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中国老教授协会创新创业研究院,旅游创业创新研究院

文/马英东闫旭东

林海明,1953年生,甘肃甘谷人,博士,二级研究员,现任甘肃省高级教授协会会长。曾任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兼任甘肃省生态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作制度研究会常务理事、甘肃省中药材专家组组长。退休后被聘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名誉所长、特聘研究员。率先在甘肃农业大学开设旱地农业生态学课程,创建药用植物资源与利用博士点、中药材栽培与鉴定本科专业;他是甘肃中药材产业“十五”规划起草人之一,“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专家,甘肃西部凹凸棒石应用研究院特聘教授、名誉院长。

林海明教授正在仔细观察野生艾草的生长情况

创建旱地生态农业和中药材栽培学科,培育人才

1975年,林海明被推荐去甘肃农业大学,1978年毕业留校任教。1983年,为了研究旱地农业,林海明和他的团队在定西建立了教学、科研、推广三合一基地,后来担任了站长。当时林业部部长林也专程到三杰基地考察。林海明发现,干旱是制约旱地农业发展的关键,干旱是一个生态问题。1985年,林海明开始研究旱地农业生态学,并率先在甘肃农业大学开设了旱地农业生态学课程,为甘肃乃至全国培养了一批旱地农业生态学领域的研究人才。

在研究旱地农业生态的过程中,林海明发现一些药用植物更适合在旱地种植。之后,他将研究方向转向了中草药,并在甘肃农业大学创办了中草药栽培与鉴定、药用植物资源与利用博士点,成为西北地区唯一的中草药博士点。

林海明是一个好学的人。他在做教学研究的同时努力学习新知识。成为教授后,他还攻读了博士学位。50岁时,他以博士学位毕业,毕业典礼上师生们为他的精神喝彩。他是农业大学的学术带头人,也是农业大学人努力学习的榜样。

1989年,林海明因在旱地农业生态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受到时任中国科协主席、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接见。1990年林海明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农业科技先进个人奖,1991年被农业部授予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奖,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谈到与钱学森见面的场景,林海明教授说:“我一直记得钱老说的话。钱老对我说,‘年轻人,再努力一点。’当时我很激动。那种鼓励真的提升了人。后来,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鼓励学生对我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犯错误不要紧,科学是探索出来的。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总是鼓励更多的学生,少批评。我一直认为鼓励比批评更重要。

林海明教授长期从事农业生态学、中药材栽培、标准化种植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承担并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7项,科研成果获奖21项,其中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局级奖8项;在《中国生态农业》、《草业学报》、《应用生态学报》、《中药材》、01030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

x;">1、解决当归种植问题


蔺海明把研究方向放到中药材种植上后,他首先关注了岷县的当归种植。岷县是“千年药乡”,是“中国当归之乡”。所产当归,品质优良,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蔺海明发现,岷县当归种植中有两个突出的问题:一个是提前抽薹,一个是麻口病。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蔺海明带领团队进行深入地研究。传统认为,当归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但蔺海明发现这个认知是错误的,准确地说,当归是一种两年生草本植物。导致麻口病的原因,是多年种植当归,没有倒茬,造成免疫和抗病力下降。经过实践,倒茬可以有效的减少麻口病问题。关于当归早抽薹问题,他提出了温室育苗,黑色地膜代替白色地膜和采用直播技术等方法,让当归的抽薹率降低了。


2、引进枸杞种植


1991年,蔺海明在宁夏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发现宁夏的枸杞药食两用,是一个发展前景不错的高效产业,他决定引进种植。随后,他向甘肃省教育厅申请了枸杞课题,在景泰县的兰大农场进行引种试验。


说起引种枸杞之事,蔺海明教授微笑着说,“引进枸杞还真有故事。我们去宁夏采购种苗的路上,汽车突然着火了,幸运的是,有惊无险。我和王有科老师、司机都跳了车,只是车烧毁了。苗子引来种上后,成活率很低,因为不懂,被人家骗了,结果引来的是孽生苗。搞清楚后,第二年才引进了嫩枝扦插苗,这才把枸杞种活了。”


枸杞在景泰引种成功后,在草窝滩等乡镇扩大推广。目前,景泰县枸杞种植面积达15万亩;后又推广到靖远,靖远的种植面积也发展到了15万亩,继而在瓜州、玉门、金塔等县市推广。酒泉地区目前已超过20万亩。枸杞亩产干果400-700公斤,市场价一公斤50元左右,一亩地的毛收入在2-3万元,全省种植50万亩,产值达上百亿元,枸杞种植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好产业。枸杞还抗盐碱,在盐碱地能比较好的生长,在永登县上川镇甘露池村试种后,取得成功,让昔日的盐碱地也有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3、发展甘草产业


蔺海明在甘草品种选育上花费了很多心血。十几年时间里,他和团队一起选育出了三个甘草新品种。甘草1号(乌拉尔甘草)、甘草2号(光果甘草)和甘草3号(胀果甘草),填补了甘肃省没有甘草新品种的空白。


蔺海明教授(右一)在西和县与杜?教授调研半夏种植


武威石羊河林场场长谢建军多次邀请蔺海明教授到武威民勤来发展甘草产业,酒泉巨龙集团总经理张汉平三顾茅庐,请他到酒泉去发展甘草产业。今天,武威民勤甘草种植已经超过5万亩,而且民勤甘草还申报成为中国地理标志认定产品。在酒泉,蔺海明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甘草种质资源圃,收集野生甘草种质资源5个,是全国收集野生种质资源最多的甘草种质资源圃。同时,建成了全国第一个面积最大的甘草种子人工繁育基地。培育的新品,解决了野生甘草种子大小不均、成熟不一、虫眼严重的问题。


甘草是甘肃中药材的“五朵金花”之一,甘肃甘草产量占全国甘草产量大约40%,甘肃甘草目前种植面积达30万亩。


现在全国有甘草新品种4个,甘肃就占了3个。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到酒泉甘草种质资源圃考察时,对蔺海明教授搞的甘草资源圃和甘草繁育基地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蔺海明说,“搞科研,就是要搞产业,一个产业,只有形成产业链,才能发展起来。”


退休之后不忘初心继续发挥余热,科技扶贫


蔺海明退休后,担任甘肃省老教授协会会长,甘肃西部凹凸棒石研究院特邀教授、名誉院长。


蔺海明教授看到国家正在打脱贫攻坚战,就主动请缨,组织和领导退休老教授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并联合甘肃百草科技有限公司,在榆中北山实施艾草产业脱贫攻坚项目。艾草是大健康产业,也符合“一带一路”倡议,是扶贫路上的“新药方”、“新抓手”。不知不觉中,蔺海明教授又开辟出了一条中药材种植的新产业链。


2019年,蔺海明参与研究的凹凸棒石活化及在绿色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退休后的蔺海明教授,不忘初心,积极发挥余热,参与科技扶贫。他带领老教授协会的老教授们,先后到庆阳环县毛井镇,会宁县大沟镇、榆中县中连川乡及甘南藏区等地,给群众讲解农业科学技术、中药材种植技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蔺海明教授在天水考察当归生长情况


生活中的蔺教授,乐观、积极向上,胸怀宽阔,幽默风趣。退休后,他给自己约法三章:坚持向上的正气,写回忆录抒发感情,读书。读完书还写读后感,仅去年一年就读完了四本传记。业余时间,还喜欢写诗填词。他在榆中北山写到“攻坚脱贫开新路,重构业态产品全。”他在酒泉金塔写到“大漠农林辟新地,广植梭梭治风疾。”


谈到对年轻人的寄语时,蔺教授语重心长地说:“谋事在人,成事更在于人。认准的事,要持之以恒,坚韧不拔,一直到干出成绩为止。工作上要劳逸结合,会玩的人,才会工作。”


中药材产业是甘肃农业的六大产业之一,是生态建设的十大产业之一,是国家产业建设中的重要产业。蔺海明在学科建设,在中药材种植推广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蔺海明就是这样一个格局高瞻、头脑智慧、思路前瞻的科学家,科技兴农的带头人,老百姓致富的领路人。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奉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