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白晶晶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涵盖了义务教育的全过程,内容极其详尽,包括机构资质审批、上市融资、先进和超一流教学、教育收费、未成年人学校保护、暑期托管、课后服务等诸多内容。
这一强有力的监管政策是一个里程碑。通过阅读《意见》全文,字里行间透露出“严”的管理方向,让长期饱受教育之苦的家庭看到改革的坚定决心和破解焦虑的希望。校外培训的“虚火”这次有望彻底“降温”。
以前,在假期、寒暑假期间,学生要么在补课,要么在补课的路上。校外培训机构贩卖教育焦虑,侵蚀孩子休息时间,升级“鸡娃大战”“教育军备竞赛”。
教育负担过重,由此产生的“不敢生”、“养不起”的情绪一度传导到生育和养育环节,甚至对国家长期均衡的人口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被包裹在其中的学生和家长没有休息,只有刷题;没有童年,只有学习。甚至有些孩子被补课透支,深感抑郁焦虑,失去成长动力。在一些地方,教育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教育初衷,只想着资本谋利。
这次《意见》也明确“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组织学科培训”。这一规定击中了教学训练中的七寸乱象,可谓是自掏腰包,标本兼治。
年轻人强大,年轻人强大,中国强大。这个“强”绝不是指分数强,而是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一切素质的全面发展。
如果教学训练的混乱不消除,假期被课外班占据,孩子什么时候才能探索世界,开阔眼界?在年轻的时候,青少年就像是被绑着翅膀的小鸟。他们未来将如何展翅?为什么要飞?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首先要把休息权还给孩子,帮助偏航的教育船修正方向。从这个角度来看,《意见》的推出是一次大刀阔斧的大修,也用火冷却了食用油的教学培训市场,使其回归常态。
消除校外培训的“虚火”,也防止“堤外赔偿损失”的发生。假期不补课,就得有人照顾孩子。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的“含金量”,有效利用学校人力和空间,让学生在不离校的情况下得到全方位的培养。
《意见》中明确要求这些问题。比如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多样化需求。为学困生辅导答疑,为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又如收集开发丰富优质的在线教育教学资源,免费提供给学生,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当然,网上也有声音,担心培训机构可能“新瓶装旧酒”,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包课程,以套路应对监管,将辅导班转入地下。比如让数学老师教画画,让外语老师教体育等等。对于可能出现的虚假整改,各地也要高度警惕,发现一起严肃处理,清风拂面教育生态。
改革不会一蹴而就,但方向和态度必须明确。当记者问及《意见》的背景时,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我们必须站在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