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在家创业,无本创业故事

2001年11月20日,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研究员刘姝威在工作时,两个男人怒气冲冲地来到她的办公室。

其中一个男人说:“你不是关心蓝田吗?凡是关心蓝田的人,我都能想办法找到他在哪里。”

说着,拿出了一份复印件。

这是刘姝威在第16期《金融内参》,—— 《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上发表的一篇600字的短文。

文章写道:

“蓝田股份已经成为一个空壳,没有任何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他们完全依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为了避免遭受严重的坏账损失,建议银行尽快收回对蓝田股份的贷款。”

《金融内参》是中国人民银行主办的内部机密出版物。只有少数相关领导和专业人士有资格阅读。那一期印刷了180份。

现在,这个人可以手里拿着一份副本,要求刘姝威大惊小怪。他自己的能量不应该被低估。

他就是的散文中提到的,前蓝田董事长屈。

曲兆玉说。

“当中国证监会调查蓝田时,银行并没有停止发放贷款。因为你的文章,现在所有银行都不敢贷款给我们。你得杀了蓝田。”

>


没有银行贷款,瞿兆玉向世界500强冲刺的梦想遭遇腰斩。




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也难怪他气势汹汹,不顾身份,亲自找刘姝威对质。




刘姝威没被吓住,坚持认为自己写的都是事实。




12月13日,盛怒之下的瞿兆玉起诉刘姝威“所写文章完全失实,属于捏造事实”,请求法院判令:




刘姝威公开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并赔偿经济损失50万元,同时承担全部诉讼费用。




但实际上,他经营的蓝田股份,也确如刘姝威所说,是靠银行贷款维持日常周转。




他只是不能承认,也不敢承认,否则,蓝田股份就真的死翘翘了。




从1996年到2001年,是瞿兆玉人生中不可复制的高光时刻。




他创建的以养殖、旅游和饮料为主的蓝田股份顺利上市,像一阵龙卷风,强势席卷中国,荣誉和金钱铺天盖地而来。




5年时间,蓝田股份资本扩张360%,主营业务的年收入,从4亿多增加到18亿多。




他志得意满,沾沾自喜,一个男人的成功无非就是干成一番事业,放眼整个中国,他也算独一份。




他自吹自擂,自圆其说,用一张三寸不烂之舌,缔造出一个“蓝田神话”。




洪湖地方大佬、瞿家湾村民、股民……许多人都把他当财神爷供着,只怕他一时出了问题,砸了所有人饭碗。




谎话说得太多,连自己都信以为真,直到不知天高地厚、摸不清水深浅的刘姝威出现。


瞿兆玉本不是个素人,靠一己之力就能玩转整个洪湖经济,区区一个刘姝威竟不让他好过,那大家都别好过。




除了亲自出马,找刘姝威算账,警告她乖乖认怂;




他还安排属下打恐吓电话,发死亡邮件,频繁对刘姝威进行精神打压。




这边,刘姝威面临瞿兆玉的死亡威胁;另一边,不明真相的舆论讨伐,致使刘姝威身处孤立无援的境遇。




蓝田股份的股民很愤怒,眼看着股价嗖嗖涨,赚的钱越来越多,一篇文章就断了财路,这姐们是不是活腻歪了?




《金融内参》一看架势不对,赶紧明哲保身,宣布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撇清跟刘姝威关系。




刘姝威向辖区派出所报案,寻求个人保护,还公开发声,已做好拼死面对的准备。




她又借助媒体,发表一篇2万字长文——《蓝田之谜》。




这次,关于蓝田股份的一切疑点,都被详细剖析一遍。




53岁的瞿兆玉实在想不到,他呼风唤雨这么多年,竟然会栽在一个弱女子手里,死相难看。




2001年,拥有30多万亩洪湖水面、2700多亩耕地、20多个项目,养活20000多名职工的蓝田股份,被一个女人用一支笔、两篇文章拉下神坛。




刘姝威因此被称作“中国最不敢惹的女人”之一。




蓝田神话覆灭,瞿兆玉维持5年的高光人生自此暗淡失色。


1948年,湖北省洪湖岸边,瞿家湾的农户瞿家生了一个男娃。




此时,距新中国成立还有一年;距“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的歌声响起,还有10年。




在全国大环境影响下,洪湖人民的生产生活正在逐步恢复,虽破败之相犹存,但秀美之色正渐渐绽放。




瞿家家境穷苦,日子一点都不好过。




但有族谱加持的瞿家,再穷再苦,给孩子起名字,一点都不马虎。




根据族谱,父亲给男娃取名瞿兆玉,小名蓝田,寓意“蓝田生玉”,盼孩子将来能过上好日子。




那时候,老百姓认为的好日子,就是填饱肚子、天下太平。




不过,家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日后,这块蓝田玉会成为抖一抖,洪湖就地动山摇的大人物。


瞿兆玉从小缺吃少喝,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慢慢长大。




1968年,他20岁,去沈阳当兵,命运发生转向。




因为手脚勤快,脑子机灵,他深得部队领导喜欢,最关键的,他一跃成为领导的女婿。




有了靠山的瞿兆玉,人生扶摇直上,历任海军基地某部分队长、沈阳电信局长、沈阳行政学院副院长。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瞿兆玉的兄弟姐妹全都跟着沾光,衣着体面,生活无忧。




瞿家真正翻身,成了当地的名家大族。




从农村穷小子到当guan当到腿软,从衣食无着到端上铁饭碗,家乡人津津乐道地传诵着瞿兆玉的励志故事。




1987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已经吹遍神州大地,最先赶上时代机遇的弄潮儿,笑逐颜开地数着自己的“万元巨款”。




瞿兆玉眼看着别人经商做买卖,大把大把挣钱,内心生起涟漪。




他大胆砸掉铁饭碗,利用积攒的人脉,去供养自己发家致富的大梦想。




他先后成立沈阳新北副食商场、沈阳市新北制药厂、沈阳莲花大酒店3家企业,开始在商界大展拳脚。




周星驰在《少林足球》中说过一句话:




“做人如果没有理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那时候的瞿兆玉已经尝过“鱼跃龙门”的甜头,要他做咸鱼,那是埋没他的才华。




他雄心勃勃,酝酿着跨跃更多龙门的梦想。


1993年,45岁的瞿兆玉把另一道龙门架设在自己的家乡——洪湖瞿家湾。




虽然那里偏僻落后,并不具备跃龙门的先天条件,但利在民风淳朴、资源旺盛。


其实,还有一个更隐秘的对瞿兆玉有利的好处:回去肯定是“地头蛇”的待遇。




不论村里乡邻,还是当地guan员,只要自己操作到位,周围肯定都是帮扶自己的人。




后来的事实证明,瞿兆玉棋高一着,一切尽在掌握中。




许多媒体把瞿兆玉的返乡创业,渲染成衣锦还乡。




反哺之义,但,也许是瞿兆玉事先费尽思量布下的一盘大局。




梳理瞿兆玉和蓝田的发展史,看最后瞿兆玉的所得,当地群众和大佬们的所失,这场在“道义幌子”遮掩下的滔滔私欲昭然若揭、无处遁形。




瞿兆玉一来,瞿家湾旧貌换新颜,蓝田工业区、蓝田农业基地、饮料厂等几十个项目整合在一起,蓝田商业帝国在洪湖岸边崛起。




当时,瞿兆玉的这种魄力和创举,被称为“蓝田模式”,一度成为商界膜拜的神话。




农民的私有土地、鱼塘、房屋等都变成蓝田公共财产,农民摇身一变成职工,过上了坐班车上下班、领工资,节假日休闲享受的惬意生活。




每个人都领着固定工资,享受医疗保险、住房贷款,公园、电影院、医院、福利院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瞿家湾经济发展提前20年,农民生活一跃而至“天堂般的水平”。




许多人骤然间被天上的馅饼砸中,味道尝起来确实不错,时不时用手掐掐脸,拍拍脑袋,告诉自己:这的确是真的。


在蓝田形势大好的时候,许多外省,甚至台湾等地的商人都来考察投资。




这些蓝田之外的企业,也给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还吸引许多外地人前来打工、安家。




瞿家湾的经济水平跃上层楼,带动周边村镇和整个洪湖市的经济水平攀上新高。




1996年,瞿兆玉开始进军资本市场,他内心的小宇宙终于爆发。




“中国农业第一股”,“农业部首家推荐上市企业”,蓝田头戴光环,成为股市黑马,驾驭资本天下。




蓝田饮料广告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那两年,“蓝田神话”被渲染得登峰造极。




企业、专家学者,甚至许多老百姓等,都在蓝田的吸引下,前往洪湖和瞿家湾,去一探究竟。




不少专家学者近距离研究过“蓝田模式”后,就像刘姝威一样,也提出过质疑。




但蓝田高层态度一贯漠视、自欺欺人,当地大佬们无底线“溺爱”,蓝田多次有惊无险地侥幸逃过一劫。




眼看他高楼起,从打根基开始就投机取巧,越往上走,大楼越摇摇欲坠。




而瞿兆玉不管这些,他只顾着在高楼上给自己口袋里装钱,忙着收集各种各样褒奖的帽子。




人在得意洋洋之际,往往最容易丧失预估风险的能力,瞿兆玉的人生将迎来又快又猛的自由落体运动。


从1996年到2000年,蓝田股份总资产增长近10倍,到2001年,资产规模达到200多亿。




蓝田股份的成绩,在当时的农业行业可谓空前绝后,想低调都难。




它到底注入了什么“生长激素”,靠什么疯狂盈利?




据瞿兆玉解释,蓝田饮料一年能卖出2亿,一亩立体养殖的鱼塘年利润3万,一只鸭子的年利润相当于两台彩电……


但有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后得出结论,这些所谓的盈利方式,都经不起推敲,说白了,就是骗局。




许多人开始注意上“蓝田神话”,想通过有理有据的数据资料,扯掉“蓝田神话”的遮羞布。




但扯掉这块遮羞布究竟有多难,看看刘姝威的经历,大家都心知肚明。




在刘姝威不惧死亡威胁,选择以一己之力对抗瞿兆玉的蓝田股份,以及他身后的强大力量时,刘姝威抱着以死相拼的态度。




但为什么力量悬殊的双方,竟然收获意想不到的结局,最终一个人战胜了一个集团?




深究一下,刘姝威其实不是一个人,她背后是正义的托举。




就像她报案寻求人身保护时,片区警察说:“我看谁敢动我片区里的人。”




她任教的学校,那些还未走出校门的学生,为他们内心敬仰的刘姝威举起双手。




早就把蓝田股份纳入调查范围的相关部门,在默默关注和左右着事态发展。




而瞿兆玉,多行不义必自毙,再刻意掩饰,外强中干地奋力叫嚣,最终也只是跳梁小丑。




2001年12月,在刘姝威的600字短文揭穿“蓝田神话”两个月后,瞿兆玉、瞿保田等蓝田高层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等被拘传,最后锒铛入狱。




蓝田神话破灭,瞿家湾农民和洪湖guan场都被严重的后果砸懵了。


近万名农民失去工作和土地,没有了生活来源;许多地方guan员,因与蓝田股份有牵扯,而被调查;庞大的经济源泉突然断流,洪湖经济严重下滑……




当初捧得有多高,现在摔得就有多惨;当初寄予的希望越大,现在的失望就越大。




用欲望盖起的高楼,终究被欲望吞噬。


瞿兆玉私欲无止境,吃相贪婪难看,但从另一角度看,他又给瞿家湾带来过短暂的光亮。




《鄂商》记者曾在蓝田股份出事后,去瞿家湾采访,雇请的当地司机给他们详细说起瞿兆玉的“好”。




修路、种树,修建各种民用、医用设施,引进外资、打开当地群众看世界的视野……




功过自有公论,辉煌也确实存在过,正因为看过曾经的繁华,所以现在也难免看到凄凉。




但为了保证蓝田的利益,中饱私囊,瞿兆玉又采取过一些非常规手段,等同于“涉黑”,也因此被法律审判。


蓝田初建时期,有少部分农民思想执拗,不愿意交出土地和池塘所有权,甚至夜晚也住在池塘上看守。




瞿兆玉豢养的保安队伍,夜间突袭手无寸铁的农民,将人直接扔下船或者抛入湖水中,不计后果。




在蓝田神话破灭,工人们对清退结果不满意,聚众闹事要求正当补偿时,蓝田恶势力照样夜袭工人,用棍棒和拳脚解决问题,造成近20名工人受伤。




当年,瞿兆玉返乡创业,明面上打着光明正大地“拉动家乡经济”的伟大口号,暗地里早已打通guan场,又是送车又是金钱开路。




当地guan场成了他的保护伞,当有什么风吹草动,不利于蓝田扩张时,甚至都不用瞿兆玉出马,自有人鞍前马下,为他摆平一切。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瞿兆玉用金钱试探人性,一试一个准,头上的保护伞越撑越大。




难怪他敢亲自登门威胁刘姝威,气势咄咄逼人。




但他也作茧自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让他成功的路,也变成毁他的路。




如今,蓝田留给瞿家湾的,凄凉大于光芒。




历史将功过是非的评判全部交给了时间,人们的内心自有公论。




再看看瞿兆玉如何“自食其果”:




2004年11月,因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和提供虚假注册资本罪,被判有期徒刑两年。




2008年,再次被以行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但作为“打不死的小强”,2019年,70多岁的瞿兆玉有重回资本市场迹象。


原中国翡翠第一股东方金钰,欲迎背后金主中国蓝田,但最终因蓝田身份得不到确认而流产。




瞿兆玉公开表示对此事并不知情,其中弯弯绕绕,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搜索详细资料,一探究竟。


现在,瞿兆玉已经70多岁,但“鱼跃龙门”的梦想并未消弭。




也许,对于到达过巅峰的人来说,他们最终享受的,并不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生在世,追求金钱、名誉和地位者居多。




在这条路上,许多人被欲望和贪婪左右,最终变得面目全非。


欲望太盛,难免高估自己,低估别人,最终为自己的不自量力买单;




不掩贪婪,难免被贪婪反噬,吃进去的东西又要成倍地吐出来。




我们从小就学习掩耳盗铃的故事,长大了,却一边嘲笑那个人,一边成了那个人。




聪明有才,机遇垂青,那是命运的恩赐,千万不要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把路越走越窄。








作者: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