在给老年人灌输“养儿女无用”“十个儿子九不孝”“靠子女不如靠自己”“子女都啃老”等歪说邪理离间家庭关系。
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有些老人真的开始觉得自己的儿女不孝,并指指点点。
- 诱导消费
各类营销的终极目标还是变现,为了掏空爸妈兜里的钱袋子,营销号们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最常见的操作是安利广告,以分享文化历史、养生知识的名义,兜售形形色色的保健品,有的还会给予返佣。
据河南商报报道,2020年11月,郑州一名男士刷抖音时加了一位“美女”好友,在对方的极力推荐下,他购买了价格不便宜的保健品,最终,警方侦查发现,这些所谓的药品全是假冒伪劣产品,还含有有毒物质。据嫌疑人供述,这些保健品通过网络以每盒50元左右的价格购进,再以每盒500元以上的价格售卖。该公司成立仅20天,非法销售营业额已达18余万元。
此外,卖课也是花招之一。比如一篇养生文会附上二维码,以进群免费学习艾灸课程的噱头吸引老年人进群;进群之后,还会引流至学面诊、学刮痧、学脾胃调理、学穴位、学拔罐、学肩颈调理、学推拿等其他矩阵号,各公众号之间互推互引,总有一款能收割到你的父母。
- “杀猪盘”骗局
这已经不只是道德层面的瑕疵了,已经上升到违法犯罪的边缘。
“马云团队要帮穷人致富,只需交上1700元入场费,就能在1个月后收获数千元的收益”,以及“假靳东卖贵妇膏、100元一瓶买一送一”套路等进一步骗取老年人钱财。
此前,公众号“南方周末”报道了一个迷恋上“马云”的老太太,义无反顾要给“马云团队”送钱。“马云”不断洗脑老太太:“我们有的会员70岁都能月入过万”、“坚持就是胜利,等你赚到钱,儿子就会理解你了”。
直到记者报道时,老太太还在积极给“马云”转账。就算孩子扣着自己的身份证和银行卡,老太太甚至当掉自己的首饰都要转账,除了1700元的入会费,老太太还从社保中取出了2000元,加上当首饰的钱,老太太前前后后至少给骗子转了5000多元。
2019年上半年,腾讯110平台共受理中老年人受骗举报量超过两万次。其中,97%受骗的中老年人曾遭资金损失,涉案金额从百元到数万元不等。
即便是在互联网发展较早的发达国家,这种情况仍然难以避免。
2019年3月,美国司法部宣布将对针对老年人网络欺诈开展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打击,预计涉案金额超过7.5亿美元;2018年全日本受害者为65岁以上老人的网络诈骗共计12867件,占全年网络案总数的78%。
银发经济,不应只是金钱价值的榨取
老年人“被抛弃”“被收割”,恰恰反映了互联网巨头们的流量焦虑。
经过了十来年时间的发展,微信用户突破12亿,抖音日活超6亿,用户增长见顶,移动互联网发展至成熟期,同样也是瓶颈期。
在此情况下,作为最大潜力市场的老年人群体,自然成为了巨头们的兵家必争之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非网民规模达4.16亿,而这个群体中,60岁及以上年龄段人群占比为46.0%。
在流量焦虑下,平台们都是在想方设法的抢用户、抢时间。让用户“上瘾”似乎成了很多产品量化考核的标准,按平台用户量、用户使用时长排名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
算法捕捉喜好、单列信息流投喂、碎片化内容无需深度思考……一系列的产品设计原理都在想如何能让用户多停留一会儿。
相比年轻人,缺乏对互联网认知的老年人们,自然更难有招架之力。
响应国家要求,各大 APP 陆续宣布推出适合老年人的 " 大字版 "。比如,滴滴在年初推出了 " 滴滴老年版 " 小程序;支付宝上线了 " 长辈模式 ";百度推出了 " 大字版 APP",不仅字体变大,还集合了老人常用的听广播、学广场舞等功能。
所以尽管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适老改造,但这些应用其实依然是换汤不换药,有网友评价其为“真敷衍、假改造”。
一方面,“大字版”只是停留于表面。放大的字体只会在首页出现,一旦你点击应用进入二级页面,或者进入服务号、应用程序,字体便会恢复到常规模式。
另一方面,“大字版”的老年应用,夹杂着各种广告。每刷几分钟视频,各种广告就会轮番出现。除了电商之外,还有来自祛痘平台、装修平台等广告。此外,分享得红包、看视频赚金币、邀请好友赚佣金等功能也是令人眼花缭乱。
这种态势,不得不令我们忧心忡忡。因为展望未来,我们必然将迎来一个“加速老去”的社会。
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 60 岁及以上的人口超过了 2.5 亿,占全部人口的 18.1%,预计到 2035 年,我国 60 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 4 亿人,约占届时人口总数的 28%。
这意味着,银发经济,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风口所在。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4-2050 年间,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规模将从 4 万亿增长到 106 万亿元左右,占 GDP 的比例将增长至 33%,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如何在发掘经济潜力的同时,也能兼顾必要的道德与伦理,将成为商业社会的一大痛点。
毕竟有一天我们终将老去。现在我们如何对待老年人,未来我们也将被同样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