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大学生创业新颖的点子 大学生科研项目选题

作者:王爱国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如何让本科生走近并热爱科研?这是很多老师都会认真考虑的问题。在我看来,本科生的知识储备是有限的,所以首先要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然后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科研更有兴趣,从而享受科研。

结合我在安徽建筑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自己的体会。

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走近科研

CDIO(概念-设计-实施-操作)工程教育模式是以完整的项目研发(构思、设计、实现、操作)为载体,系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使学生与科研紧密接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该模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复杂问题的呈现和分析;第二阶段:复杂工程问题的设计解决方案;第三阶段:利用现代工具研究复杂的工程问题;第四阶段:正确评价复杂项目的问题,解决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了解其责任。

从大二开始,学校每学期都会有新的CDIO课程。我主要是指导大三最后一学期的CDIO—— 《水泥基材料综合设计》,以2016级本科生为例,科目是《地质聚合物基珊瑚骨料生态混凝土的设计与制备》。

在工作中,我先让学生找出问题,和学生确定学科方向后,指导学生进行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生态混凝土的进展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设计方案,让学生用实验室的原材料制作产品,固化一定年龄后测试其性能,最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制备性能良好的珊瑚骨料生态混凝土,比较不同胶凝材料、不同骨料粒径分布、不同外加剂材料对珊瑚生态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经过一个学期的CDIO练习,学生们学到了建筑材料的前沿知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全面,制作了实物,解决了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科研兴趣。

通过创新训练,鼓励学生认识科研

与CDIO工程教育模式不同,大学生创新训练更像是一个完整科研项目的训练过程。它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在此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开展文献研究工作;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样品制备;表征和分析样品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最后,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在实验结果和过程顺利的情况下,我会引导学生写论文,积极投稿。大学生创新训练的优势在于我们不为写论文而实验,但项目的出发点是“创新训练”。学生可以大胆探索自己的想法,更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

我会多和同学交流,突破一些思想和技术上的问题。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对科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专利或论文的支持下,学生对科研的认知大大提高。同时,我会建议学生申请硕士,投身于科学研究。

通过毕业论文,推动学生爱上科研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接触到的最完整、最系统的科学研究。我会综合考虑课题组的条件和资源,尽可能给学生前沿课题。

通常毕业论文会在高三下学期进行。现阶段本科生的基础知识体系基本完成,对科研有一定的兴趣和了解。稍加引导,将对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或深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会让学生深入课题组参加小组会议,与研究生充分交流,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按时汇报进度。每周给学生进行多次线上线下的指导,了解学生的想法,安排下一阶段的任务,及时了解学生的动向。在这个阶段,应该相应地提高对本科生的要求,让他们了解科学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和修改要求要更严格,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我更注重提高学生写作的逻辑能力、分析数据的能力、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通过题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在毕业论文初期,学生们通过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可以接触到很多相关的前沿内容,了解科研领域目前存在的一些难题和大家努力的方向。在之后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己对课题的理解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实验方法和利用本科阶段学习的知识,从而体会到利用自己的能力来完成科研工作的成就感。例如,利用现代分析测试仪器探寻材料组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学生可以学习运用相关软件来处理和分析数据。


最后,对实验结论进行总结,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毕业论文完成后,学生对科研领域会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进一步的深造和发展。


此外,我常与学生分享专业前沿领域取得的成果,在授课和指导项目的过程中让学生们主动思考,立即行动,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提高自主思维的能力。指导学生们把时间花在学业上,多看文献,多听国内外学者们的讲座。


在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参加全国混凝土设计大赛、全国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知识大赛等活动,让他们在竞赛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以赛促学中培养钻研精神,增强科学研究的热情与信心。


(作者系安徽建筑大学教授,本报通讯员周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