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金融app创业计划书例文 创业项目经营计划书

一个人有多少信用卡,每个月花多少钱,喜欢浏览什么网站.在“走着走着就留下痕迹”的大数据时代,这些可能会被纳入个人征信的画像中,进而作为金融机构审批贷款的参考。然而,过度收集和滥用个人信息数据也存在争议。

近日有消息称,央行征信局向十余家头部网络平台机构发出通知,要求其不得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个人信息。“这是十余家网络平台整改的具体工作(要求)。”一位权威人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根据央行此前公告,今年4月底,央行等部门约谈了13家从事金融业务的网络平台企业,针对普遍存在的无照经营等问题提出了自查整改要求。“大约两三周前,有13家机构提交了整改材料,但仍有一些地方监管部门不满意。监理再次询问,并发出此通知。”记者联系了采访名单上的四家机构,其中一家机构的内部人士陈培(化名)表示。

不少受访者认为,个人信用信息业务持牌经营方向明确。本通知发布后,网络平台面临个人信息无法直接提供给金融机构,需要增加征信机构流程,会增加运营成本;对于相对依赖外部数据的中小金融机构,将被迫提高数据治理和风险控制能力。由于还有细节要落地,部分征信机构人士持观望态度,称“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平台“全面断直连”整改方案“不达标”,央行再发通知

记者获得的通知显示,根据个人信用信息业务整改要求,在与金融机构的引流、助贷、联合贷款等业务合作中,平台机构不得以申请信息、身份信息、基本信息、个人肖像评级信息等名义,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个人提交的信息、平台内生成的信息或从外部获取的信息。并且必须实现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全面“断开和直接连接”。

实际上,这不是一个新规则。有权威人士表示,这一通知是监管部门约谈十余家网络平台后(4月底)提出的具体整改要求。今年4月底,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约谈了腾讯、字节跳动、美团金融等13家网络平台企业,针对其金融业务中的共性问题提出了7项整改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打破信息垄断,依法依规通过持牌信用信息机构严格开展个人信用信息业务。

通知显示,根据自查整改工作安排,各机构已于6月30日前完成初步整改计划,但经审核,各机构在整改计划中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个人信息的情况仍较为普遍。

“就是监管部门对整改方案不满意。”陈培表示,该方案是机构财务制度自查的综合整改方案,内容包括关联交易、股权治理、经营管理等。除了征信业务。据他所知,监管部门对彼此并不是完全不满意,比如管理体制、大股东两参与一控制、各自牌照的操作、环节不当、个人信息保护等等。

被采访平台的另一位知情人也告诉记者,4月份采访时有一个整体整改要求,征信局看到大家的反馈后给出了一个更详细的要求,就是这个通知,大家可以跟着做。

根据通知,机构需要修订完善个人征信整改报告

金融科技专家苏告诉记者,央行要求提交个人征信业务整改报告,可以看作是对助贷、联贷业务个人信息收集、处理、加工过程的统筹安排。未来不排除会有更详细的规定,进一步完善银行机构与平台机构的具体合作规范。

以前,信用报告活动仅限于金融领域。今年1月,央行发布的《征信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意见稿》)扩大了范围,提出利用信用信息对个人和企业进行画像、评价等活动应当认定为征信业务。同时,意见稿明确规定了“最少和必要”的信息收集原则。

一位信用信息行业的研究员认为,过度膨胀不相关的信用信息,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投入产出比不尽人意。同时,过多的无关信用信息会削弱信用信息系统的准确性,造成无关错误干扰。

br />

“此次通知最大的打击点就是大数据征信。”陈沛称,大数据征信具有不可解释性,模型的影响因子可能有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个,今天在网上买了哪些东西、去了哪家餐厅,都是大数据征信的一部分。“但这种社交类数据与金融活动不直接有关,比如一个闯红灯的人不代表就不还信用卡,所以不能被纳入到征信中。”


陈沛同时表示,大数据征信是全世界的发展趋势,如何让其发展又合规使用,是监管未来要平衡的一个难点。


网络平台“助贷”生意将受影响,监管部门喊话降低引流费


其实在1月意见稿发布时,市场上就讨论过网络平台助贷业务是否会受到冲击。“如果没有征信牌照,就不能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相关服务。”彼时有机构人士表达悲观的看法。


不过针对此次通知,受访的不少人士观点相对温和,认为影响主要在成本方面。罗娅(化名)所供职的平台也在上述约谈名单内,她介绍,之前该平台和金融机构是联合建模模式,有审批流程,风控方面金融机构依赖平台的数据。


“现在需要加一道征信,我们需要给征信机构费用。”她认为,平台支出成本会因此上升,风控的准确率或许也会下降,原因是中间过一道征信机构,后者对提供数据会有一些筛选,可能会影响联合建模模型。


苏筱芮表示,对网络平台来说,征信机构中间流程的叠加将使得其运营成本产生上升,生存压力进一步加大;对于三方数据机构,尤其是持牌征信机构而言或将迎来发展利好,因为它们能够率先获取合规先机。柒财智库高级研究员毕研广认为,还要从规模看,助贷几十亿和几百亿受的影响肯定不同。


在通知下发同期,监管还“喊话”让大型互联网平台降低引流费用。在7月8日国新办吹风会上,银保监会消保局局长郭武平表示,大型互联网平台向金融机构收取导客引流费或者信息服务费,在有的案例里大概是6%-7%,银行贷款利率是4%-5%,所以整个实体经济和企业融资成本中,大型互联网平台占了很大一块,还有一些提供风险缓释措施的市场主体又是6-7个百分点(收费)。


“所以减费让利既要在银行这端,同时要加大对大型互联网平台等市场主体在收费方面的监管力度。”郭武平称。


如果想自己做征信业务,必须要有牌照。目前市场上只有两家持牌的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和朴道征信,有无增加的可能?陈沛认为,短期内牌照放开不太可能,因为征信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打破信息孤岛、收集各家信息,给的过多则不利于打破信息孤岛。同时也要看隐私计算、多方计算的技术出现,能不能改变困境。


朴道征信位于北京,市场有消息称,下一步上海、深圳等地或也有国资背景的征信牌照落地。苏筱芮预计,初步将按照“成熟一家、设立一家”的原则有序进行扩容,预计后续入局的民营机构将以拥有流量优势的互联网龙头,或者在金融科技业务方面拥有突出技术能力的机构为主。


中小金融机构将被倒逼提升自身数据治理和风控能力


“场景方(互联网平台)能够收6%-7%的费用,因为他们把风控的事儿都做了,银行只是单纯的资金方。”受访人士表示,此次通知也倒逼中小金融机构提升自身的获客能力、运营能力及风控能力。


毕研广表示,金融机构对个人用户信息的触达端比较少,用户在银行开户交易才会有信息留下,而互联网的触达端就非常多。再加上很多银行从2014年-2015年才开始转型大零售业务,积累的个人用户信息量就更少。


某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负责人崔斌(化名)也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银行后台要参照多维数据,最主要的是央行征信中心,数据最真实、最完整;此外就是一些市场征信机构、大数据公司,它们会给银行出具一些评估结果,或者双方共同建立模型,把数据放到一个第三方区域里交叉验证,彼此都不接触对方数据。


“如果没有这些机构的数据,我们对客户的识别可能会出问题,引发风险判断。另外现在银行审核流程都非常快,信用贷款拼的就是速度,所以需要辅助的数据。”崔斌称。


股份行如此,地方银行自身的数据沉淀、风控能力相对更弱。陈沛表示,广义上的县市级中小地方银行甚至都没有与外部平台联合建模的能力,联合建模极其耗费人力和资金。


不过银行已着手提升风控和数据管理等能力,一些大型银行已切断互联网金融平台助贷渠道。农行副行长崔勇在今年3月召开的年度业绩会上透露,该行着力发展产业链和商户经销这些有真实场景的信贷业务,目前农行互联网个人贷款全部为自主管理、全额发放的业务,没有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办理助贷。


崔斌介绍,风控有偏差是正常的,不可能保证100%准。即使刚开始没偏差,客户中间信用也可能出现变化。“所以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每天对客户进行信用判断,例如通过搞优惠活动、提升临时额度等,看用户是不是还活跃、还消费得起、在买什么东西,通过这些信息判断用户信用情况。”崔斌称。


“未来网络平台数据先给到征信机构,对征信基础建设有好处,也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脱敏,保护个人用户信息。通过征信机构,银行可以进一步发展线上化业务。”毕研广说道。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程维妙 编辑 陈莉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