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作者:杜素敏
维他奶舆论继续发酵。
在名人代言人西蒙和任嘉伦宣布终止与维他奶的合作后,7月5日,《时代周刊》记者发现,美团、饿了么、美团的杂货购物、丁咚的杂货购物等众多app。已经删除了与维他奶相关的产品。此外,广州部分线下超市已全面撤下维他奶系列产品。
大陆市场一直被视为维他奶的业绩增长引擎。根据财务报告数据,维他大豆国际(00345.HK)2020/2021年度盈利75.2亿港元,其中内地市场盈利50.08亿港元。Wind数据显示,维他奶国际在大陆市场的业务收入已连续5年占整体业务量的一半以上,从49.3%上升至66.6%。
关于事件的后续发展和市场应对策略,《时代周刊》记者致电维他奶相关负责人,但电话从未接通。
“此次事件将为维他奶未来在大陆市场的发展蒙上阴影。”中国食品工业分析师朱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维他奶国际于20世纪40年代诞生于香港,由爱国者罗桂祥创立。以维他奶为起点,经过80多年的发展,罗氏家族商业版图已经跨越了食品、餐饮、金融、服装制造等多个领域。除了维他奶之外,两大餐饮巨头,达库艾莱集团(00341.HK)和达库艾霍(00052。HK),也都来自罗氏家族,在中国拥有600多家门店。
受维他奶事件影响,维他奶国际股价在7月5日下跌11.7%后,于7月6日继续下跌,最终收于25.90港元/股,跌幅0.19%,总市值为276.46亿港元,较2020年峰值下跌近40%。大乐集团和大快乐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分别收于15.68港元/股和18.06港元/股,跌幅分别为1.63%和0.33%,总市值分别为91.84亿港元和23.4亿港元。
超六成业绩靠内地支撑
维他奶国际是植物性食品和饮料的制造商和经销商。产品覆盖mainland China、香港、澳洲及部分东南亚国家。公司的产品主要包括两大品牌,一个是维他奶,包括豆奶饮料和豆腐产品;另一种是Vita,包括茶、果汁、减肥饮料、蒸馏水和牛奶饮料。其中,豆浆和柠檬茶是最知名的产品。
1994年,维他奶国际在香港联交所上市,随后进入内地市场。目前,日本最大的金融机构三菱UFJ金融集团持有公司13.87%的股份,是最大股东。
维他大豆国际2020/2021财年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公司营收同比增长4%至75.2亿港元(约人民币62.21亿元),其中内地市场营收为50.08亿港元(约人民币41.43亿元),同比增长11%。按此计算,维他大豆国际2020/2021财年66.6%的营收来自内地市场。
另一方面,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地,维他奶国际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在香港,维他奶的国际收入下降了12%。公司在财务报告中表示,疫情影响了香港的便利店等销售渠道,也影响了公司在学校食堂的经营。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市场,公司营收分别下降12%和1%,疫情带来的关闭期延长,严重影响了餐厅和咖啡渠道业务;在新加坡,本地豆腐业务的增长抵消了受疫情影响的进口饮料和出口豆腐业务的下滑。
卷入舆论风波后,维他奶国际的大陆市场业务发展突然增加
变数,其主要的业绩增长引擎濒临熄火。7月5日,时代周报记者以“维他奶”、“维他柠檬茶”、“可乐”、“椰奶”作为关键词在美团、饿了么App上进行检索,仅“维他奶”、“维他柠檬茶”没有相关商品及商家出现。另外,盒马、美团买菜、叮咚买菜等App也下架了维他品牌的相关产品。
而据时代周报记者走访发现,位于广州天河区的Ole’精品超市(华润万家旗下高端超市品牌)也全面下架了维他品牌产品。时代周报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询问超市员工,对方证实确系受近日事件影响,之前超市在售的维他品牌产品已于前天全线下架,“没有卖了”。
而广州天河区的全家、7-11、喜市多等便利店则未受此事影响,店内的维他系列产品仍正常在售。其中,喜市多店员称未接到下架产品的通知。
事件爆出后,网友们火速整理出维他奶经典豆奶和柠檬茶的替代品名单。截至目前,微博话题#柠檬茶替代品#的总阅读量达2.3亿,讨论数为6.2万。
替代品名单出现的背后,维他奶国际所在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朱丹蓬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2019年之前,维他奶在内地的业务增长尚可,近两年业绩萎缩,有疫情等因素影响,但也有维他奶自身战略的问题。
Wind数据显示,自2018财年开始,维他奶国际的业绩增速便逐年下滑,依次为25.36%、18.15%、-28.72%、8.93%。
近两年,维他奶国际相继推出了植物奶、燕麦奶等多款新品,但像广州本地的便利店、商超等主要售卖的产品仍是经典豆奶和柠檬茶饮。
朱丹蓬表示,维他奶在新品业务上只是微创新,对其整体业绩和发展帮助不大。在植物蛋白领域,目前也有很多巨头加入到植物基赛道,这对维他奶也造成比较大的压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市值超300亿的饮食王国
维他奶创始人罗桂祥是广东梅州人,毕业于香港大学,获经济学士学位。
为改善当时香港人营养不良的境遇,罗桂祥利用豆制品研发出“穷人的牛奶”,后称之为豆奶。1940年3月,30岁的罗桂祥出资1.5万港元设立香港豆品有限公司,即维他奶的前身。
六七十年代,维他奶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豆奶公司,罗桂祥也由此得名“维他奶之父”、“香港豆奶大王”。
除了豆奶,1979年,罗桂祥开始布局柠檬茶饮品,开创即饮柠檬茶先河,1999年至2017年连续18年在香港稳坐即饮茶饮料市场领先地位。
1994年,维他奶国际在港交所上市,同年,维他奶与光明集团合资的企业深圳维他(光明)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正式投产,总投资达2.7亿元。随着业务稳步发展,维他奶国际陆续在上海、佛山、武汉和东莞设立生产基地,并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设立分公司。
维他奶国际是典型的家族企业,不同的是,其在家族传承中鲜有纷争。
目前,维他奶国际由罗氏家族第二代经营,掌舵人罗友礼是罗桂祥的第六子。天眼查数据显示,现年70岁的罗友礼任维他奶国际执行董事、执行主席,同时也是公司的第二大股东,持股8.48%。
此外,罗氏家族中,还有罗慕玲、罗德承、罗其美三人在维他奶国际担任非执行董事。其中,罗慕玲系罗友礼的胞妹;罗德承系罗友礼的侄子(罗开睦之子),为公司第四大股东,持股5.46%;罗其美为罗友礼的女儿。
维他奶国际是罗氏家族发家的起点,经过81年的经营,罗氏家族的商业版图早已不再局限于饮品,触角已延伸至食品、餐饮、金融、服装制造等多个领域,其中就包括大家乐、大快活两大连锁餐饮品牌。
1968年,罗友礼即将成为父亲眼中的接班人,罗桂祥原配之子罗开睦联同八叔罗腾祥决定离开维他奶国际,另起炉灶,创立快餐企业大家乐。
1986年,大家乐先维他奶一步在港交所上市。1992年,大家乐成功进驻中国内地市场。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30日,大家乐在中国香港拥有352间门店,内地121间门店。除了主品牌“大家乐”,大家乐集团旗下还有一粥面、上海姥姥、米线阵、意粉屋、利华超级三文治等速食餐饮品牌。
目前,罗开睦之子罗德承担任大家乐集团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天眼查数据显示,罗德承共计在24家企业任职,其中,21家在广东,仅1家在香港。此外,大家乐官网显示,罗德承还在Wandels Investment Limited、Verdant SuccessHoldings Limited及Sky Bright InternationalLimited三家企业担任董事。
罗腾祥在大家乐上的成功也给弟弟罗芳祥带来了启发。1972年,在维他奶工作33年的罗芳祥选择“退休”,与儿子罗开弥和罗开福等开办快餐店,并将其命名为大快活。1991年10月,大快活登陆港所。目前,大快活在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共经营172间快餐店及特色餐厅。
维他奶、大家乐集团、大快活共同构筑了罗氏家族的饮食王国。目前,这三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接近400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333亿元)。
而在罗氏家族的第三代中,罗桂祥孙女罗琪茵也颇为引人注目。罗琪茵的丈夫庄友坚是香港“细价股神”,妹夫是澳门新赌王何猷龙,生意伙伴则有许家印、张松桥。不同于前两代人专注于餐饮行业,罗琪茵的目光更多聚焦在金融行业,一度有“女股神”之称。
近十年,罗琪茵主要依靠一家于英国处女群岛注册的公司Future Capital Group Limited进行资本运作。据媒体公开报道,2019年11月,罗琪茵直接及间接持有恒大健康1.6亿股股份,持股比例约1.86%,并持有中国恒大12.3万股股份。
2020年,罗琪茵“逼宫”思捷环球(00330.HK),曾引来不小争议。思捷环球是林青霞前夫邢李源一手引进的亚太“成衣王国”Esprit的母公司。当时,罗琪茵为争夺公司控制权,几次扫货增持,持股量一度增至20.19%,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罗琪茵仍是思捷环球的主要股东,直接持股2.47亿股,占已发行普通股比例0.087%。除了思捷环球,罗琪茵还在盛京银行(02066.HK)、梧桐国际(00613.HK)、中誉集团有限公司三家公司担任股东。其中,罗琪茵持有盛京银行流通股的0.03%,而恒大南昌、张松桥分别是盛京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和第四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