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献给蓝色(这里的年轻人为青春奋斗(1))
一个
黑夜如墨,波涛汹涌。
面对强劲的东南风,辽宁船只破浪南下。
茫茫大海,一望无垠,只有附近的船只跟在周围露出点点灯光。
“三组注意,三组注意,准备1号起降圈回收某型直升机。”在耳机中输入密码。
“三组理解。”身着黄色甲板识别服的直升机向导回答并带领机组人员迅速就位。
向导站在起降圈前,在漆黑的夜晚仰望着直升机,手里紧握着向导灯棒。
远处,夜空中出现了一组熟悉的灯光。向导举起灯棒,做一个标准的引导手势:
接近——
向下——
维护——
直升机离甲板越来越近,螺旋桨激起强烈的海风,向导不动,手里的灯棒还在有规律地挥舞着。
直升机稳稳地降落在起降圈内。飞行员下达“关车”命令,飞行员关闭发动机,直升机回收任务安全顺利完成。
支援队退到船舱里,每个人都摘下头盔。导游露出了短短的耳毛。她转身向队员们打招呼:“你们可以走得更快。”
她叫张明珠,是辽宁舰上的舰载直升机飞行员。
二
今年是张明珠在辽宁舰服役的第11个年头。前几天她刚到北京参加大会,回到船上就立刻随船出去了。
2011年,年仅20岁的大三学生张明珠参军,被分配到辽宁舰。2015年7月31日,张明珠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张明柱曾担任机电兵、安检员。2017年,由于表现突出,她被任命为辽宁船舶女船员上士,负责所有女船员的日常管理工作。
“我要当舰载机向导!”两年前,经过慎重考虑,张明珠向领导提出了申请。
船上一片哗然:这工作极其辛苦。这么多年,没有女船员被分配到这个岗位。
航空部领导看着张明柱问道:“明珠,作为向导要负责指挥队员保证舰载机起降,要有很强的协调能力,责任重,压力大,常年暴露在阳光下。你真的想过吗?”
张明珠坚定地回答:“我有信心!我想试试!”
之后,张明珠胸前的名牌变成了淡蓝色,成为了航空部的一员。
到航空部报到的那天,张明柱第一次见到了航空部委派的师傅。船长负责教她如何引导舰载直升机,保护她在甲板上的安全。
师傅从书架上取下一些教材和作业笔记递给张明珠,让她先把这些资料看完。师傅以为她至少要看十天半,但三天后,张明珠带着材料找到了他:“师傅,完了。你考考我,看我对不对?”
师傅考了她几道题,张明珠答得很完美。主人竖起大拇指:“明天的飞行保证,你可以上甲板了。站在我身后,看我操作。”
第二天早上,明-张著早早醒来,在黑暗中拿出崭新的黄色甲板识别服、指挥头盔、对讲机等,在军用眼镜前认真穿戴起来。
走出海军岛,可以看到满天的晨光。
按照塔台的指示,张明珠跟随师傅和队员们,先在舰岛旁就位,准备下一批直升机接收任务。大家都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准备就位!”随着师傅一声令下,张明珠紧紧跟在师傅身后,第一次站在起降圈前,准备接收直升机。她压抑不住满心激动,心脏“怦怦怦”跳得很快。
一架直升机出现在视野中。师傅从容地挥动双臂,手势潇洒流畅。直升机停稳后,师傅又指挥组员上轮挡、挂系留,完成接收保障。张明珠看得眼花缭乱,书本上的流程明明背熟了,此时却完全想不起下一步该做什么。
师傅看到张明珠有些发蒙,不禁笑了:“第一次跟班,感觉怎样?”
“师傅,这么大一架直升机,能这样听你话,你和飞行员配合得太好了!”张明珠口中答道,目光还盯着直升机:“只是,教材上写的引导步骤,刚才我一条都没想起来。”
“这很正常。有句诗不是说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师傅挥挥手,带领组员准备接收下一批直升机。
那之后,只要有直升机飞行保障任务,张明珠就紧跟在师傅身后,学手势、练技术。飞行间隙,小组在餐厅待命,张明珠总是从口袋里掏出小本子,缠着战友问问题。休息时间她也闲不住,悄悄加练指挥引导流程,对着镜子纠正自己的手势动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明珠顺利通过了部门组织的理论和实作考核。师傅决定再推她一把:“明珠,从明天开始,由你独立带领小组进行飞行保障。”
“什么?明天就开始?!”张明珠睁大双眼:“能不能再让我练几天?”
师傅摇头:“就这么定了。”
张明珠只好硬着头皮加紧准备,在宿舍将保障流程复习了好几遍。自己练还不托底,张明珠又守在餐厅对师傅实施“围追堵截”:“走走,咱们去机库,我再演练一次,你看看我做得对不对!”师徒两人将各种规程逐一又演练了一番,张明珠这才觉得胸有成竹。
第二天,张明珠带领小组来到起降圈前。
头一回,她的身边没有了师傅,组员整齐地站在身后,眼前只剩蔚蓝的大海和万里无云的晴空。
她呼吸着海风,心中非常平静,流畅地做出一连串指挥动作,顺利完成了直升机起降保障任务。张明珠正式成为辽宁舰首位女舰载直升机引导员。
从那以后,每个飞行日,都能看到张明珠在甲板上紧张忙碌的身影……
三
张明珠不知道,塔台上,还有个小姑娘一直默默地看着她,向往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像她那样,潇洒地引导直升机起飞、归巢。
这个女孩名叫范时钰,1996年出生,比张明珠小5岁。
2018年9月,范时钰大学毕业,一上舰就被分到航空部门。还在上大学时,范时钰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刚加入这个光荣的集体一个多月,她又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一年后,范时钰晋升上等兵。出海期间,范时钰的值班战位在飞行塔台,负责保障显控台和大屏幕的正常运行。每次在塔台值完班,她都舍不得走,在窗边望着甲板。此时,张明珠正在引导直升机着舰,她做着“保持”的手势,并择机指挥接机小组上前保障。
范时钰看得出神,完全没注意到部门领导已经站在她的身后。
“小范,引导员的姿势不错吧,想学吗?”部门领导问道。
“想!”范时钰忙点头答应。
很快,范时钰也有了自己的师傅。第一次见面,师傅打量着范时钰,不禁皱起眉头:“这姑娘,也太瘦了!你有80斤吗?”
范时钰赶紧摇头:“我不瘦,90多斤呢!”
师傅笑了:“好好,不瘦。走,跟我上甲板,看会不会被风吹走。”
舰船正迎风航行,在甲板面上工作的舰员行走时,都要弓着身子以抵御风力。刚迈出舱门,范时钰便被吹得打了个趔趄。师傅一把拉住她的衣服:“小心!站稳喽!”
范时钰侧过身,咬牙站稳脚跟,心里暗想:好不容易有机会学当引导员,咋能被风吹倒?
事情想着容易做起来难。跟班保障时,师傅在前她在后,师傅替她挡了大部分风力。可是一旦身前没人,她就会被吹得晃悠。师傅见状,始终不放心让她独自上甲板指挥引导。
范时钰感到很郁闷。保障间隙,她蹲在舰岛旁边望着大海发呆:自己的体型确实相对纤小,要想在飞行甲板上站得住、站得稳,必须赶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师傅,我能不能站在比你靠后一些的位置引导?”
“师傅,我想把身体往侧面转几度,这样更能用上力气。”
“师傅,教我几个增强腿部力量的方法吧!”
一番苦功之后, 范时钰终于能稳稳地站在起降圈旁。
解决了“站得稳”的难题,范时钰开始强化指挥动作细节。
刚开始,她觉得整个人都是僵硬的,大脑全部用来回忆接下来该做什么,动作也显得很死板。师傅给她支招:“你可以和张明珠聊聊,她的指挥动作十分潇洒自然,你们女孩子之间多交流交流。”
范时钰回到女舰员生活区,敲响了张明珠的房门。她问张明珠:“士官长,你怎么能把动作做得那么自如?”
“作为舰载直升机引导员,想将动作做得从容、专业,就必须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张明珠说:“来,我们一起练!”
张明珠拉着范时钰来到军容镜前,对着镜子,手把手地帮她纠正动作。
经过近百飞行架次的跟班训练,范时钰终于迎来第一次独立放飞舰载直升机的挑战。
飞行员举手示意准备完毕,范时钰指挥组员撤去轮挡和系留,确认安全后引导起飞,一连串动作准确干练。舰岛旁正在准备下一组任务的张明珠笑了。
初春,辽宁舰再赴远海,张明珠和范时钰均已能够独立完成昼夜直升机保障任务。首批两位女舰载直升机引导员巾帼不让须眉,承担了大量直升机起降保障任务。
四
又一个新航次,飞行甲板上又多了两位更年轻的女舰员——刘咪咪和元梦,她俩和另外五位新舰员一起,担任直升机起降保障小组中的轮挡员和系留员。张明珠成了她们的“兼职师傅”,在完成直升机引导保障的同时,指导新人参与引导小组工作,熟悉直升机保障流程。
从张明珠,到范时钰,再到刘咪咪和元梦……一批批年轻的姑娘,在最美好的年龄,选择把奋斗的青春献给大海,用无悔的忠诚书写芳华。她们将矫健的身影深深融入大国海军的深蓝航迹,将神圣的使命与海军大发展紧紧连在一起。
“准备位1号起降圈放飞直升机!准备位1号起降圈放飞直升机!”
放飞!放飞青春的梦想,放飞奋斗的激情!
黄海涵
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