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香港正挂挂B,香港创业中心B座

6月24日,香港文化促进会与香港大公文慧传媒集团共同主办“抓住“十四五”机遇,在香港文化艺术界再出发”座谈会。会议围绕“十五”计划对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发展的支持、给香港带来的新机遇、国家赋予香港的新定位、如何更好地将香港文化艺术界融入国家整体发展等议题展开。

联络处研究部副主任李冰;全国人大代表、立法会议员、香港文联主席马;香港故宫博物院院长吴志华;林凤山,民政事务局高级经理;全国政协委员、文化促进会会长涂会龙;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大公文慧传媒集团董事长蒋在中;以及近20位文化艺术精英、专家学者、青年和代表通过不同界别的交流,探讨香港在新时代的新定位和发展前景。

李冰(前排左四)、涂会龙(前排左五)、姜再忠(前排右四)、彭宇(前排左三)、吴志华(前排右一)、孙少文(前排左一)、执行董事长马浩文(前排右三)、舒欣(前排左二)、孙艳华(前排右二)等嘉宾出席座谈会

全国政协委员、文促会主席涂辉龙:'s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是香港配合国家发展的光荣使命,也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难得机遇。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香港要找准新定位、承担新使命、展现新担当,向外界展示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向内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未来文化促进会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联系三地青年,积极引导青年了解祖国历史文化,培养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生力军。位于深圳海亚国际中心的“粤港文化科技展示交流基地”和中山海亚中国粤港澳国际中心项目,也将为粤港文化艺术交流项目提供专用场地,帮助香港展示交流优秀文化作品,转化两地科技成果,开展高科技人才等专项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董事长姜在忠:和香港的优势是:一是国际金融中心,财力雄厚;第二,香港人在文化艺术方面有很高的修养和引导;三是具有中西文化交汇的优势,容易激发新思维、新形式。要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的“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他认为有三个目标和标志,一是促进中心,二是创作中心,三是交易中心。“香港只有强大起来,才能承担起文化艺术交流的使命。”

全国人大代表、立法会议员、中国文联香港会员总会会长马逢国: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实施方向是做好香港自身的文化建设;二是看国家,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三是加强大湾区文化建设;四是文化产业升级。他建议政府成立文化局,做好文化交流工作,同时提升文化艺术教育,从教育入手,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的普及。

style="font-size:15px;">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要转变过往只看香港内部发展,要求中央给予政策支持,或聚焦于处理香港与内地关系的思路,树立了解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意识和大局意识;可成立文化局,统筹香港文化发展工作的整合;开拓文化旅游、文化科技、应用新科技、新数码技术,将文化艺术转化为产品用于教育工作、文化传播工作等产业;深入群众,用生活化方式传播中国文化。



文促会荣誉会长孙少文,执行主席马浩文、舒心、孙燕华则分别从文化艺术基础教育,培养新生力量;致力中华传统文化在香港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随时代和时势的新变化、新发展而与时俱进以及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等方面发表看法。


多位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青年及科技界代表亦各抒己见,表达看法。香港美协主席林天行建议在学校的课程中加入对青少年的美育及传统文化教育。中国文联香港会员总会顾问沈平希望透过城市公共设施、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向公众传递艺术。香港中华摄影学会永远名誉会长吴连城希望更多香港人透过对文化艺术的兴趣、研究,组织起来到内地交流。香港油画研究会会长林鸣岗呼吁成立文化局,香港美术学院等机构,建立文化艺术的理论队伍。阜博集团董事会主席王扬斌建议,结合在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力,与国际平台对接,打通文化产业全产业链条,并形成良性循环。深圳北站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首席科学家兼法律顾问陈晓锋希望未来给予青年艺术家和创意人才的配套支持,抓住文化艺术科技话语权,打破西方的意识形态垄断。新媒体发展基金会主席何纬丰则建议多挖掘香港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从本土文化中实现创新性发展。



与会者均表示,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给予香港在文化艺术交流方面的全新定位,不但能令香港进一步发挥优势助力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也能带动香港文化艺术产业发展。香港各界应共同努力,把握机遇,更好地发挥独特优势,向全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讲好中国故事。(总台记者 金东 周伟琪)




(编辑 张柏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