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双创”周主会场首次西进,亮相成都高新区经融汇。至此,北有中关村、南有深圳湾、东有长阳谷、西有经融汇的国家双创区领形成境。
高新区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生事物,也是公共管理改革过程中的新探索。成都高新区自诞生以来,就肩负着“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历史使命。
2006年,成都高新区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园区。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四川省综合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核心区。
在这里,西南地区首家登陆科创板的企业——成都先锋拥有全球领先的地震预警技术和打破国际垄断的超导磁医学影像技术.
当前,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成都高新区正勇担国家高新区使命,加快建设成渝双城发展新引擎——未来科技城,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助力成都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
“霍昕”双创基地
雄心: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发布了《关于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号文,包括提升创新能力和创业活力、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促进开放创新和国际竞争等12项政策。为支持企业从0到1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政策提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等主导产业为重点,每年设立3000万元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和研发共性平台建设。
这里,优质的科技创新空间加速布局。2017年,作为中国电子科技大学与成都高新区合作模式的新探索,成电国际创新中心开工建设。项目依托中国电子科技大学科研、人才等资源优势,计划引进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等一大批重大创新平台,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原始创新源。目前已登陆西南地区首个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基地聚焦集成电路企业共同需求,旨在为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创业团队提供集成电路设计、薄膜制作、测试、人才培养、投融资、孵化等专业服务。
未来三年,成都高新区将着力打造10个以上有影响力的平台型高能新R&D机构、50个以上国家科技创新平台、10个以上国家科技奖励、3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万余项有效发明专利,推动研发经费占全社会GDP比重大幅提升,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成都仙道
实践: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产业功能区是构建区域经济增长极、形成产业比较竞争力、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和先进要素集聚平台。
成都高新区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三大主导产业,着力构建涵盖现代服务业和未来产业的“32”现代开放产业体系,坚持“产业功能区”理念,创新生态环境,打造产业集聚区
如今,在成都高新西区,全球一半的iPad平板电脑都在这里生产。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的第一个生产基地和德州仪器唯一一个集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凸点加工于一体的世界级制造基地就坐落在这里。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成都高新区与双流区合作建设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建立了全国唯一的新药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连续两年,成都高新区是
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第6位,聚集赛诺菲、艾尔建、倍特、蓉生、地奥、迈克生物、美敦力等企业超过2900家,初步形成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剂、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集群,从业人员5万余人。??在新经济产业方面,成都高新区正聚焦5G通信与人工智能、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大数据与网络安全等新经济产业主攻方向,以瞪羚谷产业社区、骑龙湾产业社区、AI创新中心、中国-欧洲中心、新川创新科技园和天府软件园六大产业社区为抓手,加快建设成都新经济活力区。
新经济强劲发展势头吸引互联网头部企业纷纷在此落户。就在8月20日,成都高新区同一天签约腾讯、网易两家新经济头部企业,腾讯全国新文创总部、网易成都数字产业基地落户。而此前,百度智能驾驶项目、快手直播电商全国总部、爱奇艺成都AI&大数据高级研发中心等新经济头部企业项目也相继在此布局。

2018年,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活动在菁蓉汇举行。
蓄力:“菁蓉汇”造创业之城
从2015年首场“创业天府·菁蓉汇”启动,五年来,菁蓉汇先后走进北京、上海、深圳、柏林、以色列等地连续举办1000余场系列活动,实现“知本”和“资本”有效对接。
“菁蓉汇”3个字,是从3000多名青年的建议中提炼而来,“菁”取精华、纯粹之意,“蓉”代表成都,寓意草根创业,扎根抱团,形成创新创业的燎原之势。
事实上,对于人才的聚焦,成都高新区的表现一直很强烈。1998年8月,成都高新区在高朋大道5号设立中国成都留学人员创业园,2000年揭牌成立中国成都博士创业园,成为全国首家由人事部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次年9月,博士创业园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各类企业加大研发,并实施“金熊猫”人才计划,出台促进人才资源向创新动能转化若干政策,为各类人才创新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产业教授”引育计划也在这里创新实施。
“学院派”“海归派”“蓉归派”“创客派”人才纷至沓来,国内首款智能掌上超声设备、全球领先的DNA编码化合物库,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地震预警技术等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如今,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下,成渝高新区携手再做人才文章,将探索建立两地高端人才评价互认机制,对互相认定的高端人才,探索在安家保障、医疗保障、创新创业等方面对等共享,推进公共资源合理共享;同时,建立高层次人才共享数据库,举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交流活动,推动两地公共技术平台、科技金融平台共建共享,面向所有高层次人才企业开放。

未来科技城“两轴三片”空间布局

未来科技城鸟瞰图
谋篇:操盘面向未来的国际一流科技城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当前,成渝正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作为西部科学城的“一极”,成都正以“一核四区”构建“核心驱动、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由成都高新区全力打造的未来科技城是其中重要支撑。
未来科技城面积60.4平方公里,位于成渝发展主轴东部新区,紧邻天府国际机场,锚定国际创新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汇集区的定位,加快建设国际合作教育园区,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应用性科学中心、中国西部智造示范区和成渝国际科教城。
如何在6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造成一座引领发展的未来科技城,考验着成都高新区这一“操盘手”的智慧与实力。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天府特色、产城融合的理念,对标美国尔湾新城、新加坡纬壹科技城、日本筑波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先进经验,成都高新区对现有规划成果进行整理并优化,已形成未来科技城发展战略规划和空间规划初步成果。”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8月21日,未来科技城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成都高新区举行。成都高新区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打造的前沿科学中心及大科学装置、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家级实验室、国家集成攻关大平台、国际一流教育园区等项目均将落户未来科技城,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注入强劲的科技创新力量。
成都高新区未来科技城管理局筹备组相关负责人说,“未来科技城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引擎,是成渝双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代表作之一,我们将努力把未来科技城建设成为未来创新人才、未来产业业态、未来城市场景协同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面向未来的国际一流科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