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出台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十六条措施
放宽新业态市场主体登记条件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袁富川通讯员王跃东)近日,雄安新区出台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16条措施,全面强化稳就业措施,强化政策服务供给,努力为新区群众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对大学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首次创业、取得营业执照、登记就业(毕业年度除外)、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补贴标准为每创业项目1万元。
落实创业政策,帮助灵活就业。对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从事自主创业的重点群体,全面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个人、合伙企业和小微企业,可分别申请最高20万元、130万元和300万元。
采取更多措施发展弹性工作。三县将扩大灵活就业,帮助劳动者建立投资小、见效快、易转化、风险低的小规模经济实体。按照属地原则,协调辖区内项目工地和商业街开设100多个“服务建设者”商务区和“灵活就业人员”商务区,每个商务区不少于10平方米,由灵活就业人员利用,在施工现场设立便民餐、施工现场小超市、特色商铺等小微实体,实现大规模施工与灵活就业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拓宽兼职和灵活就业空间,发展新的就业模式。放宽新业态市场主体注册条件,提供优质政务服务,允许市场主体名称使用各类表明企业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新兴行业术语作为行业表述,促进新区新业态成长。
深化“配送服务”改革,优化审批管理服务。开通行业准入绿色通道,对需要办理相关行业准入许可的,实行多部门联合办公、一站式审批。优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审批流程,实行“线下一窗、线上线下一网”,实行行政审批互不见面。三县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发放了一批市场准入、卫生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政务服务,在乡镇设立“重点就业群体行业准入许可专用窗口”,为小微企业和重点就业群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推进新职业应用,强化新业态创业培训。结合新区建设发展需要,将推出新的职业培训课程,引导直播销售、网上签约配送、社区卫生等更多新的就业形式发展。支持培训机构开展新区急需岗位培训,组织开展新型职业技能培训,推广“岗位技能型劳动力”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县将提前征集各施工区域和项目急需岗位,以常态化方式满足各区域和项目的人员和技能需求,为新区群众提供订单式培训,为各施工区域和项目提供技能和人才服务。
强化服务保障,落实更大政策支持。在新区建立灵活就业对接和线上线下信息服务平台,广泛发布短期、零工、兼职、自由职业等各类需求信息,满足灵活求职者的就业需求。三县可选择交通便利、求职集中的地方设立劳务市场或兼职劳务市场,组织劳务对接洽谈。三县与罗恩总部建立了信息对接和交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