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周一好!
昨天,我收集了我生命中的“偏离轨道的时刻”。这个问题源于曾经和朋友聊天。她说:“我觉得自己在985体制下越来越脆弱。随着我越走越远,越来越害怕轻易放弃这条赛道。我必须一直努力工作。但偶尔也会有远离正常轨迹的冲动。”
偏离轨道是“危险”的,正因为此,在背后支撑你们做出这个危险动作的东西,就显得格外迷人:当每个人都努力工作时,有些人选择停下来。这是对自我感觉的一种尊重;有人在“女生应该……”的规训下选择了一条有争议的道路,这是一种拒绝被定义的觉醒;有的人做过不被别人看好的小众职业,不与人交谈就享受满足感;还有人抹去了什么时候做什么的生活作息表,找到了独立思考带来的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和自由。
让我们看看。
大家都在努力,可我决定休息一会了
@匿名
我的第一个“偏离轨道”应该是高三。下半学期,抑郁开始并逐渐加重,甚至出现晕厥。所以当身边很多人告诉我你能不能完成高考,关键时刻能不能掉链子的时候,我可以说是第一次选择偏袒自己。
当很多老师灌输在家自学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时,我选择住院治疗,直到高考前一天出院,第二天参加高考,甚至因为焦虑而根本不学习,更不用说“自学”了。
最后顺利高考,顺利通过了学校。高考已经过去几年了。回想起来,也许我没有像在最后一刻为自己的未来而战那样的所谓奋斗时刻。也许就这样,我偏离了原本一个“另一个家庭的孩子”应该有的轨迹,但我想如果再努力,我可能还是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现在状态还在反复,双相后抑郁变得更难,我也在“别人家的孩子”的轨道上。肯定有遗憾和不愿意,但我们正在慢慢学会接受。谁说人生只有一条轨迹?谁说赛道必须满足别人的期望?
@匿名
32岁那年,我在一家文化公司做新媒体的主编,处理几个热门作者和一些不太热门作者的运营,我也是一个结婚快8年的女人。在我的赛道前面,我应该继续往上爬或者往上面走,顺便做我自己的自媒体,生个孩子,赚点钱,最后攒钱买房什么的.然而,我经历了离婚,离职,某个月内搬家,出来自己租房,黑化所有伤害自己的人,切断了我的很多“资源”。
我和朋友一起去南方旅游,然后在出租屋平躺了两年,平时很少出门,治好了腰椎的伤,逐渐学会了正视32年积累的各种心理创伤,并开始接受和治愈,然后正式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
这是第五年。中间经历了父亲去世,太平间门口讨债,祖母的遗物被卷走,打着反派的幌子被重要伙伴冒犯.现在收入还不稳定,还租房,还单身,但四年多了,至少现在能“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想醒就醒,能玩就玩”。吃饭、睡觉、交流和大笑,这些简单的事情可能非常困难。如果当时我没有偏离轨道,我觉得这些事情对我来说还是很难的,但是今天,当我写下文字的时候,对我来说就变得简单了。我想对还在苦恼的小心肝说一句话: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就从不想做的开始。希望你也有拒绝的权力!
@匿名
今年六月毕业的我决定主动延毕,论文尚未完成只是其次,事实上,完全可以在ddl前赶出来。更重要的原因是,我想暂时脱轨一年,尝试不与社会同步、为自己而活的感觉,并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做准备。
2020年是我人生中最down 的一年,down到了尝试盐酸氟西汀的地步,甚至认真地考虑退学。也正因为这一年,我觉得我有必要暂停,去进行一次实验。延毕就是这个实验。好的结果是,我能打破完美主义和同龄人焦虑,踏实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并且在以后搞砸的时候不会觉得天塌了。坏的结果是,这一年和往常也没有什么不同。其实这也坏不到哪里去,因为它会断了我“停下来就会好”的幻想退路,证明我无法招架完全的自由,让我不会再在遇到难题时找借口退缩。
我刚决定延毕才四天,这四天内我很充实,对论文的抵制也莫名其妙消失了。当然,我也有追剧刷b站失控的时候,但是从前那种“那就索性明天再做”的念头没有了。人生很长,一年不算什么。在这样一个前进前进再前进的社会风气中,停下来和跑起来需要的勇气往往分量相当。


女性的路,不是只有成为妻子和母亲
@匿名
不生孩子,婚后跟单身一样经常独自旅行,国外已经去不起了,就在省内县城乡下旅行。三十多岁了依然在夕阳行业做着边缘业务,没有晋升机会和太大晋升愿望。自己也自嘲自己是普世价值下的失败者,但在我自己的游戏里玩很开心,很有游戏精神。
@匿名
我选择丁克、离婚,过只投资自己取悦自己的生活。起因是马上30岁了,双方父母催生孩子,我一直不想要孩子。有一段时间沉浸在拒绝生孩子就会失去现有一切安定生活的恐惧中,突然有一天,释然了,如果这条路必须要走,那就走的彻底一些,去勇敢追求以前被家庭束缚的生活理想。我的性格本来就过不惯安定的生活,去旅行,看书,画画,去和别人聊天去分享,一个人是很孤单,但一颗丰盛的心不会孤独。为自己而活,对自己负责。


在那条人烟稀少的路上,我找到了归属感
@Carol
我人生做的最正确的决定,是成为一名船员。奔赴每一个未知的港口,看遍世间好风景,拥抱每一种文化。在苏伊士运河上远眺埃及土黄色的城市,在印度孟买街头和小贩讨价还价,在希腊雅典盘旋的公路上和司机瞎聊天,在迈阿密热情的海滩上奔跑,在悉尼海港大桥边上看落日,在阿拉斯加乘坐育空小火车,在加拿大维多利亚花城吃中餐……我爱这份工作给我带来的一切,哪怕是伤痕,我都觉得很值得。
三年里我去了近40个国家,常说自己是“国际人”,因为心态开放,乐于体验不同的文化盛宴,总是在不经意间获得乐趣。现在因为疫情游轮行业停摆,我虽在家中却时刻想念曾经逍遥自在的生活。图一是和我喜欢的客人June 的合照,她给我带来非常多快乐和感动。图二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挪威盖朗厄尔峡湾。世界真的很大,一定要敢于迎接未知和挑战。我已决定把我的余生都投入在游轮行业中,它值得。


@Chen.Bei
我好像是2017年第一次裸辞,当时那个心虚,东奔西跑找了类似之前工作,发现不行,我以为自己喜欢咖啡,一腔热血去了咖啡店,结果累得半死不活,果断离开,误打误撞来到现在上班地方,一个很有味道的小店,碰到我现在的同事,一群同龄人创业期,每天我们都不知道会遇到啥,就像现在店里存款就几千块,我们还有电费人工费要支付,只能哭哈哈的继续埋头苦干。从第一次脱离“正轨”中间陆续回过几次,最终彻底偏离“轨道”我现在好舒服,浑身通透,又散发无穷的拼劲,就像现在顶着各种压力上,我第一次感觉有神奇力量支持我。每天我都像打了鸡血,晚上回家哭哈哈,有时真的闷声痛哭,第二天依旧义无反顾冲向战场。我突然觉得自己是个帅girl嘎嘎嘎。
@吴载之
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总体实力很强的企业,开启了社畜生活。经常加班,做着非常基础又重复的工作,每天十点后下班是常态,枯燥又心力交瘁。终于在半年多以后撑不住,裸辞了。自来就有练习书法和篆刻的业余爱好,也在大学期间刻过一些印用来换和女朋友流连小吃街的银两,辞职后正好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朋友开着书院,简单聊了一下,没和家人打招呼,径直莽到了异省,开启了一个人生的支线。
做兴趣培训班的老师很轻松,也很快乐,拿着和原来在企业相差不多的收入,周一到周五喝茶写字刻印,周末两日上课。在这里才知道,原来工作还可以这么轻松,游刃有余,我也在其中找回了自信。


@不吃葡萄倒吐皮
高考填报志愿时浪费了40分去读自己想要读的心理学专业。半年过去了,发现自己真的很喜欢心理学,想要去了解人类,也很庆幸身边的家人、朋友都支持我。

也许,“正常”是个伪命题
@匿名
我偏离轨道的时刻太多了。高二下学期得了双相情感障碍,想要休学。班主任、家长和同学都极力反对我休学,但我还是坚持这么做了,休学了两年。跟双相搏斗的日子很难,无数次怀疑过自己休学的决定是否正确,是否像旁人说的那样,高中熬一下就过去了。
两年之后回来念高三,也还是念不下去。在家自学也学不下去。后来在国外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出国了。被梦想的大学录取了,却还要再多上一两年的预科从头开始学一门新的语言。
同龄人马上要大学毕业了,而我却还没有上大学。在国内听的最多的词是“应该”,什么年龄应该做什么事,女生应该怎么样,学生应该怎么样,甚至是正常人应该怎么样。在国外都变了,室友27岁,刚刚念完研究生,大家都觉得稀疏平常。上语言课,同桌跟我说她24岁,也来上本科。
我好像突然就得到了解脱,世界上本就没有特定的轨道,更不存在需要遵循的时间表,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路。如果原本的环境无法接受你成为小众,那就换一个环境去做你自己。

今天大家的故事,是一场对“正常”的挑战:偏离轨道本身不是目的,追求规范的人生也没有什么错,我们只是觉得,这个轨道不只一条,它应该再多、再多一点。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对什么有感觉,对什么完全无感,都是不同的。这么浅显的道理,却总是被忽视。“正常的轨道”问题就在于,它用过于简单粗糙的方式划定了一种“正确”,个人的独特性和差异被忽视了。当一个人为了追逐“正常”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无论看上去多么稳定,都只是一座沉睡的火山,长期的委屈,会引发更大的危险。
当我们可以选择更多不一样的路,你就会发现:也许自己的”偏离轨道“,只是另一群人习以为常的生活。
希望有一天,我们做出一个选择不再是基于所谓的“正常”,只是因为,你对它真的有感觉。


表白暴力 | 男性凝视 | 无性恋
冬季抗抑郁 | 床戏指导员 | 智性恋
社交ghosting | 微笑抑郁 | 识别PUA
这世界太丧了,我们想做点治愈的事儿。
点击名片,让我们陪着你↓
看更多优质心理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