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埠开始修建,一直保存至今的中山公园,凝结了老济南的城市历史和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方式告诉人们过去济南的繁华与繁荣。园区内的旧书市场也传承了这样的文化和情怀,吸引了一批“怀旧”的读者,跟随历史的脚步,寻寻觅觅。从文史哲到政法典籍,从明清帛书到绝版孤独书,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与古人对话,与历史交流。
为深入了解中国古籍的深厚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山公园邀请山东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入园,为工作人员开展了一场独具特色的制作线装书体验活动。
首先,省博的刘先生详细讲解了书籍的演变,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和发展。书籍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人类的进步是在书的阶梯上不懈攀登的过程。从无知到文明的门槛,书籍维系着文明传承的源动力。从甲骨文到线装书,中国的书史和中国历史一样长。早在商代,甲骨文因刻在龟甲上而得名,成为最早的汉字起源。后来,人们在青铜器上铸造和雕刻文字,从而形成了金文。文风的真正飞跃在于竹帛书的出现,人们开始用蘸墨的毛笔方便地记录文字。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纸质书开始普及使用到今天。老师讲得生动有趣,工作人员听得停不下来。每个人都第一次知道一本书里有这么多门道。活动现场,通过实物教具流通展示竹简等书籍,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书籍的历史。
然后,活动进入动手操作环节——,制作线装书的体验。刘先生首先介绍了线装书的概念、构成和结构。然后,在详细讲解线装书的制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的同时,耐心示范,带领大家一步一步认真缝制,穿线、穿线、装订、粘贴……在手里整平固定好书本后,就要准备穿线、装订了。双线穿线,从第二个孔开始,入口正确,拉线张力适当,穿线光滑牢固,无重复、无渗漏。在第二个孔处,线端和线端相交成一个平结。最后,在封面上贴上标题标签。你自己的线装书完成了。
捧着自己亲手缝制的作品,每个人都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感。经过一番手工实践,我们才能真正触摸、了解、热爱历史,学习中国古籍,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制作步骤简单,穿线,画爱情。一条线相连,连接过去和现在;一本书,就是传承,传承文化。在针线中,古人缝制书籍的场景悄然自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那手里的针线跨越了几千年,架起了古人与我们交流历史的桥梁。
来源:济南中山公园
排版:元宝
【来源:文明济南】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