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vlog怎么变现,大鱼创业笔记vlog

作者|柯欣,司琪

编辑|思琪

(36Kr孟玥和沅陵也对本文有贡献)

Vlog 在成为一个新的风口。

短视频工具VUE更名为Vuevlog

微博早在今年9月就发布了“Vlog博客召唤令”;

哔哩哔哩也推出了自己的30天Vlog挑战赛。

似乎一时之间,所有平台都在瞄准Vlog。

但实际上,Vlog并不是一种全新的内容形式。它首先在YouTube上流行起来。优酷除了有主题的短视频,还记录日常生活,制作Vlog发布。

以在YouTube上拥有1000万粉丝的Vlogger Casey Neistat为例。在他的Vlog里,会有凯西日常生活的记录,买了新东西后开箱的喜悦,甚至还有关于他工作和生活的合理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他会频繁地和镜头前的跟随者互动,哪怕只有他一个人录音。

记录日常生活,这让Vlog的门槛看起来比之前的视频表达要低很多。

在这篇文章中,除了让更多的人了解Vlog之外,我们还想讨论一下Vlog是否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参与制作的内容形式。基于这种新的表达方式,会不会有像Youtube这样的平台机会?或者说,Vlog能催生下一部《Tik Tok与阿托更快》吗?

并不是所有的短视频都是 Vlog

如果用一句话做总结,我的答案是:“Vlog是具有连续性的生活内容记录,但连续画面并不代表Vlog。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Vlog与大家熟悉的短视频以及以Tik Tok和Aauto Speer为代表的“超短视频”进行了比较。

VS短视频:有交集,但差别更大

必须承认,Vlog和短视频有很高的重合度,要想区分,主要还是要从内容层面来谈。

从字面上看,Vlog可以解释为“视频博客”,博客这个词已经指出了Vlog的一个特点:生活,背后有“人格化”。

这是Vlog和短视频最重要的区别,也是Vlog的一个共同特点,在YouTube上已经成为一种相对成熟的形式。

以短视频的代表IP“papi酱”为例。她的短视频是基于剧本完成的、具有故事性和夸张性的呈现,和papitube早期签约的一群内容制作人也有这样的特点,@阿姨@Lori就是其中之一。

@Lori阿姨在通过搞笑视频出道后,也尝试过美妆内容。最新的变化是,除了这些主题内容,她还开始制作自己的Vlog。比如反映日常生活的《重返校园系列》就不同于早期的短视频。

所以,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Vlog,也可能是每个人华丽的自我表达欲望的另一个出口。

像VS Tik Tok这样的“超短视频”:信息集中

"font-size:15px;">答案也是否定的,毕竟“连续画面并不代表Vlog”。


相比于通过剪辑带来的快速堆积的画面,Vlog 信息量更大,内容浓度更高,可以看做个人生活的简短的连续剧。另外,从人格化来看,也很难实现。以“手指舞”为例,大家更多是对于某种内容形式的认知,而非表演的具体的人。


对于刚注册的抖音新用户,视频时长被限制在15秒,经过一段时间升级后才被放宽到60秒。快手的拍摄时长也被限制于7秒、17秒和57秒三挡。


如果更进一步区分,从内容属性来看,Vlog 是基于生活的,内容可以更多元,从用户端来说,他们消费的是内容。但抖音、快手侧重社交属性更多,他们更多提供了一种“参与性”;


时间限制了内容信息浓度,使得抖音或快手的内容产品都不能称之为 Vlog,那么,时长会是定义 Vlog 的维度么?


并不是,例如我们在文章一开始提到的 Casey Neistat ,他的视频从时长上来看,短的有3分钟,5分钟,10分钟甚至更长的视频,而 @dodolook 的视频大多在 4 分钟左右,再更早的时候,她记录生活的视频主题为 “60秒的每日日常”。


所以,相比于短视频,Vlog不应该受限于时长的限制,并且在内容上应该具有人格化和故事性的特点。



“平民化”的Vlog,其实并不那么人人友好

“生活化的内容”似乎让所有人都很兴奋:是不是到了人人都是 Vlogger 的时代了?


但如果按照上文提到的连续画面并不代表vlog,那么做出 Vlog 的门槛其实远高于用户们的想象。从体验角度,作者也试验了一闪以及 VUE,尝试将 5 分钟长的素材剪到了 3 分钟,但流程和操作上远比想象中的复杂。


对标来看,在 YouTube 上,头部的 Vlogger 们强调产出频率、视频清晰度(声音和画面)以及故事性(这里的故事性是一个完整的事件)。


总结来看,有三大门槛:


  • 即便不是带着猎奇角度,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是千篇一律的,不管上班族、学生族亦或是其他,生活的内容色彩总是平淡的;


  • 内容创作能力都是稀缺的,Vlog 也不例外。一闪和 VUE 想要通过傻瓜化的工具降低编辑难度,但如何组织内容保证节奏紧凑和内容吸引人也相当重要;


  • 一个 Vlogger 的标配是:摄影机、麦克风。大疆新推出的 OSMO 想要主打的就是 Vlog 场景,希望提供一体化的设备,但也有产品测评反馈中提出,OSMO 在收音上仍有待加强。


Vlog 就像“每个人都值得被记录”、“记录世界记录你”更洋气的表达,在价值认知层面刺激用户们是时候再多发发视频了,但比快手、抖音门槛高太多的 Vlog 本质上对于用户意愿没有质的改变。



那么 Vlog 带来的是什么样的机会?

基于我们前面提到的门槛,稀缺的优质内容生产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Vlog 平台的增长空间。对于巨头们来说,Vlog 更像是一个新的增长点,毕竟谁都想跟上年轻人的脚步。


  • 爱奇艺、优酷以及芒果TV等主流视频平台来说,其对标的Netflix的路线,以自制内容为主,Vlog 对于传统视频平台只是内容上的补充。


  • 抖音的推荐逻辑上重头部用户,大部分的用户只是内容消费者。流量是通过这极少一部分的机构账号、网红的产出去覆盖到整个平台。抖音贴出了“#Vlog玩出抖音范儿”,其实本质仍然只是一个运营的模板,一个新的刺激点。


  • B 站推出“Vlog 30天挑战”,并且已经采用了点击量补贴的商业模式,鼓励优质创作者留在平台上。从形式上来看,B站的up主聚集、用户粘性都比较贴合Youtube。Vlog在内容上可能会起到帮助B站弱化二次元、游戏属性的作用,同时与大众建立更亲和的形象。


那么,对于最近刚从剪辑工具以及图片社交转型的一闪和 VUE,Vlog 红利能让他们成长为新的内容分发平台吗?毕竟 VUE 和一闪的产品界面都已经改成了内容社区的形式。


或许不那么乐观。


我们所设想的一个新的 Vlog 平台理应该是 UGC 平台,用户们被 Vlog 这一概念吸引来到平台,头部开始产出优质内容,进而泛化至所有的用户。


但事实是,VUE、一闪对于创作者们来说更像是一个“圈地自萌”的地方。


就像我们会看到抖音的用户会画像是一二线城市的大学生、上班族,而快手的用户来自是三、四线城市、农村为主。


通过调性,内容生产者们也会分层,基于地域、职业、年龄等不同标签的内容生产者会对应其最适合的短视频平台。围绕着 Vlog 这种新形态内容的生产者所出现的新的流量,可能会被引流到 VUE 和一闪们,并且不排除已经被教育好的抖音和快手用户也会被分流。


但对于流量导向的内容生产者来说,即便自己在 VUE 、一闪等小众平台上制作了并发布内容,但最终会到微博这类更大的流量平台做内容分发、获取并经营粉丝。


这一点和 Vlogger 的变现形式相关。


广告是我们目前看到的 Vlogger 们普遍走的路线,本质上也是粉丝变现。因此他们需要到更大的平台分发内容、建立更广泛的影响力、获取更多的互动,毕竟对于广告商来说,转化率是一个重要指标。


Vue和一闪的产品界面图


代表了互联网视频内容新征程的 Vlog 无法催生一个新的平台型机会,但好消息是,在段子手、公众号博主、直播之后,成为 Vlogger 也许会成为素人们一个新的“走红”机会,毕竟第一批 Vlogger 已经开始商业变现了,例如一闪创始人@flypig、@大概是井越、@你好_竹子 等已经以 Vlog 的形式和一些商业品牌形成了合作。


基于Vlog这一新的内容形式会鼓励新的优质内容生产者的诞生,围绕着这批新的内容生产者,也许会出现MCN、自媒体等的投资机会。


而对于之前的MCN公司来说,旗下网红们、美妆博主们也常常会记录自己的生活,Vlog 帮助加强了与粉丝们的互动,建立更亲和的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流量。这个逻辑也同样适用欧阳娜娜和王源们。


——————————————


我是可欣,36氪超人学院创始学员,关注企业服务 、物流、科技创业,希望能帮到您,微信:Brambleswkx,注明公司、职位、姓名、来意。