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经济学院2015级研究生张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我的创新创业故事”征集活动中获得三等奖。肖伟会把获奖的文章带给大家,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机杼新出,白马揽月
张志和
我是张,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15级区域经济学研究生。从本科学习阶段开始,我就一直在努力培养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后,我更加积极地参与各种学术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2017大学生创业世界杯中国总决赛金奖;还去了台湾省联合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地做学术讲座,参加学术论坛。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想帮助本科生做好创新创业工作,带领两批本科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计划”,均获得国家批准,目前正在积极开展研究生科研实践(实践帮扶)项目。
梦想源头,创新生活经验
如果我讲我创新创业的故事,那要追溯到我的高中时代。那时,我对创新和发明充满了兴趣。看到长辈们整天为清洗假牙而苦恼,我私下开始了我的“创作之旅”。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的小发明“义齿清洁剂”成功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我积极参加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收获了一些小发明小创造。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发明小创造,激发了我的创新创业思维,激发了我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为我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创新创业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可以说我在高中就确立了自己的创新创业思维和理想。
创业启航,认识团队的力量
2011年9月,刚进大学校园的时候,还有点稚嫩。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同时,我开始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探索。主动向专业老师请教创新理论知识,参加创业讲座和培训。在对创新创业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我主动联系了三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长学姐们,真诚申请加入他们的创新创业团队。最后,他们对真诚和热情印象深刻。他们共同组建了“雅艺晶义齿护理用品生产有限公司”和“丽智传媒有限公司”的创业实践团队,报名参加了第四届“新茂杯”
在比赛的准备阶段,我和学长学姐们一起调查、调研、分析问卷、编制商业计划书,期间无数的讨论甚至争论让我们的团队更加团结、凝聚。团队讨论决定让我做这个项目的主讲人,也是唯一一个一年级本科生选手。最终,我们团队的两个项目都获得了“新茂杯”商业计划书构思大赛的二等奖。这次学习经历是光荣而宝贵的。经过初赛、中期推介会、半决赛、决赛,我对球队实力有了更好的认识。
摸着石头过河,自主实践第一步
2012年9月,大二上学期,为了结识更多在创新创业方面志同道合的朋友,参与更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我担任学院职业协会负责人,受邀参加南开大学举办的“KAB”创意营销大赛。这是我第一次组队带队,以负责人的身份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包括设计营销策略、策划企业发展、拍摄宣传视频等等。
经过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代表队的激烈角逐,我队进入决赛,获得“KAB”创意Mar第五名
大二下学期,经学院推荐,我们项目进入天津市“零距离创业”全国创业大赛决赛。比赛中,我主动与其他队伍的选手交流,毫无保留地交换意见和建议,提升和完善自己的项目,营造和谐友好的比赛氛围。在取得好成绩的同时,我为学院和团队赢得了比成绩更有价值的认可和赞扬。
合作创新,走在创业的路上
本科三年级,熟悉了大学生活,学习工作也越来越丰富。除了团支部书记,同行辅导员等。我开始担任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和党支部宣传委员。利用我的职位,我遇到了
了更多的朋友,在和他们的接触交流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创新创业的“新点子”。“剪布”是在剪纸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升华,解决了传统剪纸薄、脆、易断等问题,创意来自于我的同学孙肖炜的母亲,她是一位传统民俗文化的爱好者。起初,“剪布”工艺只是偶尔装饰在普通衣物上,通过手工刻图满足小的订单需求,根本无法按时完成大额定单。发现了这个“新点子”,我主动联系孙肖炜,组建了“丽荣剪布文化艺术产品生产有限公司”创业项目团队。怀揣着将“剪布”工艺推向全国、推向世界的梦想,我们申报了天津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在和小伙伴的共同努力下,“剪布”工艺可以应用在杯垫、抱枕、窗帘和附加值较高的工艺品上了,实现了精细刻布的机械化生产,同时我们通过互联网销售,利用平台对接,找到了文化衫等针织品加工和高端工艺品定制两个类型产品的销售渠道。“剪布”刮起的民族风也随着网络传送到了更远的地方。我们的创新创业项目多次被《今晚报》、《渤海早报》等报刊刊登,还走上了天津电视台《梦想向前冲》、《津晨播报》等节目。
2014年9月,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天津市剪布肖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2015年5月,我们在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举办了“剪布艺术创新创业作品展”,并将剪布艺术作品进行了义卖,全部款项捐助给了甘肃省定西市天津师范大学希望学校。

担当和奉献,传递创新创业正能量
虽然当时我是一名本科生,但我也积极参加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任统计学课程助教,教授过300人的大班课,也教授过40人小班的上机课,改判日常作业累计达840余份,分析整理考试试卷270余份,期末时连续数周先后为50余名同学义务辅导,使他们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取得了优异成绩。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将“助教”这一角色延续下去,将自己的学习总结、资料收集整理起来,和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进行分享,自发监督部分积极性不高的同学努力学习,定期为低年级同学辅导讲解功课,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大四的时间精力较为充裕,我义务组织带领4个小组进行创新创业学术论文与调研报告的研究撰写,帮助他们设计问卷、开展调查、整理和分析数据,为他们讲解论文写作的格式和步骤。其中,“新媒体在高校商业圈中的应用——以西青大学城为例”项目成功申请了天津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市级项目并顺利结项;“我国医药企业并购研究”项目荣获了“鑫茂杯”科研论文调研报告大赛二等奖。
2015年9月,我随天津师范大学第17届研究生支教团赴新疆伊吾县支援教育。站上讲台的我,将自己在学习、科研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传授给了西部的孩子们,培养他们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的意志,激励他们树立创新创业的梦想。在新疆伊吾县高级中学支教的我又有了新的逐梦方向,就是能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
我的哈萨克族学生巴力肯告诉我,去看天安门、长城和大海,是他从小的梦想。于是,2016年春节前,我带他第一次坐飞机离开新疆,来到我在天津的家。寒假期间,我带着巴力肯领略了祖国的壮丽雄奇,并带领他参观我的大学校园,度过了第一个农历新年。巴力肯的梦似乎是圆了,但他告诉我,我在他心里种下一个更精彩的梦想,他梦想着有一天走出草原学习,再回到新疆建设家乡,让草原更美,让新疆更美。
巴力肯的话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和欣慰,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我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到了新疆孩子们的心田。我真诚地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成为一种正能量,带动所有的人都能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断前行。
不忘初心,开启创新创业新征程
在新疆伊吾县的支教期间,我并没有忘记创新创业的梦想。利用业余时间,结合所学专业,我在“伊吾零距离”微信公共平台中发表了介绍当地特色经济发展的文章,被各微信公共平台转发。此外,我和支教小伙伴去往农牧民学生、贫困学生家中家访,到达了喀什、阿克苏等南疆地区调查研究,加深了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通过收集资料、访谈调研,研究编写了关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我积极参与伊吾县青年创业大赛,深入了解学习各个项目,主动调研和拍摄“倔驴合作社”、“淖毛湖玉石加工”等项目。虽然远在新疆,但是我始终关心并参与着原来项目的运营,通过网络,我和小伙伴定期讨论、研究项目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荣获了天津师范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2016年8月,我回到了阔别一年的家乡,回归了创新创业的事业,开启了创新创业的新征程。本科学习结束,我的创新创业“征程”看似结束了,但毕业并不意味着我会停下追求创新创业梦想的脚步,站在研究生阶段的新起点上,我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开辟着一条又一条新的道路——圆梦的道路。结合我在新疆支教期间积累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我和大学同学、高中同学合作组建了“天津市麻糖教育科技有限公司——GAP YEAR间隔年海外亲子游课程植入体系”创业项目并进入了实际运营阶段;作为负责人,组建了“Green Winner——丹环汽车节能环保专利产品体系”创新创业项目。我们有幸到浙江省金华市参加了“创启未来”2016青年科技创业大赛全球总决赛;到陕西省西安市参加了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到上海市和丹麦哥本哈根市参加2017大学生创业世界杯中国赛区总决赛及全球总决赛,见识了来自全国各个行业、各个高校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高校在能源环保与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创业项目。
万事开头难,创业亦是如此,我们也是经历了一番千辛万苦才有今日之收获。从构思项目、市场调研、产品体系建设的计划阶段,到租房、装修、购置办公设备的实施阶段,再到宣传、营销、联系业务的运营阶段,我和伙伴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团结而“靠谱”的团队让我们在创业的路上越走越稳。同学们在暑假里吹着空调,享受着夏日惬意时光之时,团队成员们顶着高温在汽车修理厂里学习技术、反复试验。两年的时间里,团队里的成员们没有暑假,虽经历了千难万险,但创业梦想始终引领着我们,让我们义无反顾地迈向更远的未来。

牢记梦想,坚持创新创业的道路
2017年赴台研习交流期间,作为天津师范大学代表,我积极宣传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获得了台湾师生的认可和称赞。2017年12月13日,我的《中国大陆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分析》一文发表于《文大社科院2017国际学生论文发表会台湾、中国与印太问题论文集》,并进行了论文汇报;12月16日,《中山不朽——孙中山先生思想在两岸实践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一文发表于《中华青年两岸政策对话论坛》(论文集),并在国父纪念馆进行了题为《创新沟通交流形式,更好地发挥中山先生精神文化纽带作用》的演讲,在场师生反响热烈;12月23日,我在台湾联合大学进行了题为《改革、实践、探索——从创新创业看天津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的讲座,向台湾同学积极宣传了祖国大陆的变化发展,获得了台湾师生的一致好评。
大学本科以来,我定期将自己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心得感受总结整理起来,和低年级同学进行分享,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我义务组织带领4个小组进行创新创业学术论文与调研报告的研究撰写,为他们讲解论文写作的格式和步骤,其中的多个项目在“大创”及各类比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
现在,我牵头组织两组本科同学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Green Winner丹环汽车节能环保专利产品体系》《是“的实”还是“虚额”:宋代四川井盐产量蠡测与区域市场发展分析》均获得了国家级立项;积极筹备由我发起的青年学者“明德”学术论坛、“瓜乡援”哈密圆梦行动——双向教育、立体资助帮扶平台;在我的联系沟通下,经济学院在我的创业项目企业建立了“麻糖教育”大学生实践活动基地,为同学们提供创新创业学习交流和实践操作的平台。
在和投资人、评审老师以及选手们交流分享经验的同时,我学习了创新的思维,开阔了创业的路径,同时我自信地向他们介绍了来自天津市、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的创业项目,获得了他们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专利产品体系构建、视频课程的录制、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网络平台的推送,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创业故事,关注我们的产品,尽自己的能力回馈母校和社会。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为建设祖国、奉献社会做出努力。我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追逐梦想;在支教西部的历练中奋进前行;在各级大赛中挑战自我;在探索研究中发现创业新起点。虽有艰辛苦难,但是却留下了丰富多彩又充满意义的创业青春印记。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在自己的创业逐梦之旅上砥砺前行。
别出机杼,身骑白马,九天揽月,我和我的创新创业故事还在继续。
供稿: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