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观看阿里巴巴视频观后感 阿里创业纪录片观后感

编辑:依迪那惠 策划:素卡

现在书店里99%的网络故事都是大厂主的成功故事。

但历史就是人民的历史。

冒险家、奋斗者、失败者、猝死者、落魄者在普通人中间应该有一席之地。

所以这张专辑,我只想说说普通人。

什么是普通人?

比如1995年,马云作为一个路人,在杭州被记者采访,因为他有足够的勇气阻止偷井盖。

事后,马云发现这是电视台做的人性实验,想测试路人是否有勇有谋的精神

1999年,马云创立阿里巴巴时,被记者报道为企业家。他喜欢用棍子在公司巡逻。当时他是一个企业家,不是一个普通人。

本文首先谈一谈1995年至1999年中国早期互联网上的普通人。

如果文章的阅读量还算不错的话,那么我们就来更新一下2000年到2005年中国网游小人物的第二个故事。

请转身支持。

这个故事讲的是中国第一家网上超市,第一对网上情侣,还有在BBS和QQ里女扮男装的人妖.

故事数不胜数,但我想从失败者的故事说起。

中国成功的网民太多了,但最大的输家只有——“英海威”信息通信有限公司.

英海威成立于1995年5月。在过去的三年里,海威几乎和中国互联网平起平坐。

它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巨人,也反映了中国互联网的基因和发展。你现在拥有的很多APP功能都可以在英海威看到。

1996年,中关村旁边的交警多次向问路的市民解释:“中关村没有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其实是应在中关村建的一个广告牌。

与此同时,一些公交车上突然贴上了一个巨大的蓝色瀛海威商标,上面配了一个当时人们想不明白的英文单词和标点符号。

style="font-size:15px;">究竟什么是“www.i.com.cn”?


这不是一句西方咒语,这是打开新世界的密码。


1996年12月,瀛海威时空全国网开通,支付一笔高昂的费用,就能获得进入互联网的资格。


·一小时4元的使用费,在1996年大致可以买到一斤猪肉。


报纸上也贴出了“瀛海威”的广告,写着“坐地日行八万里,纵横时空瀛海威”。


·来自瀛海威创始人张树新的美篇


瀛海威不是一个虚幻世界。


进入瀛海威时空www.i.com.cn 后,网民可以阅读电子报纸,可以到网络咖啡屋与其他网友畅谈,可以到网络论坛发表自己的高见。


·进入瀛海威时空超市网购, (电子币 10:1人民币)


·用电子币在网上书店买书


甚至你能在“爱线”版块里征婚。


据记载,在1997年,网虫Happybird(图中)就和另一条网虫Sunday(图右)在瀛海威相识相恋,或许是中国第一对经官方公开的网络情侣。


网上购物、网上聊天、网上学习、网上征婚、网上玩摇滚聊电影……你都可以在瀛海威完成。


虽然瀛海威十分超前,可超前约等于赔钱。


1995年6月的时候,全中国网民才2.35万人,每10万人中才能找到2个上网的网民。


1997年底也才达到62万网民。


用户多,瀛海威能赚的钱就多。


所以,为了增加用户数量,瀛海威又做了许多普及互联网知识的举动。


每周六下午,瀛海威在中关村的科教馆内免费开展网络培训班。


·网络培训班


·工作人员在讲解互联网


瀛海威在报纸、公交车、电视等多渠道进行广告投放,这家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在1997年全年收入仅为963万元,但广告宣传费就达到了3000万元。


为了鼓舞员工,瀛海威对员工也十分慷慨,高工资、高福利,还时不时地带员工们出去团建、度假。


其中一位名叫莫建辉的女士,曾在瀛海威担任过科教馆的工作人员,负责在咨询台迎接客人,从事录入信息等枯燥烦琐的手续。


但她认为:“我们从事的是影响中国人一百年的事业……干什么都充满了激情和动力。”


在瀛海威高成本的推广下,越来越多人认识了internet和瀛海威,参加了网友沙龙。


在网友沙龙里,他们才发现使用internet的人还有这么多。


·瀛海威第二届网友沙龙


在1995-1998年这段时间,瀛海威有着理论上充分的优势,但在1998年,瀛海威却轰然倒塌。


·各经理们因为理念不同而集体辞职


瀛海威的失败逻辑很简单:一、用户少;二、收费高;三、容易掉线。


虽然瀛海威网员登记人数有6万人,但绝大多数是25岁以下月收入一二千元的网虫。


他们上网的目的是消遣娱乐,很难靠他们的资金完成“普及中国互联网”的大业。


1997年,瀛海威预期的目标收入是1.1亿元,当时财务最低估计是年入9000万元,但实际收入仅仅只有963万元。


中国互联网不是游戏,是真实的故事,一个怀抱着理想和英雄主义的企业最终不一定会迎来好莱坞大片般的完美结局,这是一个真实的VLOG,结局以瀛海威的落魄告终。


1998年,瀛海威失败了,中国网民却狂欢了。


在1996年,个人电脑是十分昂贵的。


贵到什么程度呢?一台比较普及的486电脑,价格达到1万元左右,即便品质差一些的486电脑也需要5000元。


199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5569元,全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才4839元,一个普通老百姓需要不吃不喝干一年再借点小钱,才能买到一台电脑。


电脑贵,上网也贵。


1996年5月,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网吧“威盖特”在上海开业,一个小时要40元。


北京的第一家网吧“实华网络咖啡屋”,每小时电脑使用费也达到50元人民币。


但在1996年,一斤猪肉只要5元,一碗面只要2元。


从这里来说,不管是最终破产的瀛海威,还是40块一小时的网吧、6000块的电脑,它们都定义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原始动力——省钱。


比方说马化腾、雷军、丁磊都曾经服务过的一个的BBS论坛——“惠多网”(Cfido)。


在1996年7月13日创办时所写的《Cfido的宗旨和基本原则》中就说道:


Cfido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业余计算机网络,站长们完全出于热爱对用户们无条件提供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尽一份力量


本质目的就是给当时想要上网却没有太多钱的网民,提供一个相对便宜的惠多网通道,等于说搭了一个“小互联网天地”。


·听到Modem“吱——”的一声响应回音(连入惠多网服务器),那是最美妙的声音……”(摘抄自《网络媒体教程》自序)


马化腾当时在惠多网里谈天说地,十分开心,但到了1998年,随着互联网发展,比起惠多网里仅仅几百个人的弹丸之地,互联网已经是广阔天地了。


1998年7月1日,克林顿访华期间,去了上海一家叫作“3C+T”的网吧上网,想考察下中国互联网发展得如何。


原本只计划上网30分钟,但克林顿觉得太好玩了,结果上了足足60分钟。


·这期间,克林顿喝了咖啡,浏览了上海博物馆网站,以及美国商务部网站,和18岁的上海复旦高三学生胡丹青交流合照


其实,在1997年前后,随着电脑生产水平提升,网费下降,网吧就渐渐地从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向内辐射。


·1998年,一家有20台电脑的网吧,每台电脑成本6000元,租金费用5000元/月。一台电脑租金6元1小时,半年便能收回成本


在网吧里,网民能浏览新闻、发送邮件、研究股票行情,也能进入一个名为“电子游戏”的世界。


你可以玩《红警1》,在科幻世界里操控美苏之间的一方势力,利用磁电坦克、超时空坦克等高科技武器获得胜利。


打开《暗黑破坏神1》,从战士、弓箭手、法师中任选一个角色开始崔氏特姆的探险故事。


体验1995年大宇资讯出品的《仙剑奇侠传1》,扮演李逍遥,惩奸除恶,探寻赵灵儿的身世之谜。


网虫们(1990~2005年对网民的称呼)在网吧里找到了真正无拘无束的感觉,他们在虚拟世界里召唤雷电,也连接另一个市县的陌生男女。


进入网吧,就是最潮流的事情。


人们像好奇的小孩一样,焦急又期待地想进入“赛博世界”,去“泡”网吧,当一个“网路高手”。


网上世界,很精彩。


我是时代的孩童,直到现在,


甚至直到进入坟墓,


都是一个没有信仰和充满怀疑的孩童。


——陀思妥耶夫斯基 于1845年


1998年的网吧,是剧烈的矛盾体。


网吧行业飞速发展,1998年8月,北京已经出现了200余家网吧,学者们在网吧里查阅资料,商人在网吧里收集信息,中小学生旷课、偷家长钱、拿着自己书本费和伙食费来网吧打游戏。


家长们称网吧是电子毒品。


但在广州,有一家“米迪”网吧,将中西餐饮和高雅音乐也融入其中,顾客们可以一边上网,一边吃西餐,一边欣赏钢琴、小提琴、萨克斯风等室内乐器的现场演奏。


年轻人觉得这是新时尚。


人们从街机厅、溜冰场、迪厅出来,开始去网吧试探、融入,他们想迎接这个新世界,也在与旧世界诀别……


最内向的男孩只要坐到网吧的电脑前,他就可以在BBS里倾吐自己的秘密。


当时聊天只有一个套路:“你好,在吗?你多大了?你住哪里?”


当时最有名的是《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中,网友“痞子蔡”与“轻舞飞扬”相识相爱的故事。


·佟♂Dark♂为,给自己取名痞子蔡


最火的聊天室是网易的碧海银沙聊天室,网民可以立即和远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人说话,聊得久了还能打电话,甚至约出来见面。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表明,1998年6月,中国男性网民达到92.8%,女性网民只有7.2%。


但奇怪的是,35.5%的网民都曾经拥有过网络恋人,有41.3%的男性网民在网上冒充过女孩。


等于说有很大一批男网民不知不觉就体验了一次网络同性恋。


1999年2月,马化腾看到了人们对聊天的渴望,创办了OICQ(QQ)。


小巧的OICQ,只有不到1MB的大小,网民们立即找到了更方便的聊天方式,又迅速地注册了OICQ账号。


到了11月份,QQ的用户就达到了100万。


·OICQ对聊天室的补充,有许多主题供你选择,加入聊天


简单的OICQ,却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社交体验,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个性头像,还有上线、离开、隐身、离线四种模式。


你不仅可以设计自己的昵称,甚至每个头像都有相应的三种不同状态的显示方式。


·在线、隐身、离线


·我收藏了全套的QQ第一版头像,大家想要可以在后台回复“头像”自取


可以说,虽然人妖的问题不能避免,但大家至少有了自己的一张赛博照片了。


但QQ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


一、网民们设置密码过于随便,经常忘了自己密码是多少,以至于网管的一个任务就是帮网民试出QQ密码多少。


经常有这样对话:


“网管!求助!”


“咋了?”


“怎么开机?/怎么下载QQ?/我QQ密码多少?”


“你试试abc123456……”


二、当时的QQ密码安全机制不好,在网吧里如果你点击了记住密码,有的人可以用显示星号的软件直接看到你的密码。


·当时QQ官网上一个显眼的窗口,写着“忘记密码”


纵使问题很多,网民们还是急不可耐地成为“新新Q人类”,他们开始称呼GG、MM,自发产生7456、5555等一大堆网络用词。


等于说,到了这时候,你不会玩OICQ,你已经OUT了。


在2000年的《对话》中,韩寒因为使用聊天室,被一女性观众说太幼稚,OICQ才是成年人的世界。


这话在1999-2000年这个时间段说出来,真的不是胡诌。


从千禧年开始,沉默的青年们在互联网上聒噪地谈论着,他们漫无目的却满心欢喜。


从这里开始,OICQ不一定是成人的世界,但互联网一定是全新的世界。


互联网会记住万中之一的成功者,然后遗忘吞噬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剩余者。


但至少在1999年,人们根本不愿意相信互联网怎么能和猝死、痛苦挂钩,他们只觉得互联网就是一个“体验工具”。他们笃定地说:


没有人能彻底依赖网络生存。



但互联网的第一次狂飙突进,却从千禧年开始,时代的最开放者也会被互联网最疯狂者的举动所震惊。

人们会因为网络纠纷而在街头屠戮,有人因为无法进入网吧而烧死数十个人,有人可以为了游戏挥霍完全部身家,也有聪明者踩踏着疯狂者的残躯慢慢走上互联网圣堂。


2000年,故事开始了。


设计/视觉 El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