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写《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二卷第五章第二节《柳青及其〈创业史〉》,我于1978年11月从济南坐火车到了Xi安,换了一辆公交车,到了距离Xi安南门40多里的皇甫村。
皇甫村位于沈河源悬崖底部,淠河蜿蜒环绕村庄。河南是一片稻田,阡陌纵横,运河交织,小农舍林立。再往远处看,是漆黑的中南山,景色和《创业史》中描述的蛤蟆滩差不多,只是散落在农民居住的稻田里的稻草棚不见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两名摄影师不得不坐在吉普车里四处寻找梁三居住的稻草棚的位置。我真的很想画这美丽的风景。再一想,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创业史》的封面不就是买来画成这样的吗?
互助组多打了粮食
在皇甫大队一队,我遇到了梁生宝的人生原型——,现任皇甫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王家斌。
贾斌戴着干部帽,穿着黑色外套,里面是双排扣棉袄和方头鞋。他又高又瘦,脸上布满了皱纹。他笑着说话。六十多岁的人看起来仍然很坚强。
我说明来意后,佳彬热情地让我进去。我看到房子内外堆满了木头、斧头和锯子,我知道工匠们被要求制作家具。我不好意思说:“你很忙,是不是——?”贾斌说:“你走了这么远,我还能忙别的吗?”那就请去康吧。他抽着自制的香烟,拉着被子盖着腿,开始长谈。
贾斌说,的刘清是1952年来到皇甫村的。他是协助他工作的县委副书记。我听说他是作家,但我不知道他写什么。当时,我们正在成立一个互助小组。往往是工作组来了,互助小组也有;工作组撤了,互助小组就散了。
刘清经常去农民之家帮助我们建立互助小组。统购统销很难。刘清说,应该在不伤害感情的情况下说服教育,动员农民把多余的粮食卖给国家。那时,在市场上卖粮食比卖给国家能赚更多的钱。全国收购价格小,但市场价格大。在刘清的帮助下,我们互助小组率先向国家出售余粮,把钱存进银行,国家给予奖励。王曲的黑板报一出,全区都知道了。在我们的带动下,全区掀起了卖余粮的高潮。余粮卖了以后,互助组的好处就出来了。群众知道互助组玩的菜多,嫉妒,都要求加入互助组。我们的互助小组已经从六个人增加到十一个人。
要吃亏让人才行
当时我们要求办俱乐部,县里不批准。说我们没资格。我们是有动力的,必须不经过批准就去做。当时,13个家庭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初级社会。刘清从县城召集了一个工作组。组长是董(现任长安县农业局副局长),支持我们办社。
在工作组的帮助下,我们13户不仅建起了基层合作社,还建立了样板合作社,成为长安县南部望曲区的第一家合作社。县里批准的两家俱乐部还没有建成。
办了合作社之后,我的想法很复杂。加入俱乐部的自由和离开俱乐部的自由。资本主义很强大,有的成员自由散漫,有的则认为加入社会会吃亏。土地越多的人觉得食物越少。你不知道你不用自己养牲畜和公粮吗?初级社会存在剥削。因为土地在分红。许多劳动者认为为他人工作受到了剥削;如果有更多的土地从事更少的工作,食物也可以分发。我是社主任,董(《创业史》,冯的人生原型)是制作组组长。董为人直爽,粗中有细。一个富农要求加入一个社团,因为贫农和雇农成立了初级社团,他很难雇人干活。富农有很多土地,
《创业史》小说中郭振山的原型叫高Χ生,原来是村长,老党员,能说会道,爱捡便宜,骗人。办互助组要吃亏让人才行。他一点亏也不想吃,几次都没办成互助组。他要求加入的互助组,没有愿要他的。高Χ生曾经脱产当了一段时间干部。因自私自利严重,1962年下放回家,有些人和他交朋友,过一段时间,知道他的为人,就不交朋友了。我们贫农办互助组,几家合买一头牛,工具都是凑起来的,谁也离不开谁,越办越牢固。中农办的互助组多半是应付。因为他们关起门来过日子,工具全,牲口壮,都会做庄稼。
柳青说:要钱干啥,钱是社会的
说起柳青,他说:柳青1952年来到皇甫村,住在中宫寺里。1963至1964年参加社教运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西安作协、文化局一帮人把他揪到西安,关进“牛棚”。
他说,柳青心硬,是个硬骨头、硬汉子。一是一,二是二,公公正正,朴朴实实,戴个瓜皮帽,穿对襟褂,留着两撇小胡子,脸黑瘦,大眼睛,一点不引人注意。政策原则一丝一毫不马虎,工作如下棋,能看几步远。善分析,是个好党员。我没见过像他这样的作家。哪个作家不存几万元?柳青说:要钱干啥,钱是社会的。他把《创业史》第一部的稿费全交给了王曲公社。有时,他老家陕北生产队要求他支援,他慷慨捐助。可是自己的弟弟来要钱,却一个不给,要他好好劳动。柳青住在公家的破庙,从中国青年出版社借了五千元修理。他家的被子还没有我的好。每天买东西、吃饭都记帐,说不能比贫下中农吃得好。我和他在一块,不搞吃吃喝喝,我借他一分钱要还,他借我一分钱也要还。
柳青的爱人马葳,也是个好同志,干乡文书,做妇女工作,下地和农民一块插秧。柳青承担看娃、做饭等家务,让她在外工作。柳青写作时,不见任何人,马葳在门口挡着不让人进。有次正写着,老母鸡下了蛋,“咯咯咯”直叫唤,柳青拿起鸟枪把母鸡打死了。马葳“文革”中不堪批斗折磨,给柳青买下饭票、留下手表,在长安一中门口,跳井自杀了。那时,王汶石、杜鹏程都解放了,柳青还是“特嫌待查”,是“死不改悔的走资派”。
梁生宝和徐改霞的恋爱与王家斌没关系
谈起王家斌自己的经历,他说:我十八岁时,父亲饿死了,随母亲讨饭来到皇甫村。母亲嫁给继父(梁三老汉原型)。继父有个闺女,比我大。继父对我很好,解放前后,我进过终南山。解放后买了牛,还有驴。我大伯来叫我回去,我不同意。那样太没良心了。
说起他的屋里人,他说,他这个对象对他感情可好了。对象家里比他富裕。岳母不同意他们的婚事,对象很坚定。二十八岁时,他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对象等了他两年。三十岁结了婚。对象支持他办互助组,一句落后的话也没说过。她要是拖后腿,咱还能办成事业吗?
王家斌的老婆也是快六十岁的人,细高个,脸黑糊糊的,倒是挺能干。年轻时大概像小说中写的刘淑良(《创业史》第二部里的人物)。
那么,改霞是谁呢?后来我在路上听冯继先(现在五台粮站工作、当过乡长)说:徐改霞的原型是郑宝珍,现在皇甫村当妇女队长,四十多岁了,还没结婚。她和王家斌没有谈过恋爱。柳青可能取材于她和别人的一段恋爱故事吧。
人民作家 永驻民间
我告别王家斌,去看柳青住过的古庙中宫寺,那庙因破旧失修,只剩下一片土场。
爬上神禾原,面前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作家柳青之墓 一九七八年六月立。背面碑文:柳青同志,陕西吴堡县人,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文艺创作活动。一九五二年到长安县皇甫村落户,深入生活十四年。历任长安县委副书记、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省政协常委、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西安分会副主席等职。一九七八年六月二十三日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二岁。
我在柳青墓前深深鞠躬致敬。柳青虽死,英灵永存。他安葬于此,遥望终南山,俯瞰蟆河滩。他不愿离开人民,将和人民永远在一起。当地百姓称赞他:扎根皇甫,千钧莫弯;方寸未死,永在长安。
写于1978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