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贷款怎么贷,通江创业贷款

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乡村振兴,人才怎样回流——对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返乡创业的调研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党的十九大描绘的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正在山区乡村慢慢铺展。

人才是伟大事业的第一资源。振兴乡村,关键是要改变人才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让更多的“城市属于少数民族”投资乡村,促进乡村普及。

位于大巴山腹地的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61万农业人口中有22万人常年在外务工。近年来,通江县着力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村民发展,把县域经济带活,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抓手,成效喜人。

大雁归巢,“城归族”投资创业渐成气候

我冒雨来到兴隆乡玉池村,那里山深人少,交通不便。然而,“兴隆乡居家创业示范园”的品牌却引人注目。路还在修,泥泞,项目还在建,宏伟计划还要展出,但已经明显感受到了活力。

“玉池村脱贫致富最重要的是盘活资源。”在很多地方做过房地产生意的于雪,在2016年回国后,第一次看中了家乡的好山好水。他牵头成立了蒲子岭专业合作社,流转农户土地,发展生态养殖和森林健康。虽然刚刚起步,但好处已经逐渐显现。去年放生土鸡6万只,这家农家乐平均每天能接待几十位客人。渔池村主任薛告诉记者,村里有526户村民,其中贫困户67户。现在,于雪已经驱赶了包括所有贫困户在内的300多名村民。贫困户郭汝奎,流转土地4亩,平时在基地工作。去年,他的总收入超过3万元,顺利脱贫。"于雪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每个人都努力工作."郭汝奎说。

于雪带领榆次村村民看到脱贫的希望,鹦哥葡萄庄园董事长熊春华带领民生镇英格嘴村逐渐致富。2011年熊春华回到家乡,带领150名合作社社员种植葡萄2100多亩;打造集餐饮、住宿、休闲、会议、娱乐为一体的乡村酒店,带动50多名贫困村民脱贫;建成年产1000吨葡萄酒生产线,32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巴中市巴山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贤,带来财富的效果更明显。2009年,张玉贤放弃了年薪300万的外企CEO工作,回到家乡带领农户发展当地巴山土猪——青鱼猪养殖。2017年11月7日,巴山牧业成功登陆“新三板”,成为巴中市首家上市企业。据张玉贤介绍,目前,公司通过“官银保企养殖户”模式,带动2000多户贫困户养猪清渔脱贫致富,到2020年,公司通过养猪带动1万户稳定致富。

2015年回到家乡在通江投资乡村旅游的吴刚说:“我爱这片土地,也爱生我的父母。家乡的美景让我陶醉。家乡的贫困促使我奋进,为家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一些实际的事情。”近年来,带着类似的情怀,在通江投资创业逐渐成为“成贵族”的一种风气。2016年以来,400多个经济实体投资100多万元,带动就业2.16万多人,其中贫困户7800多人。领袖自豪,乡村生机勃勃,通江乡村焕发着日益充沛的生机。

筑巢引凤,穷乡僻壤成创业热土

越来越多的“城市民族”返乡创业,这与当地党委政府的长期坚持息息相关

委主要领导班子经常主动上门,跟企业家老乡座谈交流,宣讲老家发展机会与相关政策,倾听他们的心声。在此基础上,通江针对性地出台了《关于支持农民工等返乡创业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创新开展返乡创业项目行政审批代办、金融信贷领办、公共服务快办、跟踪协调促办,开辟智力、技术、管理下乡“绿色通道”。


赵志刚在渔池村山下溪谷流转村民的土地生态养鱼、种茶,同时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他介绍,县里注重落实创业奖补,比如项目规模流转土地300亩以上,政府每亩土地补贴300元;带动贫困户10户以上,每带动一户奖励1000元。兴隆乡党委书记熊纯俊介绍,给力政策有力促进了“城归族”回乡创业,仅2017年就领建了26家合作社,带动1000多户农户发展,占全乡总人口的1/3。


政府雪中送炭,帮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融资、引才等难题,让张育贤深有感触:“养猪资金需求量大,很多固定资产不能作为抵押物从银行贷款,要不是县里设立产业扶持资金,成立农业担保公司,联手农信社推行用益物权证抵押贷款等,我们企业不可能发展到今天。”几乎见证了巴山牧业整个发展历程的投资人——北京玄牧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必明,盛赞通江县的营商环境:“要是没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巴山牧业可能都死了好几回了。”


“现在政策条件非常好,愿意回乡投资的企业家越来越多。”熊纯俊建了个兴隆乡回乡创业交流群,目前有50多个企业家参加,很多人表达了愿意回来投资的愿望,不少人制定了项目意向书。


振兴乡村,形成雁阵效应还需加力


回乡创业渐成气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是为大雁归巢提供了战略性机遇。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大雁归来,形成“雁阵效应”,更好激活乡村?


引进更多的人才是企业家们最渴盼的。“回乡创业最大的困难在于本地人才等配套资源不够。”熊纯华告诉记者,由于经济欠发达,当地优秀人才匮乏,公司想找个好点的会计,月薪出到1万元都请不到,要是在成都月薪5000元差不多就能请到。


“乡村振兴,人才是魂。政府要拿出招商引资的热情,采取超常规举措下大力气引进人才,人才多了,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带旺乡村人气。”张育贤介绍,2013年公司要引进遗传育种博士廖坤,从省会成都到偏远贫困县通江工作,廖坤心有顾虑在所难免。后来,通江县把廖坤上报为巴中市要引进的高技术人才,提供了安家、落户、科研等一系列优惠条件。如今,廖坤已是巴山牧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院长,挑起了青峪猪保种选育的重担。


“要创造尊重返乡创业的社会环境,让返乡创业者有自豪感,给其中的优秀人才提供更多政治上的荣誉,这样才能更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张育贤举例,巴山牧业的副总裁刘建春是绵阳人,2016年他的儿子小升初,学习压力很大,妻子希望他回老家工作,多照顾孩子,刘建春一度很动摇。恰好公司成立党支部,大家推选他当支部书记,这让刘建春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工作出色的他还荣获了当年的四川省优秀党支部书记称号。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是企业家们最看重的。采访中,很多企业家认为,返乡创业不仅要看政策支持的力度,更关键的是要看地方一把手的品行。除了乡情的维系,更要构建良好的政商互动关系,才能让更多的在外务工人员愿回来、留得下、有发展。


让乡村更有活力,除了地方政府积极改善投资创业的环境,企业家干事创业也要正确“定位”。采访中,先行回乡创业的企业家给“后来人”最多的忠告,除了要选好项目,就是要有造福乡梓的情怀,沉下心来把产业做好做实,不要光想着挣快钱,想着套项目资金求发展。(记者 顾仲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