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培训心得体会 创业王老师演讲

3月1日19:00,2021年初在线直播特别版《破局新生》正式开播!

直播持续5天,5位国内一线投资者导师亲自坐镇座位,聚焦当下最火热的创业赛道,助力创业者在2021年初破局,助力企业在新起点起航。

3月5日,铭传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秋乐为您带来《企业服务下一个百亿机会在哪里?主题分享。

铭传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童丘勒

(企业家明星营明星导师)

王秋乐先生拥有11年风险投资经验及11年通信领域工程、R&D及管理经验。他是萨夫兰投资基金的前合伙人,也是萨夫兰TMT的主要负责人。曾就职于联想控股,协助高管进行公司治理和投资,是最早拓展投资业务的人之一;他在爱立信从事工程、R&D和战略规划工作。

投资案例:广丰科技(688007。SH),陕西鼓力(601369。SH),程心(603979。SH),中农钾肥,兰岗互动(08267。HK)、惠科、龙迅半导体、艾拉IOT、欧瑞博、出口易、思诺、李维嘉、诸葛找房子

以下是本分享内容的精髓:

1、企业服务的定义

什么是企业服务?

广义地说,企业服务是向企业客户提供的与经营管理相关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狭义的IT是为企业客户提供的与运营管理相关的IT工具和系统,这个解决方案是用来赋能他们的运营管理的。

有三种典型类型:

一个是从硬件、存储、数据到分析安全,都属于基础设施领域。比如很多公司购买的一些云安全服务,比如阿里巴巴云或者360,都属于基础设施,包括一些公司做的IT扫描和一些后台的集成。

第二类与我们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这些包括生产和采购、办公室协作、营销和销售,以及一些相关的业务,如人力资源,我们称之为业务系统。

除…之外

一些是垂直领域的行业解决方案,比如我们投的拓扑丝路,就是一家做集装箱运输、全流程管理的公司。



2、美国企服业的发展历程




企业服务业源自美国,我们来研究一下美国企服业的发展,它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0年之前,上世纪70年代有了计算机后,从有软件开始一直到互联网出现的30年间,企业服务主要服务于军需部门和一些大的商业部门,当时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化服务。




第二个阶段是2000到2010年,在有了互联网之后,这段时间美国大规模做 SAAS化,提供的服务不再是孤立的,而是online的,而且也不需要自己买大量服务器去部署,用户能远程登录享用服务。




第三个阶段是2010年到今天,因为移动互联网非常普及,数据也极大丰富,用户对服务的接入也不再非要通过远程PC,用手机就可以应用 SAAS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的付费意愿更强了,企业服务业一下子扩大起来。




3、驱动要素




美国企业服务业的驱动要素主要是两个:一个是需求,一个是供给。




需求的驱动因素又有两方面:




一是精细化分工。




分工越来越精细之后,需要工具上的支持就越来越多。过去我们自己可以成立一个部门去开发应用,但随着工具越来越多,就不可能再雇那么多人去临时开发了,所以就要到外面“购买”服务。




另一个需求的驱动因素是技术整合。




我们作为需求方,有很多技术要去融合和跨界,跨界的需求带来了一些新变化,有些东西不能自己做,所以可以去外部采购一些SAAS服务。




还有个驱动因素是供给。




需求肯定是由供给方去支撑,主要是技术变革,比如最早是PC阶段带来了信息化,互联网又带来了SAAS化,手机让它变得更加高效、把人群扩得更广,AI技术让数据分析变得更加精准。




但是,中国企服业还是远远落后于美国。早些年因为国内消费者对软件业的付费愿望不强,而且对服务本身的付费能力也很弱,所以中国 to B的企业服务是很难做的。




4、中国企服业的兴起




中国企业服务业的发展其实也经历过几个阶段:







2000年之前,我们基本上都不知道企业服务为何物,当时可能真正在做企服的也就几家公司,比如金蝶、用友、金算盘,主要是做会计电算化所带来的一些软件。




从2000年到2010年这10年间,因为金融业、电信业、建筑业、政务业等行业对数据、信息化非常依赖,企业服务对它们经营效率的改善很深刻。




2010年到现在,信息化、SAAS化、移动化“三化合一”,在国内这三方面基本上是同时发生的。



5、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企服行业毕竟还处在早期,所以还是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个问题是定制化。




比如有些大客户会要求我们给它做深度定制,这带来了通用性的问题,就是我们不太容易把它“产品化”,因为客户的需求是多样的,我们只能在底层和核心逻辑上做一些产品化,但关系到用户交互层面时基本都是深度定制的。




美国其实也有一些定制,这可能是行业早些年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长期而言,这对我们供应商来说是一个特别大的负担。




第二个问题,就是定制的目的是为了私有化部署。




比如你的一套系统本来放在阿里云、腾讯云上面能够服务几十万个客户,但总有一些大客户要求我们给他私有化部署,然后再派好多人来给他做定制开发,所以存在很多开发和部署的额外成本,这从整个社会上来说是一种消耗。




第三个问题,中国的企服还处在早期阶段,所以规模都比较小。




在国内来讲,我认为企服公司的收入规模有两个坎,一个是两三千万,公司干了好几年还达不到这个数字恐怕就会放弃了;第二个坎是1个亿,国内现在能够收入上亿的SAAS企业几乎是凤毛麟角。




第四个问题是资本的认知。




很多资本方会觉得 To B的项目太慢了,这种短视或者说急于求成的心态,实际上会影响资本的投入。




在国家科技创新的潮流下,我相信这一切会慢慢有所改观,可能到5~10年后,整个行业在资本认知上就会发生显著改变。



6、不健康的商业模式




企服行业自身要深刻认识到我们的商业模式未必是健康的。







比如很多人搞“免费”,但我认为免费有时可能是“毒药”,因为恶性竞争,大家都去免费——先把用户圈起来,然后再去收费。这在过去也许能玩得转,但今天投资人对此越来越警惕。




回到商业的本质,你所交付的产品和服务至少在毛利上应该持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你把它免费了,羊毛出在谁身上呢?最终还得是消费者买单。




所以大家要知道无论免费也好,低价也好,那都是一种竞争策略,如果我们都用这种策略去做的话,这个行业就不太健康。



7、行业趋势




对于行业趋势,我们要做好这三个部分:




一个是基础服务。




企业服务的基础技术就是硬件、云平台等,这一块技术底层是巨头的游戏,所以近几年我们看到虽然有一些公司上市了,但压力依然很大,因为毕竟有阿里、腾讯这些巨头,他们所提供的服务更强,价格又低。




第二个是通用性软件。




一些功能性的企业服务软件几乎越来越少了,原因是过去十年——尤其是过去五六年里,我们资本界在这一块砸了很多钱,每个细分市场里几乎都有数家公司在PK,赛道已经相对拥挤了,如果这时要再进到赛道必须独辟蹊径。




第三个是行业垂直和专业化。




每个行业都是信息化、SAAS化、移动化这“三化”同时发生,每个垂直行业都会被移动互联网、企业服务做改造升级,所以会有很多机会出现。







我们要有很好的“抓手”,怎么评判这个抓手?很简单,就是客户愿不愿意为此买单,如果他愿意买单,那就是有了抓手。




还很多企业本来是做工具产品,但是工具不好卖,于是就去讲金融的故事,去做所谓的供应链金融,我觉得金融固然过硬,但它是一个专业的活,是个“牌照生意”,会受到严格的监管;其次它的难度也很大,一不留就容易亏钱,那些以SAAS为名去做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支持的企业我们都不愿意看。




还有一个好的现象,就是巨头加入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巨头自己也在做SAAS,它做SAAS的时候实际上是把这种理念“广布人间”,这实际上是巨头给我们做传播。




此外有些巨头不愿意做某项技术时就愿意去“买”,这对我们创业者而言是一个福音,很多如腾讯这样的大公司也愿意去做一些并购。




所以这是我们看到的几个趋势,总结一下:一个是垂直行业会越来越多;第二是我们要做得深一点,切得厚一点,而且抓手要牢一点;第三就是我们不要做“过头”;另外我们也要能跟巨头做整合。



8、给创业者的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不要闭门造车。




我们过去做尽调的时候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很多企业都在闭门造车,他们没有去市场上做广泛调研,没有去访企业客户,就靠着“拍脑袋”,这是要不得的。







第二个建议是一定要验证MVP。




项目在大规模投入资金之前一定要验证MVP,要验证消费者是不是愿意付费,愿意付费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第三点,一定要以产品化作为第一目标。




有些公司会给一些客户做定制,这其实无可厚非,但不要“为了定制而定制”,每定制一个客户就要把它沉淀下来,成为一个产品化的东西。有些美国企业的很多底层都有现成的模块,拿来就能用,这些模块就是它之前做其他客户时沉淀下来的。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